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可以快速的治疗一些疾病,但是如果想要从根本上面把疾病治疗好,恢复身体的健康,那么中药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中药在服用的时候也是有许多事情需要注意的,比如说每一份中药里面的材料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次在服用或者是煎煮的过程当中都会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出了什么问题,那么药效就会打折扣。中药一般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请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目录
1中草药功效与作用
1、补充人体所需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充当酶的辅基,参与多种代谢过程。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缺乏时,会罹患多种疾病而致衰老,所以,微量元素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中草药中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杜仲、何首乌、人参、五味子、山药等含锌较多,黄芪、人乳含硒多,鹿茸、地黄、细辛、当归等含铁多,白术、泽泻、肉桂含锰多,蜂蜜中含有47种微量元素。
2、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免疫系统在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性上起着重要作用。人体免疫功能衰退时,容易发生各种疾病。香菇、百合、黄精、枸杞子等可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淫羊藿、党参、穿山甲、冬虫夏草等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地黄能增强机体吞噬细胞能力。人参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与抑制双向调节作用,提高大脑功能,延缓大脑衰老,增强机体抗病力。大枣具有健脾、抑制免疫应答功能。研究表明,补肾、健脾、补气血中药大都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2中药一般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
中药什么时候喝最好
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看中医、喝中药已经成为了很多患者的第一选择,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群,他们更加愿意用中药来调养和保健身体,认为这样在治疗慢性疾病发面具有更加出色的效果。不过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是长期服用的中药,那么最好在饭后的时候服用,这样不仅能够更好的令药效发挥出来,同时还能够很好的保护我们的肠胃。
中医在搭配中药的时候,讲究的一个原则就是四气五味,也就是说根据不同中药的药性还有味道来组成中药方子。常见的药性有寒性、良性、温性以及热性,而味道就更别说了,酸甜苦辣咸这些都是。如果是服用五味偏重的重要或者是寒凉性的重要,那么最好不要在饭前,也就是空腹的时候服用,否则容易对患者的胃粘膜造成伤害。
空腹喝的中药
不同药效以及治疗不同疾病的中药服用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以下的三种中药可以在空腹的时候服用。
1、治疗胃溃疡以及胃粘膜糜烂的中药方中,一般都是会带有白芨还有海螵蛸这些中药,这些药物会有效的抑制患者的胃酸分泌,并且在肠胃的内壁中形成一道保护膜,所以说,这种中药最好在饭前的时候空腹服用;
2、一些泻药也不能够在饭后服用,因为这类型的中药都是治疗一些便秘的情况,所以这些方子中都含有大黄这些中药,所以应该在饭前喝;
中药是饭前喝还是饭后喝,需要特别的考虑过,不能胡乱的喝中药,建议患者在购买的时候就应该仔细地询问清楚,然后严格地按照医生的要求来服用药物,这样才可以把药效发挥到最好,有效的把握好喝中药的时间和剂量,对于治疗疾病也是非常重要的。
3吃中药要注意的禁忌
1、忌萝卜
服用中药时不宜吃生萝卜(服理气化痰药除外),因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人参、黄芪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削弱人参等的补益作用,降低药效而达不到治疗目的。
2、忌加糖服
煎好的中药汤常常有一种苦涩味,使人难以下咽,尤其是一些小孩子服用汤药更是费事。有些人为了减少苦味,放点糖缓解中和一下,其实,这种方法并不可取,因为不少药物加入糖分之后,会造成药效降低,甚至造成药物完全失效以及对人体有害。
因为糖中含有一定的铁、钙离子以及其他物质,如果跟汤药一起服用的话,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造成药物中的某些有效成分性质发生改变,一方面造成药物减效,另一方面还可能出现沉淀、浑浊等,甚至生成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不仅不利于疾病康复,反而可能给身体带来新的伤害。
不要往中药汤中添加糖分
由于中药是由多味构成,组成的药液中化学成分很复杂,因此,专家建议不要轻易往中药汤中添加糖分等相关物质。
3、忌吃水果
人们在吃药前后30分钟内,最好不要吃东西,尤其不要吃水果和蔬菜。这是因为有些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可以和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使药物作用发生改变。
别吃凉寒性水果:梨、山渣、菱角、柑子、百合、香蕉、甘蔗、柿子等。
4、忌腥膻
一般中药均有芳香气味,特别是芳香化湿、芳香理气药,含有大量的挥发油,赖以发挥治疗作用,这类芳香物质与腥膻气味最不相容。若服用中药时不避腥膻,往往影响药效。
吃中药时有哪些禁忌食物?如鱼、虾、海鲜腥气,牛羊膻味。对那些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疮疖、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皮炎患者,在服用中药期间必须忌食腥膻之物,还应少吃鸡、羊、猪头肉、蟹、鹅肉等腥膻辛辣刺激之发物。
喝中药忌腥膻
因为这类食物中含有异性蛋白,部分病人特别敏感容易产生过敏,从而加重病情。
4中药煎服法及注意事项
