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全称血栓性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的急性无菌性炎症。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少数病人可有发热、白细胞总数增高等,患者常常陈诉疼痛肿胀。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如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等,较常见的是外科手术后引发本病。
目录
1静脉炎患者的中医饮食保健
1.静脉炎的饮食热毒伤络型病人(反复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趾端可发生坏疽及溃疡)宜食清热解毒,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赤小豆、茶、梨、西瓜、马齿觅等。可饮用菊花茶、金银花露或用荷叶、竹叶、鲜车前煎汤代水。
2.静脉炎的饮食血瘀阻络型患者(喜暖怕冷,足趾端皮肤苍白,持续胀痛,无溃疡),可进食生姜羊肉汤、鸭、鹿血、山碴、桂枝、桂圆肉;忌生冷。
3.气血两虚型患者(形体消瘦乏力,患肢肌肉萎缩,皮肤枯皱脱屑,创面经久不愈)宜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等。可用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炖牛肉食用。
2怎样防治静脉炎
活血通脉康复疗法,对于病症早期的气滞血凝症,采用采取“温经散寒,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治疗方法;对于出现皮肤红肿疼痛、出现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性浅静脉炎急性期,或小腿溃疡继发性感染者,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从祛除病因入手,疗效直达病灶,有效地控制血管炎症、消融血栓、扩张血管、修复血管内皮、改善患部循环、增进患部营养、修复伤口、恢复血管功能,从而促进血流通畅,达到迅速、高效、彻底治疗脉管炎、静脉炎、老烂腿等周围血管疾病的目的。
3静脉炎的表现
1.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表现为患肢局部红肿、疼痛,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累及深静脉,出现患肢凹陷性肿胀,行走时肿痛加重,静卧后减轻,皮肤呈暗红色,有广泛的静脉曲张以及毛细血管扩张;后期出现局部营养障碍性改变,伴有淤积性皮炎、色素沉着或浅表性溃疡。
2.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
浅静脉炎症发生部位不定,具有间歇性、游走性和全身各处交替发作的特点,是人体浅静脉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合并女性生殖器官及胰腺肿瘤。
3.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
胸壁、乳房、两肋缘及上腹壁浅静脉血栓形成,并同时有炎性病理改变,亦称Mondor病。
4静脉炎的检查
1.实验室检验
(1)血常规 根据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增高程度判断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2)凝血 可有D-Dimer升高等血栓形成表现。
2.影像学检查
(1)多普勒超声 探测局部血流的变化,当有血栓性静脉炎时可表现为局部血流信号消失或部分缺失,加压后管腔不能压扁。此种检查可发现约95%的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
(2)放射性核素检查 原理为放射性标记的人体纤维蛋白原能被正在形成的血栓摄取。可通过观察某一部位放射量的增减,判断血栓形成及演变过程。对小腿静脉丛内血栓形成检出率较高。
(3)电阻抗体积描记 静脉血栓形成时,电阻容积波幅变动小。对于主干静脉阻塞的诊断效果较好。
(4)静脉造影 静脉注入造影剂,通过有无充盈缺损,判断有无血栓形成,同时可明确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和侧支循环情况。为诊断的金标准。
(5)静脉压测定 患肢静脉压升高,提示测压处近心端静脉有阻塞。
5静脉炎有哪些危害
1、静脉炎在发生之初,除了会影响到美观外,通常是没有明显的症状,一般不会引起患者的重视。 2、随着病情的发展,有些人会觉得小腿皮肤痒、腿部肿胀、酸痛、腿部沉重感,工作时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尤其是一天站下来,小腿特别酸痛、脚踝肿胀,把脚抬高就比较舒服。 3、如果这时没有尽早的治疗,静脉炎则会发展成二期损伤,曲张的面积会不断的增大,并且疼痛感越来越明显,逐渐在脚部及曲张处发生血液淤积,使脚踝及曲张处皮肤变紫,持续发展则致使血液不易回流会发生色素沉淀、湿疹样皮肤炎,由于血液长期瘀滞,在曲张的静脉中形成血栓,导致静脉壁炎症,并将产生淤积性溃疡,同时由于曲张静脉结节的管壁较薄,并常与萎缩的皮肤相粘连,轻度损伤即易引起静脉破裂出血,这对您的健康将终身有害,且有截肢的危险。 4、全身体局部突然的出现网状和柱状的红肿状物,皮肤温度会升高,有明显的疼痛和压痛感,如不及时治疗,疼痛将越发明显,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进而发展成为化脓性静脉炎,其局部疼痛、压痛、红斑和水肿比较重,甚至可以从切口中挤出脓性液体来,并逐渐开始溃烂,下肢静脉炎并发的血栓性浅静脉炎,血栓蔓延可达隐、股静脉汇合处,有累及深静脉和并发肺栓塞的可能,必须引起重视。 专家提示:静脉炎的危害很严重,患者一定到正规的医院及时的治疗,以免耽误病情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温馨提示:
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静脉炎(全称血栓性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的急性无菌性炎症,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少数病人可有发热、白细胞总数增高等,患者常常陈诉疼痛肿胀。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如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等,较常见的是外科手术后引发本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