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牙(teething),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chū yá,是指首次生长出牙齿。跟宝宝达到其他发育里程碑不同,长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只有秃秃的牙床到满嘴白亮的牙齿,这个过程大约需要3年时间。
目录
1如何处理新生儿长牙
“诞生牙”如何处理
由于诞生牙和新生牙有影响婴儿哺乳及脱落后被婴儿吸入气管的危险,所以常常被拔除。如果诞生牙和新生牙不松动或松动不明显,在吮乳时,由于下切牙对舌系带的摩擦造成舌系带的创伤性溃疡。在此情况下,可以改变喂养方式,用汤匙喂养、调磨或拔除患牙。
2婴儿出牙早怎么办
牙齿萌出的早与晚,是衡量宝宝生长发育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宝宝在半岁左右萌出第一颗乳牙,2岁半左右萌出全部乳牙,共20颗乳牙。乳牙的萌出遵循一定的时间,又按一定的顺序,最先萌出的是下中切牙,并且是一对;然后是上中切牙、侧切牙、磨牙等。乳牙萌出的颗数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计算:婴儿月龄减4-6作为该月平均出牙数。例如,10个月的婴儿出牙数= 10-(4-6)=6-4颗,即应出牙4-6颗。由于个体差异,以及婴儿营养状况和母亲营养状况的不同,乳牙萌出时间有的早,有的晚。正常情况下,女孩比男孩牙齿钙化、萌出的时间早;营养良好、身体好、体重较重的宝宝比营养差、身体差、体重轻的宝宝牙齿萌出早;寒冷地区的宝宝比温热地区的宝宝牙齿萌出迟。
3出牙的时间
牙齿的形成从子宫里就开始了。在你怀孕期间,你的宝宝就有了牙蕾,这也是乳齿的基础。但只有两千分之一的宝宝出生时就有牙,绝大部分宝宝会在4~7个月时冒出第一颗牙。
如果你的宝宝发育快,可能在3个月时就冒出了白色的牙尖(通常会是一颗下门牙)。如果你的宝宝发育慢,则可能要等到1岁多,才会长出第一颗牙。而最后一颗牙(第二磨牙,位于口腔最深处的上下牙)通常要到宝宝2岁左右才开始出现。到3岁,你的宝宝应该已经长齐了整副20颗乳牙。
4出牙的护理
牙齿的发育需要多种维生素维生素A、D、C和矿物质(钙、磷、镁、氟等),因此,宝宝出牙期间的饮食调理很重要,富含蛋白质、钙质、维生素类的食物,如肉类、鱼和虾皮、蛋、牛奶、豆浆、豆腐、水果、蔬菜等,都有助于宝宝牙齿的健康发育[1] 。
每次给宝宝喂养食物后,再喂几口白开水,以便把残留食物冲洗干净,如有必要父母可戴上指套或用棉签等清除食物残渣。
甜食是影响牙齿的大敌,糖果、带黏性的甜食或碳酸饮料都会引起蛀牙,还会影响食欲,因此要避免宝宝就餐前尤其是睡前吃零食或糖果。 发现宝宝有出牙迹象,如爱咬人时,可以给些硬的食物如面包、饼干,让他去啃,夏天还可以给冰棒让他去咬,冰凉的食物止痒的效果更好。 经常带宝宝到户外活动,晒晒太阳,这不仅可以提升宝宝免疫力,还有利于促进钙质的吸收。
5宝宝出牙的特点
1、牙齿萌出有一定次序,萌出先后与牙胚发育的先后基本一致。
2、牙齿的萌出有一定的时间,但其生理范围较宽,个人差异较大。晚萌6-12个月是正常的。
3、左右同名牙大致同时出龈。
4、下颌牙萌出略早于上颌的同名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