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血液内科

红细胞分布宽度偏高的原因有哪些

红细胞也称红血球,在常规化验英文常缩写成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同时也是脊椎动物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是无核的,这意味着它们失去了DNA。红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它们通过分解葡萄糖释放能量。运输氧气,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运输二氧化碳时呈暗紫色,运输氧气时呈鲜红色。

目录 红细胞的分类 红细胞分布宽度偏高的原因有哪些 红细胞的生成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 红细胞与血细胞的区别

1红细胞的分类

  在所有的脊椎动物及若干无脊椎动物,其血红素(无脊椎动物也有时是蚯蚓红血朊)包含在特定的细胞中来进行其机能活动,这种血球称为红细胞。其它的血细胞,如白血球,则是免疫细胞。

  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血红蛋白中有铁元素,所以贫血的人宜多吃铁含量丰富的食物和蛋白质,来补血。血红蛋白能和空气中的氧结合,因此红细胞能通过血红蛋白将吸入肺泡中的氧运送给组织,而组织中新陈代谢产生的一部分二氧化碳也通过红细胞运到肺部通过肺泡同体外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血红蛋白更易和一氧化碳相合,且血红蛋白一旦与一氧化碳结合后就不易分离。当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增高时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可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称为贫血。红细胞大量被破坏可引起溶血性黄疸。

  红细胞描述: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呈两面中央凹的圆饼状,中央较薄。周缘较厚,故在血涂片标本上中央染色较浅、周围较深。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深红色。成熟的红细胞(哺乳动物)没有细胞核和但有少量线粒体,富含血红蛋白。依靠葡萄糖合成能量,平均直径为7微米。

  无脊椎动物

  在无脊椎动物中具有红细胞,只限于海生动物,如螠虫、光裸星虫、绿纽虫、海豆芽、扫帚虫、魁蛤、海棒槌等。涉及到各门约有100种,但也有的和白血球并没有明显区别,不过和脊椎动物的红细胞则有明显的差异。

  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中哺乳类的红细胞,是中心部凹陷的圆板状,在造血组织中是有细胞核的,但在循环血中的红细胞,除骆驼和羊驼之外,可看到细胞核退化,向细胞外放出、消失。鸟类以下的动物的红细胞多数呈椭圆形,中心具核,中心部向两面突出。

  脊椎动物红细胞的大小,可因动物种类不同而异,哺乳类的直径为4—8微米(人的为6—9微米),厚度以1.5—2.5微米者为多见。鸟类的长径为12—15微米,短径为7—9微米,在爬行类的长径为17—20微米,短径为10—14微米,两栖类的更大,长径为23—60微米,短径以13—35微米者较多。鱼类的红细胞的大小有明显变异。

  红细胞数由于种的不同而异,但具有大形红细胞的,一般在单位体积中血球减少。处于冬眠期的动物,比活动期显著减少。

  人类

  人类的红细胞是双面凹的圆饼状。边缘较厚,而中间较薄,就好像是一个甜甜圈一样,只是当中没有一个洞而已。这种形状可以最大限度的从周围摄取氧气。同时它还具有柔韧性,这使得它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并释放氧分子,直径通常是6μm~8μm。

  由于这种特别的形状而且体积比较小,所以表面积对体积的比值较大,使氧气以及二氧化碳能够快速地渗透细胞内外。红细胞的细胞膜含有特别的多糖类以及蛋白质,但是这种结构因人而异

  


  光学显微镜下的红细胞(未染色) ,这些结构是构成血型的基本要素。

  成人体内大约有2~3×10的13次方个红细胞(女性大约为4~5百万/微升血液,男性为5~6百万/微升血液)。女性比男性少的原因,是因为生理出血造成的现象。另外睾丸酮也具有刺激红细胞生成激素制造红细胞的功能。

  在人的红细胞内所含的血红蛋白占血球总量的30%以上,是血液中最通常的一种血细胞,在干重9%时,占94%,随着氧分压的变化与氧结合或游离,但它的解离曲线和纯血红素的溶液不同,在氧分压低的组织,红细胞具有放出多量氧的能力。另外,在红细胞内,存在有碳酸脱氢酶,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氢根离子的可逆反应中起触媒作用。因此红细胞运送血液二氧化碳的能力很强。

  在人及其他哺乳动物中,成熟的红细胞是无核的。这意味着它们失去了DNA。红细胞有少量线粒体,它们通过糖酵解途径(无氧呼吸)合成能量。成熟的哺乳类红细胞是双凹圆盘状,如此可增加其表面积,使物质更容易通过其细胞膜。

2红细胞分布宽度偏高的原因有哪些

  一般单纯的红细胞偏高还是相对性增多为主,即由于血容量减少如大面积烧伤、急性吐泻导致的严重脱水、甲亢、大量出汗及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证等。另外就是其他疾病导致的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如肺部疾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等,一些肾脏病变如肾囊肿、肾动脉狭窄等也可见到升高。如果最近有脱水史如大汗、高烧、呕吐、泄泻等,其轻度升高也没有什么大碍。注意补水、休息调养即可。如果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就需要根据其症状做相应的检查,然后明确了病因来针对性的治疗。

