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湿疹,肛门周围皮肤,少数可累及会阴部。奇痒难忍。常潮湿,皮肤浸润肥厚,可发生皲裂。急性期皮疹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的小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红。由于搔抓,皮损可呈明显点状渗出及小糜烂面,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像周围蔓延,外周又有散在丘疹、丘疱疹,故境界不清。
目录
1肛门湿疹的症状
①瘙痒
它是肛门湿疹的主要症状。呈阵发性奇痒,搔抓局部后,可使皮肤破损而痛痒加剧;瘙痒难忍时,可影响学习、工作、睡眠等。
②肛门潮红
肛门皮肤因湿润、摩擦或搔抓,使肛周皮肤或皮肤皱襞呈淡粉红色、水肿。
③肛门湿润
患者可能会出现肛门中渗出一些湿润液体,从而会使患者出现肛门不适的情况,而且还会污染内裤,甚至会导致皮肤磨损。
④疼痛
肛门周围皮肤因搔抓破溃,可导致皲裂、感染,常发生肛门疼痛和排便时疼痛。
⑤其他
即肛门湿疹除了有其特征外,还可引起消化不良、腹胀、便秘和腹泻、头晕、失眠、烦躁等症状。
2肛门湿疹清洗要注意什么呢?
肛门湿疹患者,常常因苦于局部奇痒难忍而喜欢用烫水熏洗肛周皮肤,以达一时解痒之痛快,如此清洗法,不但没有减轻病情,反而促使瘙痒、渗出加重了。这是因为过烫的水刺激了肛门皮肤,引起分泌物增多,渗出浸润,导致了局部皮肤的炎症加重,使病情长期不能治愈。因此,肛门湿疹患者,不能用烫水清洗肛门。
同时建议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尽量避免外界各种物质的刺激:譬如热水烫洗肛门,过度暴力搔抓等。对刺激局部的化妆品等物质要忌用。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如鱼、虾、蟹、甲鱼等要尽量不吃或少吃。
肛周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属于过敏反应,要注意一点的是此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所以要注意防护。内裤宜宽松舒适,最好穿纯棉制品,不要过紧,要及时换洗尤其在运动后。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不吃或少吃辛辣之品。有阴囊瘙痒时,要积极治疗,勿过度搔抓和烫洗,尤其是勿用肥皂水烫洗,建议使用草本植物成分的外用乳膏进行修复治疗。
3肛门湿疹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1)米仁荸荠汤:生米仁5克,荸荠10枚去皮切片,加水煮服,每日1次,连服 10天。
2)绿豆百合汤:绿豆、百合干各30克煮汤吃,加糖适量服食,日服2次,可吃一段时间。
3)赤豆米仁汤:赤小豆、米仁各30克,煮熟烂,加糖适量,日服2次,小儿可减量或仅吃汤,可吃一段时间。
4)赤小豆:赤小豆10克、焙干研成粉末状;用鸡蛋清一个调之成厚糊状,涂于患处。若渗液多者,可加松花粉敷之。
饮食注意事项
要均衡饮食,少食油腻、甜食、烟、酒及刺激性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以增强免疫力。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抗过敏功能的食物,加强皮肤的防御能力。
肛门湿疹饮食中应该注意营养均衡;患者不要吃油腻性大的、甜食或者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男性不要喝酒、抽烟;因为患者的体质不同,所以某种事物也会针对性的成为患者发病的致敏原,所以,患者在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辨别,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可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同时肛门湿疹患者也要多吃一些增强抗敏能力的食物,这样可以加强皮肤预防过敏功能的提高。
通过上述的介绍,我们知道了肛门湿疹的患者在饮食当中要注意什么事情,另外患者在平时的时候真也要注意肛门部位的干净和卫生,在平时的时候不要对患病部位进行刺激,而且也在发痒的时候不能出现抓的现象,会导致病情的严重。
4肛门湿疹有什么危害
肛门湿疹的危害,肛门湿疹是肛肠科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以瘙痒、有分泌物渗出、皮疹呈多形性、易复发为主要特点。让患者瘙痒疼痛不安,下面我们看下肛门湿疹的危害:
肛门湿疹的危害
肛门湿疹临床以瘙痒、局部分泌物增多、皮疹呈多形、易复发为主要特点。由于其病程较长,分泌物反复刺激,故肛门及其肛周皮肤常常变厚、皮革样化,皮肤皲裂。本病任何年龄与性别均可发生。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生主要与变态反应、疾病因素(如消化不良、营养失调、新陈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肠寄生虫病、肛瘘、痔、肛裂、脱肛)、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肛门湿疹的危害主要是瘙痒难忍,常因搔抓形成糜烂面,继发感染可形成脓疱局部淋巴结肿大。慢性湿疹局部皮肤肥厚,表面粗糙呈苔藓样病变,迁延不息。
肛门湿疹各个症状的危害介绍
1、瘙痒:肛门湿疹引起的瘙痒呈阵发性奇痒,搔抓局部后,可使皮肤破损而痛痒加剧;瘙痒难忍时,可影响学习、工作、睡眠等。
2、疼痛:肛门周围皮肤因搔抓破溃,可导致皲裂、感染,常发生肛门疼痛和排便时疼痛。
3、肛门潮红:肛门皮肤因湿润、摩擦或搔抓,使肛周皮肤或皮肤皱襞呈淡粉红色、水肿。
4、肛门湿润:渗出液可引起肛门潮湿不适,内裤污染和皮肤磨损。
5、其他:肛门湿疹还可引起消化不良、腹胀、便秘和腹泻、头晕、失眠、烦躁等症状。
5肛门湿疹的护理方法有哪些
1、饮食方面
患者要多食富含维生素类食品,如新鲜水果、蔬菜等。
患者注意忌辛辣、忌海鲜、忌狗肉、忌牛羊肉。
2、卫生方面
环境卫生:患者注意居住条件的干净,干爽,通风,便于洗浴。
个人卫生:患者要注意经常清洗患处,动作要轻揉,不要强行剥离皮屑,以免造成局部感染。
3、精神方面
消除精神紧张因素,避免过于疲劳,多注意休息;适当改善内分泌变化防止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