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五官科 >口腔科 >牙周病

牙被蛀了怎么办

蛀牙有时也有人叫它虫牙,学名龋齿。其主要形成原因是牙菌斑。牙菌斑是牙齿表面的一层几乎无色的薄膜,含有造成龋齿的细菌。每次进食后,牙菌斑中的这些细菌会和食物中的糖分或淀粉发生化学作用,产生腐蚀牙齿的酸性物质。久而久之,牙齿的珐琅质便会破坏,形成比较脆弱的小蛀斑,若继续恶化则会形成牙洞,即蛀牙。那么,牙被蛀了怎么办?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目录 蛀牙牙痛怎么止痛 牙被蛀了怎么办 蛀牙的临床表现 蛀牙认识误区 导致蛀牙的四种原因

1蛀牙牙痛怎么止痛

  1、取白酒100克放入杯中,再加食盐10克,搅拌,等食盐溶化后烧开。含上一口在疼痛的地方(不要咽下去),牙痛会立即止住。

  2、牙痛的时候可以切一小片生姜咬在痛处,必要的时候可以重复使用

  3、取六神丸3-5粒研末,涂于患处,5分钟后减轻,1小时缓解

  4、独头蒜2-3个,放在火炉上煨熟,趁热切开熨烫痛牙处,有龋齿时,可塞进一点

  5、取一白菜根疙瘩,捣烂,用纱布挤汁,左侧牙痛滴左耳,反之滴右耳。

  6、花椒15克,白酒50克,泡10-15天,滤渣,含漱或点牙。

  7、西瓜皮外层削下晒干(经霜更佳),密封于玻璃瓶,有龋齿痛时,取少许点牙。

  8、茶叶3克,用开水冲泡5分钟,取茶汁加入食醋10克,每日含漱2-3次。

  9、苏打面适量,用硬纸卷一个小喇叭筒,由他人将苏打面吹入牙痛一侧的鼻孔内,轻轻揉压鼻翼即可。(鼻腔宜湿润)

  10、采鲜马齿苋捣烂取汁含漱,并时以其汁渍润局部,每日数次,一般一日后疼痛即可减轻,2~3日后即可痊愈。

2牙被蛀了怎么办

  蛀牙有时也有人叫它虫牙,学名龋齿。其主要形成原因是牙菌斑。牙菌斑是牙齿表面的一层几乎无色的薄膜,含有造成龋齿的细菌。每次进食后,牙菌斑中的这些细菌会和食物中的糖分或淀粉发生化学作用,产生腐蚀牙齿的酸性物质。久而久之,牙齿的珐琅质便会破坏,形成比较脆弱的小蛀斑,若继续恶化则会形成牙洞,即蛀牙。所以,蛀牙是从小蛀斑发展而来的,不是真的有蛀虫或什么其他虫子,而是牙齿被逐渐腐蚀的结果。蛀牙在严重情况下,会导致牙齿的坏死和脱落。蛀牙也就是牙齿出现腐烂现象。

  牙痛的时候可以切生姜一小片咬在痛处,必要的时候可以重复使用,睡觉的时候含在口里也无妨。

  六神丸1至2粒,碾碎置于患齿牙龈上5至10分钟,每天1次,一般不超过3次。

  用蜂蜜点在牙痛的地方,过几分钟就好了,还能让你满口生香。

  冰敷:就像治疗瘀伤一样,冰敷牙痛部位的脸颊,可缓解疼痛。每次敷15分钟,一天至少3至4次。

  用牙签挑取一点云南白药加上开水一滴,调成糊状,再用牙签蘸着云南白药糊塞到牙疼,一般3至5分钟的地方后就能止住痛。

3蛀牙的临床表现

  1.龋病好发部位

  龋病的好发部位与食物是否容易滞留有密切关系。龋病好发部位,包括:窝沟、邻接面和牙颈部。

  2.龋病的好发牙齿

  龋病的牙位分布是左右侧基本对称,下颌多于上颌,后牙多于前牙,下颌前牙患龋率最低。

  3.龋坏程度

  临床上可见龋齿有色、形、质的变化,而以质变为主,色、形变化是质变的结果。临床上常根据龋坏程度分为浅、中、深龋三个阶段,各自表现如下:

