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妇产科 >妇科 >子宫脱垂

微创治疗子宫脱垂应该注意什么

子宫脱垂,是女性常见的疾病,子宫脱垂,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而对于子宫脱垂的治疗是有很多方法的,而微创治疗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那么,微创治疗子宫脱垂后应该注意什么呢?请看下文是怎么介绍的吧!

目录 子宫脱垂的偏方 微创治疗子宫脱垂应该注意什么 子宫脱垂的症状 女性如何预防子宫脱垂 子宫脱垂的10大原因

1子宫脱垂的偏方

  偏方一:

  组成】炙黄芪50克,升麻9克,柴胡、枳壳、桔梗各6克,牡蛎15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用】益气升提、收敛固脱。

  【方解】阴挺之病,属中气下陷者居多。本方是从家传验方之治疗脱肛的提肛饮(炙黄芪、升麻、柴胡、炙甘草)加味而成。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升阳,炙用重在走里,补中有升,一举两得;辅以升麻、柴胡、桔梗,助黄芪以增强升提之功,且柴胡疏肝解郁以顺气;枳壳下气宽中,共使下陷之气得顺;牡蛎收敛固脱;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升提、收敛固脱之功。

  偏方二:

  【组成】升麻6克,牡蛎12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日1剂,分2~3次空腹服下,或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不能间断,至愈为度。

  【功用】升举阳气、收敛固涩。

  【方解】本病多因气虚下陷,或肾虚不固所致,方用升麻升举阳气;牡蛎收敛固涩。故用之多效。如坚持服用3个疗程(疗程按病情而定,Ⅰ度为1个月、Ⅱ度为2个月、Ⅲ为3个月),痊愈率尤佳。

  【主治】子宫脱垂。

  偏方三:

  【组成】黄芪、党参各15克,生甘草6克,苍白术、粉萆薢、椿树皮、陈皮、柴胡各9克,全当归12克,升麻15克,红枣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补中益气、健脾化湿。

  【主治】重度子宫脱垂。

2微创治疗子宫脱垂应该注意什么

  建议注意休息,保暖,避免接触辛辣刺激性,生冷食物,保持卫生清洁,可多喝水,吃一些水果,清淡饮食等,一月内需禁止性生活,盆浴. 再就是定期复查了解恢复情况,直至完全痊愈.

  可以适当买些养伤口的营养品即可,重要的是注意饮食上的安排,忌油腻、刺激、凉性食物,其他没有什么,提醒按时吃药、多卧床休息。

  饮食不宜过于精细,在日常,大部分人常以高蛋白质、高热量的饮食为主,忽略了维生素的摄入,而机体的修复是需要各种营养的,尤其是粗纤维食物。对于术后卧床的病人,吃粗纤维食物能起到增进胃肠活动,保持大便通畅。

  保持外阴清洁,严禁性交.术后子宫口还没有完全闭合,子宫内膜也有一个修复的过程,再这段时间内,要特别注意保持外阴部的清洁卫生,所用的卫生巾用品和内裤要勤洗勤换,术后半月内不要坐浴,以免脏水进入阴道,引起感染.

  子宫脱垂,给女性带来的伤害,恐怕也只有她们自己知道了,特别是在女性生产之后,如果不及时护理,就很容易导致子宫脱垂,而微创治疗子宫脱垂后应该注意什么呢?其中包括注意清洁自己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子宫脱垂的症状

  子宫脱垂,在中医角度则是认为气虚下陷原因。这种现象主要是会出现在妇女难产的时候,有时候产时用力过度,或者是多产妇女中。所以这些妇女若是有走路以及下蹲时候感觉到腰酸,那么就应该注意,检查是否是出现了子宫脱垂了。

  患者自觉腹部下坠,腰酸、走路及下蹲时更明显,严重时脱出的块物不能还纳,影响行动。子宫颈因长期暴露在外而发生黏膜表面增厚、角化或发生糜烂、溃疡。患者白带增多,并有时呈脓样或带血,有的发生月经紊乱,经血过多。

  子宫脱垂为子宫沿阴道向下移位,根据脱垂的程度可分为3度:

  1.Ⅰ度

  子宫脱垂无须治疗,注意休息即可恢复。

  2.Ⅱ度

  指子宫颈已脱出阴道口之外,而子宫体或部分子宫体仍在阴道内。但因包括范围过大,轻者仅宫颈脱出阴道口外,重者可因宫颈延长,以致延长的宫颈及阴道壁全部脱出阴道口外。

  Ⅱ度子宫脱垂又分轻、重两型:①轻Ⅱ度--子宫颈及部分阴道前壁翻脱出阴道口外。②重Ⅱ度--宫颈与部分宫体以及阴道前壁大部或全部均翻脱出阴道口外。

  3.Ⅲ度

  指整个子宫体与宫颈以及全部阴道前壁及部分阴道后壁均翻脱出阴道口外。

4女性如何预防子宫脱垂

  1、坚持锻炼

  适当进行身体锻炼,坚持做肛提肌运动锻炼,以防子宫组织过度松弛或过早衰退。

  2、正确处理分娩各产程

  女性在分娩的过程中也加大了患有不同妇科疾病的危机。而因为分娩损伤导致子宫脱垂,而出现子宫下垂的发病率随之增加。

  3、做好哺乳期保健

  很多产妇在哺乳期卵巢功能下降,因为产妇长期哺乳,卵巢功能长期处于低落状态而导致子宫萎缩,这些都是诱发女性出现子宫下垂的原因。

  4、及早接受治疗

  对于子宫下垂的女性,需要及时的接受一些雌激素来替代治疗,能够有效的帮助改善更年期和老年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减退甚至消失而产生子宫脱垂现象,这起到很好的预防功效。

