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发现,宝宝发烧时常常会手脚冰凉,于是担心孩子被冻着,赶紧加衣服加被子,殊不知,这样反而不利宝宝散热。那么,幼儿发烧手凉原因是什么呢?详细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目录
1孩子发烧不要怕中医退热有良方
专业医师指出,感冒病程约为一个星期,虽服用西药退烧药等药物症状控制后可改善,但西药退烧药以中医来看多为苦寒药,久用会伤胃气,例如克流感的副作用为腹痛腹泻,也是因为苦寒伤害了胃气而有肠胃症状,感冒在中医来看可分为风寒和风热,退烧药用在属于风热感冒的肠胃功能好的小朋友效果还不错,但用于风寒感冒肠胃状况差的小朋友则会让病情拖延更久且有副作用,像上述患者就是属于风寒型。
了解中医治疗不在于直接退烧,发烧在中医来看是认为正气与邪气相争,当正气胜过邪气就会热退汗出,所以会用中药助汗出,发烧症状自然解除,而风寒型和风热型感冒都会有发烧,最简单区分的症状在于会不会怕冷?有怕冷则属于风寒型居多,如同该名患者用退烧药治疗造成寒上加寒,病久不愈,中医治疗使用桂枝汤,功效为祛风散寒,养脾健胃,因此不只将感冒治好,连小朋友胃口也一起治疗,胃气恢复后,身体疲倦也会一扫而空。
专业医师建议,感冒流行时要注意除了勤洗手和戴口罩之外,饮食上应少吃油炸烧烤或是生冷食物,瓜果类水果也要避免,可以服用清粥,若胃口不佳连粥也吃不下,可将煮好的粥放30分钟左右,服用粥上面那层细腻、粘稠的米糊俗称「粥油」,粥油是一锅粥的精华最滋补胃气,并建议若家有发烧症状的小朋友,家长切勿急着自行买退烧药退烧,应去医院寻求医生协助,才可让小朋友早日痊愈,健康回学校上课。
2幼儿发烧手凉原因
为什么孩子发烧时手脚冰凉
微博认证的@小儿外科裴医生 在其微博解释说,人体的体温是受下丘脑的体温中枢控制的,如果体内有炎症,体温中枢会跳高体温设定点,目的是提高免疫能力,抑制致病菌。要达到更高的体温,身体需要肌肉颤动来产生热量,同时收缩体表血管减少热量丢失,所以孩子手脚摸起来发凉。
孩子发烧不能“捂”
很多家长在孩子发烧时还会采用“捂汗”的方式,以为只要宝宝悟出一身汗就可以退烧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李栋方指出,这种做法要不得。发高热的宝宝往往肢体循环会变差,摸上去手脚冰凉,家长误以为孩子手脚凉就是穿得不够,继而给孩子捂得厚实些,加之儿童汗腺不发达,发烧捂汗,往往越捂越热,容易造成“捂热综合症”,还容易诱发高热惊厥。
3幼儿发烧物理降温的方法
婴幼儿出现发烧是比较危险的情况而且在治疗上尽量不要给孩子吃太过的药物或者打针,对孩子的健康发育是非常不利的,而且由于儿童身体强烈的不适感会比较出不停的哭闹的情况,孩子的情绪也是非常的不稳定,在治疗上除了正常的用药生活中家长也要多关心孩子,可以用冰冷的毛巾敷在孩子的额头,同时多给孩子盖被子不停的戳热孩子的脚,避免出现冰凉的情况。
病毒性感冒在有些发烧的时候其实是说明身体里面的免疫功能正在跟病毒作斗争,一般感冒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痊愈了,吃药的话时间和不吃药的时间其实是差不多的,所以如果没有必要的话最好是不要吃药,可以多注意水分的补充,以及多休息的话是比较好的,如果出现了发烧的情况的话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进行缓解自己的温度,而且应该保持饮食上的清淡。
4宝宝发烧有五大误区
误区一:通过“捂热”出汗退热
常听一些家长说:“吃点药,捂一会,等汗出来就不烧了”,也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怕冷,因此要穿多点、盖多点,于是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一个憋得红彤彤的小脸蛋,通过捂热出汗来退热的家长也不少,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孩子在发烧的时候,末梢循环变得较差,手脚摸起来可能会有些凉凉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穿得不够多。而且孩子在发烧的时候,包得严严实实反而会影响到机体的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在高热时末梢血管可代偿性扩张,使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加之宝宝长期在这种闷热的高热环境中,处于缺氧状态,长时间下来,极有可能会导致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受累。
正确做法:当孩子发烧时,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使其充分散热,并注意室内空气保持流动,但要注意宝宝手脚的保暖。
误区二:孩子发高烧了也要等医生看了再处理
有些家长担心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后会影响医生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或者不知道该给孩子用什么药,于是,孩子都已经烧得小脸蛋通红了也还是不给孩子积极降温,非要等到见了医生不可,或者是孩子都已经发高烧了,在家不处理就直接抱过来医院,在诊室外焦急地等候。
正确做法:如果孩子已经发烧到38.5℃以上了,就应该积极先给孩子降温,尤其是已经高烧的宝宝,如果长时间高烧不处理的话,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的发生。
误区三:一发烧马上用退烧药
有些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烧,就马上给孩子服用各种退烧药,吃药后没有马上见效时,又立即换另一种退烧药。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
