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消化内科 >胃肠疾病 >胃肠炎

胃痛没胃口怎么办,

胃痛痛起来令人很是难受,胃不舒服,让整个人都病怏怏地,什么东西都吃不下去,要是把食物强行地塞下去,不仅吃不下去,还有可能会导致呕吐,使到患者更加难受。身体不舒服,吃什么都索然无味,但是,不吃东西肚子又饿,那么,胃痛没胃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调理办法吗?

目录 胃疼应该吃什么 胃痛没胃口怎么办 缓解胃疼的其它方法 怎样区别胃痛和肝痛 辨别十种胃痛类型及治疗方案

1胃疼应该吃什么

  木瓜鲩鱼尾汤

  用料:番木瓜1个,鲩鱼尾100克。

  制法:木瓜削皮切块,鲩鱼尾入油镬煎片刻,加木瓜及生姜片少许,放适量水,共煮1小时左右。

  功用:滋养、消食。对食积不化、胸腹胀满有辅助疗效。

  食物功效:番木瓜的木瓜蛋白酶,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对消化不良、痢疾、胃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均有疗效。番木瓜的脂肪酶,可分解脂肪成脂肪酸,有利于对食物中的脂肪消化吸收。木瓜蛋白酶还能够促进和调节胰液的分泌,对胰腺功能不全引起的消化不良有治疗作用。

  鲩鱼,味甘,性温。功能暖胃和中、消食化滞。

  参芪猴头炖鸡

  用料:猴头菌100克,母鸡1只(约750克),黄芪、党参、大枣各10克,姜片、葱结、绍酒、清汤、淀粉各适量。

  制法:将猴头菌洗净去蒂,发胀后将菌内残水挤压干净,以除苦味,再切成2毫米厚片待用。把母鸡去头脚,剁方块,放入炖盅内,加入姜片、葱结、绍酒、清汤,上放猴头菌片和浸软洗净的黄芪、党参、大枣,用文火慢慢炖,直至肉熟烂为止,调味即成。

  功用:补气健脾养胃。

  食物功效:猴头菌又名猴头菇,有助消化及利五脏的功能。适用于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窦炎、胃痛、胃胀及神经衰弱。

  母鸡益气养血,健脾胃,疗虚损,善补五脏。

  黄芪能补气固表,敛疮生肌,促进造血,抗溃疡、抗炎等。

  党参补中益气,益血生津。

  大枣能健胃补血,滋养强壮。

  我们知道胃疼是难受的,严重的会令我们失去对事物的享用乐趣,会是我们没有胃口,久而久之会造成营养不良。所以我们要积极治疗,通过饮食来调节。不要吃过寒过冷的食物,应尽量吃温和食物。胃是我们自己的,要有我们自己来保护。

2胃痛没胃口怎么办

  食物越来越精细,烹饪越来越好,然而还是很多人胃口越来越差,没胃口怎么办?尤其是病后初愈,舌头蓓蕾对味觉不敏感,也就造成人们肚子饿嘴里不想吃东西现象,此时要怎么办?下面教大家几个调整对策。

  造成没胃口吃饭的原因很多,如天气炎热、心情不好、消化不良等胃肠疾病、压力大等心理疾病……另外对于特殊群体,如孕妇、儿童,也会出现食欲不振现象,然而调理方法也因人而异,接下来主要针对正常人胃口不佳的调整对策。

  1、调整心境,减缓生活节奏,适当休息。

  2、三餐要规律,切莫暴饮暴食。

  3、饮食多样化。留心掌控食物的色、扑鼻、味、形,做到干稀搭配、粗细搭配。多食用开胃食物,如山楂、话梅、草莓等。在影响食欲方面,各类调味品结果独到,不妨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可选西红柿酱、咖喱汁、豆瓣酱等。其余,应避免粗纤维食物摄入,以免影响胃排空。还有,三餐前禁用各类甜食或甜饮料,都则将使本来就弱的胃口变得愈加糟糕。

  4、当你感应没有胃口时,应禁用或少用以下食物是首要的,搜罗油炸食物、韭菜、奶油类食物、酸的碳酸饮料等,也不倡议良多进食花生、瓜子。

  胃痛没胃口怎么办?看了上面的一些对于没胃口吃东西的建议,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什么启发?要知道,没胃口吃东西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胃痛,反而很有可能是没胃口吃东西而导致胃酸分泌过多而无法消化,从而导致的胃痛。所以,胃痛没胃口要及时处置。

3缓解胃疼的其它方法

  在出现胃痛而身边没有任何药物的情况下,以下简单易行的方法也可以缓解疼痛:

