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内分泌科 >糖尿病

肾性糖尿病治疗方法

糖尿病的类型有很多种,糖尿病的类型中还有一种叫做肾性的糖尿病,肾性糖尿病就是由于肾病所引发的一种糖尿病,这些疾病都是属于并发症,是由于疾病不断的加重之后才开始引发的疾病,如果是肾性糖尿病的话,那么疾病危害到还会伤害到肾脏,肾脏不好肾功能就会下降,同时还会引发尿毒症,那么这个肾性糖尿病该如何来治疗呢?

目录 糖尿病引发肾炎腰痛症状是什么 肾性糖尿病治疗方法 怎样判断糖尿病的类型 9种人容易得糖尿病 养肾护肾常做这6个动作

1糖尿病引发肾炎腰痛症状是什么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肾脏损害包括: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肾动脉粥样硬化症、肾小动脉硬化症、肾盂肾炎、坏死性乳头炎、造影剂性肾病、膀胱收缩不良、泌尿系感染等。其中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即临床所称的糖尿病肾病)是与糖代谢异常有关的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

  早期多无症状,血压可正常或偏高。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排出量>200微克/分钟,此期叫做隐匿性肾病,或早期肾病。如能积极控制高血压及高血糖,病变可望好转。

  常有人问,腰痛是不是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依据,有人懂得糖尿病肾病的可怕,一出现腰痛就紧张焦虑,生怕是“肾病发作”。实际上肾病很少表现为腰痛,肾病早期主要是尿中经常出现蛋白,此时可能没有其它症状而被忽略,以后逐渐出现高血压、低蛋白、水肿、肾功能下降甚至尿毒症等。有时糖尿病肾病有腰痛症状,但痛的部位比较高,大约在脊柱和背部肋骨下缘的夹角处。平常所说的腰痛,多半是骨骼、肌肉和筋膜病变,多属于老年退行性变,如骨质疏松、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等等,痛的部位也偏低,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下腰痛,老年患者十分常见,治疗起来与糖尿病肾病完全不同。

2肾性糖尿病治疗方法

  偏方1

  黄芪粥。生黄芪30~60克、粳米60克、陈皮末10克。先将黄芪煎汤去渣,然后加入粳米煮成粥,粥成后加入陈皮末即可。本方能改善肾脏功能,消除蛋白尿,增强体质。

  偏方2

  芡实白果粥。芡实30克、白果10个、糯米30克。将白果去壳,与芡实、糯米共入锅中加水煮成粥。本方可疗肾病属脾虚湿盛,小便淋浊,尿中大量蛋白排出者,可长期食用。

  偏方3

  黑豆炖猪肉。黑豆50克、瘦肉100克。先将猪肉置于水中煮开,再下黑豆共炖,熟后加适量调味品,食肉饮汤。本方有补肾、利尿、健脾等作用。

  偏方4

  枸杞子粥。枸杞子30克、粳米50克。二物同煮成粥,早晚食用。具有补肾健脾、消除蛋白尿的作用。

  偏方5

  鲫鱼灯心粥。鲫鱼1条(去鳞及内脏)、灯心草6克、大米50克。上料同煮成粥。去灯心草,食粥吃鱼。具有利水和补充蛋白的作用。

  用药原则: 诺和锐(门冬胰岛素注射液):低血糖,对门冬胰岛素或制剂中其它成份过敏者禁用;低血糖,对门冬胰岛素或制剂中其它成份过敏者;常见不良反应:用胰岛素治疗有可能发生水肿和视功能调节异常,但这些症状多为短暂的;胰岛素治疗过程中还可能发生局部过敏反应(注射部位皮肤发红,水肿和搔痒),但通常为短暂的,继续治疗可以消失。还有:参芪降糖胶囊、葡甘聚糖胶囊、参花消渴茶、甘露消渴胶囊、六味地黄丸。

  上面我们介绍了关于治疗肾性糖尿病治疗的两种方法,一种就是中医治疗,也就是偏方治疗,平时日常生活中在治病的过程中还能够得到养生的效果,而另一种就是西医治疗,不过治疗这个疾病的时候中西结合才是最重要的,而爱治疗这个肾性糖尿病的时候也要降低自己食物中糖量食物。

3怎样判断糖尿病的类型

  1、判断糖尿病的类型的方法

  1.1、年龄: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1.2、起病时体重: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1.2、临床症状: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

  2、糖尿病的症状

  2.1、多尿

  典型症状:尿量多,24h尿量可达5000~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多尿可不明显。

