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外科 >普外科 >肝胆外科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0.3厘米严不严重

胆囊息肉是生活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很多人都在遭受这种疾病的病痛,却又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疾病出现的。那么胆囊息肉0.3厘米严不严重?下面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目录 戒酒可以有效预防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0.3厘米严不严重 胆囊息肉还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胆囊息肉治疗的相关知识 有关胆囊息肉的表现特征

1戒酒可以有效预防胆囊息肉

  1、酒精给胆囊息肉患者带来的危害

  酒精在人的身体内主要是通过肝脏分解,然后将毒素排出的,因此酒精是会直接损伤肝功能的,使得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会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或者使得原来的息肉变大,从而加大了胆囊息肉癌变的几率。因此胆囊息肉患者一定不要喝酒,一点都不行,身体健康的人平时也要少喝酒。

  2、胆囊息肉患者不宜喝酒

  绝大多数胆囊息肉患者都是男性的,他们都比较豪爽,碰到几个朋友就会喝上几杯,有时候碍于面子顾不上自己已经患病了,这样其实是非常不好的,对身体健康会造成严重的伤害,病情还没好转又要变严重了,以前的治疗也白费了。所以胆囊息肉患者千万不要喝酒了,或者喝少量的保健酒还是可以的。

2胆囊息肉0.3厘米严不严重

  1、胆汁分泌过多。胆囊息肉的病因可能是因为胆汁分泌多,当胆囊过度浓缩胆汁的时候,胆囊就容易被胆汁腐蚀损坏,出现炎症,也就是胆囊炎,久而久之使得胆囊壁不能愈合,从而形成胆囊息肉。

  2、饮食不规律。饮食与胆囊息肉的产生存在巨大的关系,因为,胆囊中的胆汁有消化食物的作用,患者如果饮食没有规律,尤其是不吃早餐,则胆囊分泌的胆汁得不到利用,导致胆汁在胆囊中滞留时间过长,从而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胆囊息肉增大或增多。

  3、社会环境因素。现代社会生活及工作压力较大,经常使人们情绪出现较大的波动,容易被激怒,情绪抑郁等;还有强大的工作压力,使得部分经常熬夜、生活不规律的人也都容易患上胆囊息肉。

3胆囊息肉还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1、腺瘤样增生

  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约5mm ,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

  2、胆固醇息肉

  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这是胆囊息肉的并发症引发的疾病中最明显的。

  3、炎症性息肉

  胆囊息肉的并发症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 ,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4胆囊息肉治疗的相关知识

  据不同胆囊息肉患者的不同症状,辩证施治,利用纯粹的中草药,消坚化腐,养肝柔肝、滋阴益肾、软坚散结,矫正形成胆囊息肉的胆汁,阻止息肉的生长与再生成,防止胆囊息肉突发致癌。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胆道外科常用的手术,具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优点。国内外经验总结手术适应症为胆囊与周围无严重粘连且无其他禁忌症。自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发展以来,此术式迅速为外科医师及病患所接受。

  保胆息肉摘除术:如果病人有保留胆囊的愿望,且年龄在60岁以下,又达到预防性切除胆囊标准时,对于这部分病人可以试行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如果最后视术中息肉的病理性质不理想,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负面效果,这样医师需根据实际情况最大可能地保留一部分病人的胆囊。

  微创保胆取息肉术:微创保胆取息肉手术,是现代高科技与传统外科技术结合的产物。它避免了因手术切口带来的种种损伤和不适。拥有手术创伤小,安全系数高,副反应低,住院时间短,恢复时间快,术后美观,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保留健康胆囊,取出息肉,保护人体贮存胆汁场所。

5有关胆囊息肉的表现特征

  1.腺肌瘤性胆囊息肉

  主要为淋巴细胞、桨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不典型性增生,K-RAS基因较为活跃,G-RAS活性弱。

  常为单发,位于胆囊体部息肉直径大于15mm以上,表面较光滑,有蒂且较宽,有大量血供,多为低回声光团,伴有胆壁局限性增厚,症状较明显,生长速度较快。

  2.腺瘤性胆囊息肉

  异样高柱状上皮细胞、一定量内分泌细胞非典型性增生,表面覆盖少量粘膜上皮细胞,K-RAS基因较为活跃,G-RAS活性中等。

  常为单发,位于胆囊颈部及体部,少量位于底部,息肉直径均较大,表面较光滑,多有蒂,较宽,有一定的血供,胆囊息肉为低回声或中回声光团,胆囊壁稍厚,疼痛及腹胀、口苦等症状较明显,生长速度较快。

  3.炎症性胆囊息肉

  大量白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胆囊粘膜上皮细胞增生,内有腺体增生,PCR和限制酶定向测序法,上皮细胞内K-RAS基因活性中等,G-RAS基因活性低。

  常为多发性,多位于胆囊体部,少数底部分位于颈部,表面不光滑,多带蒂,有少量血运,息肉较小为中等回声光团,胆囊壁增厚较明显,疼痛等症状较明显。

  4.胆固醇性胆囊息肉

  主要为大量泡沫细胞、炎性细胞等吞噬胆固醇后的集聚,少量胆囊上皮突变细胞,用PCR和限制酶定向测序法,上皮细胞内发现K-RAS基因活性较低,而G-RAS基因活性高。

  常为多发性,位于胆囊的底部或体部少 数位于颈部,息肉直径均较小,表面不光滑,多无蒂,无血供,回声较强,胆囊壁正常或稍厚,疼痛等症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