  揉内关:内关穴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三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在两筋之间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转圈36次,两手交替进行,疼痛发作时可增至200次。

  点按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在胫骨和腓骨之间。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揉按腹部:两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脐为中心揉按腹部画太极图,顺时针36圈,逆时针36圈;此法可止痛消胀,增进食欲。

  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维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量,可有效发挥胃的功效,维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癌力。

  同时,有些人受凉风刺激后,也会引起胃痛,此时不妨吃些炒熟、煮熟或生的花生米,也有助于缓解胃痛症状。

4怎样区别胃痛和肝痛

  1、部位不同

  肝疼一般是在右上腹,胃疼主要表现为左上腹痛。当发现自己有胃痛或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时,不要自作聪明,自我诊断为胃痛,以免延误病情。

  2、症状不同

  溃疡病的胃痛都有较长的疼痛史,并呈周期性发作,疼痛部位常位于中上腹,服用碱性药物或进食后疼痛便可缓解、发病通常与季节的转变、过分疲劳、精神紧张及饮食失调等因素有关。而肝炎所引起的所谓痛,则没有这些特点,而往往以厌食、恶心。消化不良及全身乏力为主要特征,疼痛部位于右上腹,有时还会出现黄疸,应引起注意。

  如果出现疑似胃病症状,不要自行用药,应到医院检查明确诊断,尤其是经常喝酒、携带有乙肝病毒或既往有胆道疾病史者更应小心。顺便提醒大家一点,体检是及时发现肝脏疾病的有效手段,普通人应每年进行一次肝脏检查。

5辨别十种胃痛类型及治疗方案

  一、气滞胃痛

  胃脘部膨满作痛,其痛串走无定处,频发噫气,或呃逆不休,心烦易怒,屡欲太息,逢恚怒则胀痛增剧,食少口干,舌赤苔白,脉象沉弦而滑。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香陈理气汤(自拟方)。处方:香附15克,陈皮20克,柴胡15克,紫苏15克,枳壳10克,麦芽20克,木香4克,薄荷8克。加减:频发噫气者,加旋覆花、藿香、青皮;吐酸水者,加黄连、吴茱萸、煅瓦楞;气实上逆者,加焦槟榔、莱菔子;呃逆不休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两胁胀满者,加青皮、郁金;兼有腹部膨满者,加川厚朴、大腹皮。

  二、伤食胃痛

  恣嗜炙煿,贪饮无度,致伤胃气,脘中嘈杂胀痛,泛恶善呕,嗳气,恶闻食臭,口中呼出臭气,舌苔厚腻,舌尖多红,脉滑大,或洪大。治宜消食导滞,理气和胃。

  方药:曲麦消食汤(自拟方)。处方:神曲15克,炒麦芽20克,枳壳15克,陈皮15克,紫苏15克,藿香15克,生姜10克,厚朴15克。加减:如脘中胀满甚者,加莱菔子、焦槟榔;呕甚不能纳食者,加砂仁、清半夏、竹茹;吞酸者,合左金丸;嗳气者,加焦楂、莱菔子、薄荷;呼气腐臭者,加佩兰、白檀香;脘部痞硬,气上冲咽不止者,宜因势利导,先以烧盐作浓汤,饮后探吐之,在饮温水使吐,待病情稍稍稳定,然后频频少与汤剂;病势重者,须暂停饮食,饮以清茶、果汁之属,待胃气渐复,再与糜粥。

  三、血瘀胃痛

  胃脘痛有定处,状若锥刺而畏按,每因食硬物而诱发剧痛,或吐出食物,混杂血出,状若胶漆,粪便中亦或混入败血,大便滑而易出,如用辛烈或过于冷热食物,亦可导致刺痛发作,舌质多紫黯,或见瘀血斑点,口干欲嗽水,但不欲咽下,脉沉涩,或细弦。治宜活血散瘀,理气止痛。方药:丹红散瘀汤(自拟方)。

  方药:丹参20克,红花15克,莪术15克,没药15克,香附20克,炙甘草7.5克,延胡索15克,紫檀香10克。加减:若吐食物夹杂黑血者,加侧柏叶、大蓟、藕节;思水不欲咽者,加生地、玄参、牡丹皮;便若胶漆者,加鲜生地黄、侧柏叶、阿胶、黄芩、甘草、炒槐花、炒地榆;大吐下鲜血者,当急凉血泻火,宜酌用《金匮要略》泻心汤与犀角地黄汤之合方,或加山栀子、犀牛角生磨汁,其效尤着。(注:紫檀香应捣碎,后入轻煎。)