  2.2、多饮

  典型症状:经常感到口渴而多饮,多饮会进一步加重多尿。

  2.3、多食

  典型症状:食欲亢进,经常感到饥饿而多食。

  2.4、体重下降

  典型症状:体重持续下降,肌体明显消瘦。可通过对糖尿病的合理治疗,控制体重下降,甚至有所回升。

  2.5、乏力

  典型症状: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2.6、视力下降

  典型症状: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若血糖得到良好控制,视力可较快恢复正常。

49种人容易得糖尿病

  1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中有患糖尿病者,即为有糖尿病家族史。2型糖尿病的患者1/3的后代将表现为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双亲患有2型糖尿病,估计其后代达60岁时,糖尿病发生率约为50%,另有12%伴糖耐量减低;母亲患糖尿病的遗传倾向高于父亲;有糖尿病的父母所生子女,糖尿病的发生年龄早于无糖尿病的父母所生子女。

  2、高血压和血脂异常者

  糖尿病常常是一手牵着高血压,一手拉着血脂异常来影响人体,它们已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同时又是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因为这些疾病都有胰岛素抵抗,同属于代谢综合征。

  3 、吸烟者

  吸烟可以使多个器官受损,特别是心血管系统。而糖尿病病人吸烟对已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人来说,那是雪上加霜,有害无益。

  4 、缺乏运动者

  运动除了消耗热量、减轻肥胖外,还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缺乏运动者是糖尿病瞄准的一个对象。

  5 、中老年人

  人到中年生活工作压力加大,精神紧张,而生活条件改善,摄取热量较多,运动量减少,热量消耗降低;另外,人到中年以后,各种脏器渐渐老化,细胞功能逐渐衰退等,使得这部分人容易患糖尿病。年龄40岁以上就应该每年检查尿糖、糖耐量、血糖、血脂、血压等,这对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很重要。

  6、肥胖者

  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与肥胖呈正相关,肥胖的病程越长,程度越重,患糖尿病的危险就越高,尤其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项坤三等人的研究表明,内脏型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来说,肥胖体重指数在25以上的成年人才容易患内脏型肥胖,但有14%左右的非肥胖中国成年人,也患有内脏型肥胖,中国人的脂肪容易在内脏周围存积,因此更容易得2型糖尿病。肥胖造成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容易造成胰岛素过多地分泌,胰岛素过多分泌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胰岛细胞最后会不堪重负而发生功能衰竭,引发糖尿病。

  7、高热量饮食习惯的人

  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的膳食而体力活动不足,易导致肥胖及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可促进糖尿病的发生。

  8、食用过多糖类和淀粉的人

  糖尿病本质是糖代谢功能失调,如果日常饮食当中过量摄入糖类和淀粉类的,人体又无法正常消耗,过量的无法代谢,最终导致病理性的代谢失调。事实上日常饮食清淡,少吃淀粉类,如土豆、玉米、大米、精面粉的人一般不会得糖尿病。

  9、不明原因的疲劳的人

  典型的“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症状并不多见,而疲劳症状在休息后不能缓解,是糖尿病患者最早出现,也是最多的临床表现。

5养肾护肾常做这6个动作

  1、按摩健肾法:将双手搓热,分别放在腰部两侧,手掌贴着皮肤,上下摩擦腰部,直到出现灼热感为止。在整个过程保持深呼吸,反复进行30次左右较好。

  2、站立护肾法:两足平行,双脚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手指自然张开,脚跟提起,连续呼吸9次后,脚跟再落地。肾脏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

  3、握固:宁神护气,抵御外邪。手上的穴位众多,且与全身脏器相连。握固能刺激手部穴位,有助于把精气神固守在体内。将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第四指)的根部,然后屈曲其余4指,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如攒握宝贝一般。走路、坐车、闲聊、看电视时都可以做。

  4、站桩:充沛肾元,强筋健骨。“要把骨髓洗,先从站桩起”,站桩不仅可以让人全身放松,而且可补精益气、强筋健骨。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由身体两侧向前合抱于腹前,位置与脐同高,两臂抱圆,同时两膝微屈,重心下沉,两膝关节微微向两旁打开,维持1~2分钟后站起,放松,再重复。做此动作时,注意背略弓、胸要含、背要拔,缓慢呼吸,不要憋气。

  5、转腰:壮实肌肉,畅达经脉。肾位于后腰,经常转动腰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暖肾补精,预防腰椎病、腰肌劳损等疾病。双手反插于腰部(大拇指在前),中指按住腰眼;腰向前弯,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10圈,再按逆时针方向转动10圈。转腰最好早晚做,空腹时为宜。

  6、颠足:放松躯干,补肾纳气。肾经起源于足小趾,颠足可有效刺激肾经上的各个穴位,并牵拉放松躯干肌群,补肾纳气。两腿并拢,提肛收腹,肩向下沉,立项竖脊,脚趾用力抓地后提起脚后跟,然后身体向下有节奏地颠动。注意身体放松,先缓缓下落一半,而后轻震地面。提踵时尽量维持10秒以上,脚跟落地时要轻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