  5、避免重体力劳动

  对于子宫下垂的女性我们一定要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因为过度的负重作用及体姿用力,这会大大的加重子宫脱垂的危险。预防子宫脱垂应注意加强劳动保护,生活中还需要适当的减轻工作,避免参加一些重体力劳动。

  6、注意营养的摄入

  想要很好的保护子宫,预防子宫下垂,我们一定要注意饮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摄入一些对子宫有好处的食物,此外平常的生活中,还需要搭配一些体育锻炼。适当进行一些身体锻炼,坚持做肛提肌运动锻炼,这些动作能够防止子宫过早衰退。

  7、定期全身检查

  我们想要预防子宫下垂一定要记得定期做全身检查,这可是一个很好的生活习惯,这能够积极防治老年性慢支气管炎和习惯性便秘,而定期进行全身和妇科检查,这能够及早的发现和治疗更年期和老年期妇女的各种常见病,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5子宫脱垂的10大原因

  引起子宫下垂的原因一:长期腹压增高

  如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长期负重劳动、经常性地做用力不当的运动和腹腔长有肿瘤等都能引起腹压增高,促使子宫下移。

  注意:女性若是觉得身体不适,尤其是牵扯到自己下腹部的一定要及时去医治。

  引起子宫下垂的原因二:怀孕

  这是导致子宫下垂的最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多次生育的女性发生子宫下垂的可能性更大。但是,即使是第一次怀孕,也有可能发生子宫下垂。因为怀孕后期以及巨婴、难产等生产伤害也都可能会损伤到子宫的韧带。

  注意:孕期孕妈妈不要劳累,需要细心保养。更不要做体力活。

  引起子宫下垂的原因三:分娩损伤

  比如生产时间过长、难产,容易损伤盆底肌肉和韧带;月子里过早下床做家务,或者过早负重劳动等。

  注意:产前孕妈妈可以多锻炼盆底肌,以缩短孕程,避免后遗症。

  引起子宫下垂的原因四:腹腔内的压力太高

  例如过度肥胖、久咳、便秘、或盆腔内有肿瘤压迫,都会使腹腔压力增高。使子宫下垂。

  注意:女性需要控制好自己的体重,不管是为了身体还是身材。

  引起子宫下垂的原因五:盆底组织发育不良

  一些女性先天性子宫或盆底肌发育不良,先天性盆腔肌群软弱松弛也可以引起子宫下垂。

  注意:若是知道自己子宫或者盆底肌发育不全,备孕前需要询问医生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可擅自做主。

  引起子宫下垂的原因六:经过各类盆腔手术

  经过各类盆腔手术后,也可能造成子宫下垂。子宫下垂也是许多盆腔手术术后的后遗症现象。

  注意:女性需要保护好自己的子宫,尽量避免盆腔内手术。

  引起子宫下垂的原因七:长期负重活动

  女性经常干体力活或长期做超负荷运动,尤其是举重训练、负重活动等,腹压增加,发生子宫下垂或内脏下垂的可能性大大增高。

  注意:不建议女性从事体力活。体力活后女性可以将腿部伸直靠在墙壁上,上半身平躺于床或者睡觉时使用头低足高位。

  引起子宫下垂的原因八:产孕过早

  过早结婚生育或过多产育合盆腔肌肉组织松弛是本病最重要的原因。分娩损伤,如由于滞产,急产,巨大胎儿的娩出,手术产等均可造成子宫颈旁组织、骨盆筋膜、骨盆底肌肉主筋膜过度伸展与裂伤。

  注意:女性身体在十八九岁才算发育成熟,最好在二十岁以后再进行性生活,怀孕在二十一、二岁后是最适宜的。切不可操之过急。

  引起子宫下垂的原因九:停经

  据报道,子宫下垂发生在绝经后者约占2/3。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不足,使具有激素依赖性的生殖器官和组织开始萎缩、退化,盆腔肌肉弹性下降,支持子宫的韧带松弛,结果使整个盆底组织变得软弱无力。

  注意:绝经时可以多吃豆制品、蜂蜜类的食物,可以缓慢激素的流失。

  引起子宫下垂的原因十:衰老

  年龄及器官衰老加上女性荷尔蒙雌激素的降低,使骨盆腔底部肌群(P.F.M.)失去张力,子宫韧带也逐渐退化萎缩。

  注意:衰老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过程,建议大家不要过去在意,保持好的心态迎接就好。

疾病百科 | 子宫脱垂

挂号科室:妇科

温馨提示:
注意卧床休息,睡时宜垫高臀部或脚部,抬高二块砖的高度,产后不过早下床活动,特别不能过早地参加重体力劳动。

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称为子宫脱垂。子宫脱垂常合并有阴道前壁和后壁膨出。历史考证本病早在隋代巢元方编著的《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篇内就专门列有“阴挺出下脱候”及有关论述。《妇人大全良方》曰:“妇人阴挺下脱,或因脑络损伤,或因子脏虚冷,或因分娩用力所致。”又言:“产后阴脱,玉门不闭,因坐产努力,举动房劳 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女性人群 常见症状:腰骶部酸痛、尿失禁、白带增多、痛经、排尿困难及尿潴留、带血性分泌物[详细]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