  四、寒凝胃痛

  腹部自觉冷感,拘急掣痛,甚则隆起如拳状,得温则痛减,常欲以掌抚按之,避寒就温,肢端多清冷,溲清长,舌淡无苔,泛吐清水,脉沉微,或沉紧。治宜温中散寒,缓急止痛。

  方药:丁香15克,砂仁10克,陈皮15克,紫苏15克,炮姜15克,肉桂15克,乌药15克,炙草10克。加减:若腹脘痛隆起如拳,加延胡索、吴茱萸;肢端清冷者,加炙附子、人参等;泛吐清水者,加吴茱萸、白豆蔻、生姜。

  五、火郁胃痛

  自觉胃脘发热,甚则如烧如灼,吞酸呕苦,或消谷善饥,食饮辛辣及热物,则痛增剧,心烦口渴,喜饮冷物,大便燥涩,溲短色赤,舌质红赤,苔黄燥,或龟裂,脉沉滑或洪大有力。治宜清泻胃火,和中止痛。

  方药:栀芩清胃汤(自拟方)。处方:栀子15 克,黄芩15克,大黄10克,连翘15克,竹茹10克,青皮15克,川楝子15克,炒麦芽20克。加减:若消谷善饥,加生石膏、黄连;心烦口渴者,加生石膏、知母、天冬;吞酸者,加胡连、煅瓦楞子;心烦少寐者,加酸枣仁、知母;大便干结者,加玄参、芒硝(单包分次冲服)。

  六、停饮胃痛

  中虚里寒之人,食饮水液,阴虚不能化,停潴于中脘,则可发为胃脘压重作痛。以手揉按之,可闻水鸣音,如囊裹水。恶水不欲饮,强饮入则复吐出,舌淡口润,体重肢倦,脉徐缓而濡。治宜温中益脾,和胃化饮。

  方药:苓术化饮汤:茯苓20克,白术15克,陈皮15克,人参15克,桂枝15克,生姜10克,清半夏15克,炙甘草10克。加减:如胃脘揉按有水鸣音者,加苍术、干姜、细辛;呕吐清水者,加炮姜、白豆蔻;强饮水则吐者,加砂仁、川厚朴;小便不利者,加猪苓、泽泻、车前子;头目晕眩欲仆者,加干姜、细辛;手足厥逆者,加制附子、干姜、生黄芪。

  七、中虚胃痛

  胃痛隐隐痛时多在空腹,得食或温罨则痛减,喜暖畏冷,食少身倦,或脘腹虚满,或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微。此证时轻时重,可数年不愈;每因气恼、过劳、受累、食伤等因素反复发作,而出现中土运化无力的食滞等症状。治宜补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和胃益脾汤(自拟方)。处方:人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砂仁10克,麦芽20克,炙甘草10克,大枣10枚。加减:若脘腹虚满者,加川朴、紫苏;大便稀溏者,加苍术、炒山药、炒薏仁;逢恚怒痛甚者,加乌药、延胡索。

  八、中虚气滞胃痛

  胃痛隐隐,痛时而攻胀作痛,脘痛过胁,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食少乏味,嗳气频繁,神疲肢倦,大便不调,舌淡苔白,脉细弦。治宜补中健脾,理气止痛。

  方药:调气理脾汤。处方:人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麦芽20克,香附15克,紫苏15克,砂仁10克。加减:若中满者,加神曲、焦山楂;中满胀甚连胁者,加枳壳,莱菔子;逢恚怒甚者,加合欢花。

  九、津伤胃痛

  脘痛隐隐,胃中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唇焦,大便燥涩,舌红少津,脉细小数。治宜滋燥生津,和胃止痛。

  方药:滋燥养胃汤。处方:炙杷叶15克,麦门冬15克,人参15克,沙参15克,天花粉15克,石斛15克,麦芽20克,炙甘草10克。加减:若食后涩滞难下,加苏子、黑芝麻、枳壳;心烦口渴者,加天门冬、知母;心烦少寐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大便燥结难下者,加生地、玄参、黑芝麻。

  十、津伤气滞胃痛

  胃痛隐隐,甚则胀满,胃中嘈杂,噫气频频,时善太息,口燥咽干,大便燥结,舌红而干,脉细数而弦。治宜滋燥生津,消食理气。

  方药:滋燥理气汤(自拟方)。处方:炙杷叶15克,麦门冬15克,人参15克,沙参15克,天花粉15克,石斛15克,麦芽20克,枳壳15克,香附15克,陈皮15克。加减:若口燥咽干甚者,加天冬、知母;频发噫气者,加苏子、旋覆花;中脘胀满甚者,加莱菔子;腹部膨满者,加川朴;大便燥结者,加黑芝麻、玄参;心烦少寐者,加酸枣仁、柏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