正确做法:一般来说,孩子的体温在38.5℃以下,我们都是建议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了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给予退烧药。目前市面上的退烧药品种繁多,家长在选用时,最好选用儿童剂型的退烧药,尤其是小婴儿,可以选用一些滴剂类的退烧药。在使用退烧药的过程中,家长也要需要注意了,如果服用了退烧药后孩子体温还是没有降下来,也不能马上再用一次退烧药或者更换其他退烧药,要间隔4-6个小时之后才能再服用退烧药,同时,也要注意多喝水,以利于降温。
误区四:发烧不能洗澡或发烧用冷水擦浴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了,不能洗澡,洗澡的话很容易着凉,还有一些家长则认为,孩子发烧的话,帮他用冷水擦浴一下,就可以帮助他降温了,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正确做法:发烧的孩子洗温水澡更有利于散热,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擦浴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降温方法。用温水洗浴或擦浴后要迅速擦干全身,并换上干爽的衣服,以免着凉。
误区五:用肉汤补充营养
高烧也可以导致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氧消耗量增加,因此注意给宝宝补充营养是对的。但是通过给宝宝喝肉汤的方法补充营养的做法却是错误的。因为高烧使消化酶的活性降低,影响宝宝的消化功能,此时吃油腻的食物,不仅不能吸收,反而会引起呕吐或腹泻,加重身体的缺水。
在宝宝发烧的时候,应该给宝宝以流质、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例如稀粥、菜汤、果汁、鸡蛋羹等。另外,还要给宝宝充足的水喝,最好是盐水。这样做一方面可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另一方面可达到降温的目的。
5宝宝发烧护理切记五件事不能做
倒忙一:过分关注温度
孩子发烧了,体温处在一个较高的温度,很多家长希望孩子的体温马上降下来。其实,打个比方,发烧就好比孩子在山坡顶上一样,让体温快速下降,就好比把孩子从山坡顶上推下来一样,孩子能不受伤吗?
正确方法:
宝妈们不要过分关注温度,应该关注的是,孩子是什么病引起的发烧?孩子的精神状态如何?只要孩子精神好、呼吸正常,没有什么异常情况,宝妈们就无需过多担心。
倒忙二:发烧后不敢洗澡
孩子发烧了,家长们特别害怕孩子着凉,不敢给孩子洗澡。其实,孩子发烧后出汗较多,首先要给其喝添加橘子汁的白开水;其次就要用温水洗澡。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发烧后洗澡会使其再次着凉发烧,其实这是一种误区。用温水洗澡可以通过水分挥发的过程,降低孩子体表温度,并增加其全身舒适感,不但不会再次发烧反而对减退高烧有利。
正确方法:
让因发烧孩子洗个温水澡降温,水温一般要比体表温度低一点,冲2-3分钟就可以了;对于婴幼儿,家长最好让其坐在温水澡盆中洗。另外由于秋冬季节气温较低,给孩子洗澡时要注意关好门窗,并随时添加热水保证水温适中。
倒忙三:捂盖厚棉被
孩子体温上升后,手脚往往是冰凉的,家长发现后就误认为孩子受寒怕冷,马上用厚衣棉被将其紧紧包裹起来再送医院。
其实,儿童体温上升四肢却发凉,是因为四肢血量少于内脏,供血量不足导致了手脚发凉,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在急诊中经常看到家长给孩子捂上多层棉衣,结果孩子本来体温只有37摄氏度,却因体热不能及时散发,导致体温越升越高,最后捂出了高烧甚至高热惊厥。
正确方法:
中国有句俗话叫“欲得小儿安,耐得三分肌和寒”,因此,当儿童出现发烧时,应先用体温计给孩子测量腋下温度,确定孩子发烧后给其穿一层薄棉衣就可送往医院了。
倒忙四:乱吃药
儿童发烧后,很多家长给孩子吃退烧药,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发热本身是机体对抗感染和免疫细胞对抗病菌的过程,通俗地说,发热时机体内的免疫功能被“激活”,吞噬细胞活性增强,吞噬细胞要吞噬病菌、白细胞要将其处理,并传递给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再产生针对性的抗体。因此发热可以说是儿童体内的一道“防护墙”。
如果此时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使用抗生素治疗,会对其免疫系统造成伤害。有些家长甚至选用长效激素,如地塞米松等,它的免疫系统抑制作用可以达到1个月之久,因此家长一定要慎用。
正确方法:
一般的高烧儿童可先服中药,解表退热。对于过高热的患儿也可适当选用退烧药,如泰诺林等,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倒忙五:吃好的
许多儿童发烧后,家长觉得孩子身体虚弱,因此会让孩子喝牛奶。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发烧期间如果喝水太多的话会频繁上厕所,影响休息、延缓疾病康复。
其实,人体在发烧时,代谢加快,产生的热量增多,这时人体需要把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出汗是人体散热的重要方式,喝白开水可以加快出汗,人在高烧时,体内各种物质的代谢都会增加,代谢产生的废物和有害物质就会增多,要把它们排出体外,多喝水可以通过出汗和排尿将这些代谢物质和热带走,此外,病毒侵入人体后,常会产生一些毒素,这时多喝开水,可以帮助人体把毒素排出体外。
正确方法:
接受正规的儿科医生的检查,在排除了严重感染、恶性疾病等,诊为普通感冒发烧时,即可用白开水退烧。每天多次让儿童喝温开水,促使多排尿,以利于降温和毒素的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