汤剂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一种剂型,其煎药方法正确与否,是确保疗效的关键。为了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历代医家非常重视汤剂的煎煮方法,如明代医家李时珍指出:“凡服汤药,虽物品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家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亦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1.用具:砂锅、瓦罐和陶瓷罐为佳
此类容器材质稳定,在煎煮的过程中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且受热均匀,导热性能缓和,是较为理想的煎药容器。此外,搪瓷、不锈钢和玻璃器皿亦可作为煎药器具,但其传热较快,不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且散热亦快。忌用铁、铜、锡、铝等器具煎煮中药,因为铁、铜的金属活性较强,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煎煮的过程中可与中药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轻则使药物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发生沉淀。药物有效含量降低,重则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产生毒性。
2.用水
煎药用水以水质洁净、矿物质少为原则,除处方有特殊规定用水外,一般用井水、自来水、蒸馏水或纯净水。另外煎药须用凉水或是凉井水,忌用开水煎药,因为许多中药是植物类,生物的外层组织细胞如果骤然受热,会立即紧缩、凝固,蛋白质在细胞壁上形成一层不可逆的变性层,使组织内部的药物成分难以析出,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利用。加水量应该根据药物的性质、药量、吸水程度、煎药时间而定。一般汤剂经水煎两次,其中70%-80%的有效成分已析出,因此临床多采用两煎法。
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均匀放入药锅内看准药物表面的位置,第一煎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为准,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另一种加水方法是按平均每1g药加水10ml。计算该方总的水量,一般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
煎药器具的大小不同,那么3-5厘米的水量是大不相同的,一般量的药,可以参考一个加水量:600毫升-750毫升,大约相当于一般大小饮料瓶的一瓶再多些。
如果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药适当增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时,加水量可以稍减。煎药时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如不慎将药弄糊,应弃去,不可加水再煎后服用。
3.浸泡
煎药之前,宜先将药材泡透。因为中药大多数是干品,且含有淀粉、蛋白质,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质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可以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有效成分易于析出。一般复方汤剂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
以花、叶、草类等药为主的方剂,需及浸泡20-30分钟;以根、茎、种子、果实类等药材为主的方剂、需浸泡60分钟。但浸泡时间也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霉变。另外,煎药前不可用水洗药,因为某些中药含有糖和苷类等易溶于水的物质;还有些中药是经过炮制的,如添加蜜、醋和酒等,若用水洗,会丧失一部分有效成分,降低药效。
4.煎药
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有“文火”和“武火”之分。如《本草纲目》曰:“先武后文,如法服上,未有不效者。”武火是指大火急煎,文火是指小火慢煎。
一般以“先武后文”为原则,即在煎药开始用武火,后用文火,并保持在微沸状态,既可减慢药物的蒸发,又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以防药物挥发;滋补药宜先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久煎,是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煎药时间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而定。煎药时间从水沸后开始计算;一般药物一煎需要20-30分钟,二煎需要10-20分钟;解表、芳香类药物,一煎需要15-20分钟,二煎需要10-15分钟;受热易变性的药物,如钩藤、大黄等,应待其他药物煎好前5-10分钟加入;滋补类药物,一煎40-50分钟,二煎30-40分钟;有毒性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狼毒等需要久煎,约60-90分钟。
5橘红功效和作用
1.化痰止咳、风寒咳嗽
化橘红首要功效,无论寒咳或干咳,服用化橘红均可见效,咳嗽分为热咳和寒咳两种:热咳,是由肺热造成的反复咳嗽,例如过量食用上火食品,如煎炸、烧烤类等食品,表现为喉咙干痒、干咳少痰或痰色黄质黏稠;寒咳,多由受寒引起,表现为咽痒咳频,痰液稀薄如泡沫状。
2.久咳、气管炎、哮喘
中老年人长年久咳或哮喘服用化橘红为首选。对久咳、哮喘者必须坚持服用并逐渐适应方可起效。一般建议使用2-3个月以上。
3.食积伤酒、化普理气
抽烟喝酒人士之佳品,烟酒对肺胃肝及喉咙损伤最大,同时居住在城市汽车及工业废气居多,长久吸入过量后容易导致习惯性呼吸道感染发炎。常服用化橘红便能减轻酒精及废气对这些人体器官的损害。经常饭局应酬等人士应常服用化橘红,化橘红对肠胃的消滞有良好功效,饭后服用可令缓解胃中消化压力。
4.治嘈杂吐水:真橘皮(去白)为末,五更安五分于掌心舐之,即睡。(《怪证奇方》)
5.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憨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上细锉,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局方》二陈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