  (1)浅龋 亦称釉质龋,龋坏局限于釉质。初期于平滑面表现为脱矿所致的白垩色斑块,以后因着色而呈黄褐色,窝沟处则呈浸墨状弥散,一般无明显龋洞,仅探诊时有粗糙感,后期可出现局限于釉质的浅洞,无自觉症状,探诊也无反应。

  (2)中龋 龋坏已达牙本质浅层,临床检查有明显龋洞,可有探痛,对外界刺激(如冷、热、甜、酸和食物嵌入等)可出现疼痛反应,当刺激源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无自发性痛。

  (3)深龋 龋坏已达牙本质深层,一般表现为大而深的龋洞,或入口小而深层有较为广泛的破坏,对外界刺激反应较中龋为重,但刺激源去除后,仍可立即止痛,无自发性痛。

  4.龋坏的病变类型

  (1)慢性龋 一般均进展缓慢,尤其是成人,多数为慢性;

  (2)急性龋 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孕妇或健康状况不佳者,疗程短而进展快,软龋较多;

  (3)静止性龋 由于局部致龋因素被消除,导致龋坏进展非常缓慢或完全停止,称静止性龋;

  (4)继发性龋 多见于龋病治疗过程中龋坏组织未去净化或修复体边缘不密合,形成裂隙以致再次发生龋坏。

4蛀牙认识误区

  误区一、虫牙是虫子咬

  关于“虫牙”的说法,在我国民间流传很久,我国宋代杨士瀛已指出:“牙齿被腐臭之气淹溃日久便生虫,将牙齿腐蚀成孔。”那么,能够说牙齿真是被“虫子”咬坏的吗?

  来口腔科看病的人,常诉说嘴里的“虫牙”痛了。

  应该认为牙齿的损害,不是“虫子”造成的,而是其它因素所致。人类对龋齿的认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了提高。外国学者首先在1819年指出:龋病是由于食物发酵产酸引起的化学性疾病,这种学说后来得到了证实。

  1847年又一外国学者从牙洞中取材,观察到了丝状微生物,提出牙齿龋坏新的学说即细菌学观点。他认为这些丝状物(细菌)首先破坏了牙釉质,以后破坏牙本质,因此可以认为,牙齿不是被虫子咬破的,而是由于细茵(丝状物)隘着在牙面上,形成牙茵斑,使牙釉质和牙本质脱钙,逐渐形成了龋洞。

  国外学者使用口腔细菌在动物牙齿上制成龋坏病变,已证实口腔细菌是可以导致牙齿龋坏的。这样看来,我国民间有关“虫牙”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缺乏科学依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认识各种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定会纠正传统的“虫牙”的说法。如果各种宣传工具再加以正确的引导,“虫牙”的不正确说法定会很快得到纠正。

  误区二、儿童的乳牙终归要换成新牙,蛀掉了没关系。

  专家解答:错。乳牙要引导新牙正确发育,一旦蛀牙形成,牙齿生长不健康,旁边的牙齿就会倾斜过来,造成后来发育的新牙排列不齐。而且儿童蛀牙,容易引起牙根感染,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一牙害终身”!

  对于已经形成的蛀牙,一定要立刻带宝宝去看牙医,让牙医及时采取措施,填补龋洞,防止其继续恶化。千万不能有等一等,算了吧的观念。“牙疼不是病”的观点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会耽误治疗,造成蛀牙恶化,牙齿坏死,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更多的蛀牙产生。真要是到了疼得实在受不了的阶段,有时就连牙医也帮不上你,那真是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5导致蛀牙的四种原因

  1、口腔细菌是导致蛀牙的原因之一。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在口腔里残留的食物残渣上繁殖,发酵而产酸,使牙齿被腐蚀,软化,脱钙。牙齿脱钙后,便慢慢形成龋洞。

  2、蛀牙产生糖类是必要条件。糖类在龋齿的发生中起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含有蔗糖的食物,可使牙面的菌斑增多,而且其中致龋链球菌大量增加。

  3、牙齿的形态、结构、位置、口腔卫生、唾液的量及性质,营养、内分泌、遗传因素系统疾病,免疫状态等一些外在因素,也是蛀牙的原因。

  4、肌体的抵抗力对蛀牙的发生有很大影响。肌体的抵抗力包括牙齿和全身的抗龋能力,肌体的内在因素可影响蛀牙的发生。尤其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等缺乏时,有助于蛀牙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