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是一种胆汁方面的疾病,很多人听到胆囊息肉都会表现出很害怕的样子,都认为胆囊息肉很可怕,特别的严重,其实胆囊息肉现在是很常见的,治愈的案例也是有很多的,如果胆囊息肉小是可以不用治疗的,只要好好的预防和调养是可以缓解的,那么胆囊息肉平常需要怎样缓解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胆囊息肉该怎么预防长大呢。
目录
1定期体检可以预防胆囊息肉发生恶变
1. 胆囊息肉通常无症状,需要通过B超检查才能被查出。
大部分胆囊息肉患者均无明显症状,往往体检时经B超检查发现。有症状的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症状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严重者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肩及右后背部放射,可伴有恶心、呕吐、厌油等。极少数患者伴有发热、黄疸,消化系统症状和肝功能异常。
2. 直径小于1CM的多发性息肉患者,应当定期检查预防息肉恶变。
胆囊息肉是生长在胆囊内壁上,并向胆囊内突出的异常赘生物的总称,根据息肉数量可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由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检出之时体积较大,一旦发现就应当及时采取治疗手段。多发性胆囊息肉被检出之初体积多小于1CM,如果没有明显不适感,根据普通的体征表现很难判断息肉是否发生恶变,只有借助医学仪器进行检查,才能观测到息肉的变化,患者可以每隔半年复查一次B超,同时可口服一些消炎利胆的药
2胆囊息肉术后应注意哪些事项
1、适当增加进餐次数
做完当囊息肉的手术以后,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要注意不吃含脂肪高的食物,要做到少吃多餐,特别是在做完手术后的三个月到六个月之内之内,在做完手术以后要注意给消化系统减轻负担。同时还要多吃一些醋是比较好的,因为醋对消化方面有帮助作用,很能促进胆汁挥发,这样是非常好的,此外胆囊息肉患者在手术以后还要多吃一些蔬菜。
2、注意保持好的心理状态
好性情经是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使得身体尽快的康复的,所以患者在做完手术以后一定要保持身心的愉悦,尽量避免生气和焦虑,更不能有抑郁的情绪,这样是对身体的恢复起着积极的作用的。
3、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胆囊息肉患者在做完手术以后最好要有适当的运动,要适当的参加体育锻炼,长时间卧床是很不好的习惯的。
4、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胆囊息肉的患者在做完手术以后避免不了要服用一些药,一定要按照医生的指导坚持服用,不能半途而废。
3怎么预防胆囊息肉长大
“一个科室三个人查出来有胆囊息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日前,在某医院上班的护士苏小姐向笔者诉说,在单位安排的年度体检中,她和部门里三名同事都查出有“胆囊息肉”。苏小姐感到很困惑——他们平日都乖乖地吃饭、饮食也还算清淡,怎么会齐齐长出胆囊息肉来呢?
都是不吃早餐惹得祸
仔细了解下来,苏小姐和她的同事们有一个相似的生活习惯——他们往往要倒夜班,倒晚夜班的时候早上就不想起来吃东西,有时候下午一两点饿的实在不行了,才会想起来吃东西。不吃早饭和早饭吃得太晚都会使胆汁排泄受阻,可能增加胆固醇结晶性质的胆囊息肉的发病风险。
“胆囊息肉”分两种:一种是标准的息肉,即在胆囊壁上长出的一块“肉疙瘩”,是胆囊本身的腺体、肌层增生引起;另一种在检查中也显示为“肉疙瘩”状,但其实是胆固醇结晶附着在胆囊壁上而形成的。大多数“胆囊息肉”属于第二种情况。
“假设一个人前一天7点吃晚饭,第二天不吃早饭,到了十一二点吃午饭,相当于连续十六七个小时没有排泄胆汁,胆汁会非常浓缩”,朱国清副主任说,“很容易理解,如果早饭吃得太晚,与7点钟吃早饭的人相比,14点钟吃早饭的话,等于把浓缩的胆汁在胆囊里多贮存了7个小时,就会更加浓缩。
胆囊息肉癌变比例1%,死亡率100%
有报道显示,由于胆囊息肉发生癌变的比例大约为1%,癌变的病程也比较长,所以,临床上很多患者和医生对其并不重视。但是,由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炎等发展而来的胆囊癌死亡率高达100%。预防的主要方法是一旦发现胆囊出现问题,尽量切除,很多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的病人因为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忽视治疗,有的有了症状也不愿意切除胆囊,其实保胆治疗的效果并不好。
应坚持饮食清淡、三餐规律
应该坚持每天早晨按时吃早饭,让胆囊收缩一次、把胆汁排出一部分,这样一来,胆囊中贮存的胆汁浓度便不会很高,引起胆固醇结晶性质的胆囊息肉的概率也就大大减小了。不仅是早饭,饮食规律、三餐定时同样很重要。
4有关胆囊息肉的表现特征
1.腺肌瘤性胆囊息肉
主要为淋巴细胞、桨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不典型性增生,K-RAS基因较为活跃,G-RAS活性弱。
常为单发,位于胆囊体部息肉直径大于15mm以上,表面较光滑,有蒂且较宽,有大量血供,多为低回声光团,伴有胆壁局限性增厚,症状较明显,生长速度较快。
2.腺瘤性胆囊息肉
异样高柱状上皮细胞、一定量内分泌细胞非典型性增生,表面覆盖少量粘膜上皮细胞,K-RAS基因较为活跃,G-RAS活性中等。
常为单发,位于胆囊颈部及体部,少量位于底部,息肉直径均较大,表面较光滑,多有蒂,较宽,有一定的血供,胆囊息肉为低回声或中回声光团,胆囊壁稍厚,疼痛及腹胀、口苦等症状较明显,生长速度较快。
3.炎症性胆囊息肉
大量白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胆囊粘膜上皮细胞增生,内有腺体增生,PCR和限制酶定向测序法,上皮细胞内K-RAS基因活性中等,G-RAS基因活性低。
常为多发性,多位于胆囊体部,少数底部分位于颈部,表面不光滑,多带蒂,有少量血运,息肉较小为中等回声光团,胆囊壁增厚较明显,疼痛等症状较明显。
4.胆固醇性胆囊息肉
主要为大量泡沫细胞、炎性细胞等吞噬胆固醇后的集聚,少量胆囊上皮突变细胞,用PCR和限制酶定向测序法,上皮细胞内发现K-RAS基因活性较低,而G-RAS基因活性高。
常为多发性,位于胆囊的底部或体部少 数位于颈部,息肉直径均较小,表面不光滑,多无蒂,无血供,回声较强,胆囊壁正常或稍厚,疼痛等症状不明显。
5有关胆囊息肉如何诊断
胆囊息肉可完全无症状,仅在普查做B超时发生。也可固胆囊功能紊乱,出现有上腹胆囊区不适(尤其在进食滑腻后更为明显),但一般较轻微,不引起注意。也可固胆道功能紊乱幽门功能减弱而发生胆汁返流,引起胃炎或溃疡病,出现有关症状。
虽然纤维胃镜、胃肠钡餐检查也证实有上述疾病,但相应药物治疗无效,进一步做B超才发现“根儿”在于胆囊息肉。
如胆囊息肉发生于胆囊颈部,且有细长的蒂可活动,则可能阻塞胆囊管引起剧烈的胆绞痛,此时单靠症状难与胆石症、胆囊炎相鉴别。
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胆囊息肉病变临床并不少见,手术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胆囊息都需手术治疗。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其手术适应症各家掌握也不一致,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胆囊息肉的临床表现,及时就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