3红细胞的生成

  要生成红细胞,需要一些重要的物质,其中包括了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铁(iron)和生长因子:叶酸(folic acid)与维生素B12(VitaminB12)。

  铁是使氧气连结在血红素上的重要元素。其来源于含铁食物中(如肉类、蛋黄、肝脏、豆类、谷物、贝类等),不过当我们排出尿液、汗水、粪便,或是有表皮细胞的脱落时,都会造成少量铁份的丧失,性成熟的女性更会因为月经而使铁份流失。为了要保持铁的平衡,必需食用含铁的食物,例如肉类、肝脏、甲鱼、蛋黄、豆类、坚果以及带壳的五谷类。如果铁原子不足,就会出现铁缺乏(iron deficiency)的现象,血红素的制造量会不足。降低氧气运输的效率。导致红细胞形状会变小,颜色较白,数目也会减少,脸色会呈现苍白,舌头会肿大、疼痛、手指甲易碎、出现隆起线条,都显示缺铁的征兆。若铁原子太多,则会引起严重的中毒。

  当衰老的血红素于脾脏和肝脏中分解后,它们的铁离子会被释放到血浆中并与铁传递蛋白(transferrin)结合,大部分的铁便是由此蛋白质被送回骨髓,以作为合成新红细胞的原料。

  铁在人体中的代谢平衡主要由小肠上皮控制,它们会积极地从食物中吸收铁质。在摄入的食物中,只有一小部份的铁质被吸收,不过更重要的是,身体铁平衡会影响铁质的吸收,有时候吸收较多,有时候吸收较少。小肠上皮的铁含量多少就决定了铁原子吸收量:身体铁原子越多,小肠上皮铁原子含量就越高,于是吸收铁原子的能力就越差。

  肝脏会制造一种可以和铁结合的蛋白,叫做铁合蛋白(ferritin),这种蛋白质具有缓冲的作用,可以使缺铁的情况没有那么严重。身体内50%的铁原子位在血红素内,25%在铁合蛋白(例如细胞色素),25%在肝脏的铁合蛋白内。此外,铁原子的再利用也是相当有效率:当老旧的红细胞在脾脏以及肝脏内破坏之后,它们的铁原子就会释入血浆中,并和携铁蛋白(transferrin)结合。携铁蛋白具有传送铁原子的能力。几乎所有经由携铁蛋白传送的铁原子都会送到骨髓内,当做制造红细胞的原料。有一小部的铁原子是来自细胞死亡后,细胞色素的铁原子释放出来,携铁蛋白也会携带这些铁原子,送到骨髓内。

  叶酸及维生素B12

  叶酸属于一种维生素,其在有叶植物、酵母菌、肝脏中的含量颇多,是构成胸腺嘧啶(thymine)的重要物质,对于DNA的合成相当重要,并进而影响了细胞的分裂,故当其含量不足时,便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尤其是像血红素前质物等快速繁殖的细胞)。其中以增生迅速的细胞受到的影响最大(红细胞前身细胞也是一种分裂迅速的细胞)。因此,如果叶酸缺乏的时候,红细胞的制造量就会减少。

  维他命B12为含钴的维生素,所以又叫做cobalamin,虽然是合成红细胞的重要元素,但所需要的量相当少(一天只需1微克),对于叶酸的活动相当重要,叶酸必须靠维生素B12才能发挥其功能。维生素B12必须透过由胃分泌的造血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才可被人体吸收,内因子是一种由胃部分泌出来的蛋白质,如果缺乏这种蛋白质,就会引起维生素B12缺乏。而且维生素B12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因此素食者会缺乏这种维生素。另外,由于其亦是髓鞘(myelin)合成的重要物质,所以当其缺乏时,往往会造成神经方面疾病及红细胞不足的综合病症。

  人体每小时要制造5亿新红细胞。红细胞主要在人体的骨髓(bone marrow)内生成(特别是红骨髓)。它靠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与铁离子产生。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荷尔蒙,一般称为EPO,红细胞的生成就是由它负责控制。它产生于肾脏的毛细血管上皮中(肝脏也有此功能,只是其分泌量相对少很多),然后再进入血液中,其会作用在骨髓上,促使红细胞前质物的生成及分化,以增加红细胞的数量。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生成激素的数量并不需要太多就可以刺激骨髓制造红细胞。当不断监测血液的肾脏含氧量下降而以化学方式发出警告时,就会制造出较多量的红细胞生成激素,使骨髓制造红细胞的数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便命令骨髓制造一批新的红细胞。通过这样的机制,携氧量就会增加。

  年轻未成熟的红细胞——网纤红质体(reticulocyte)中尚有一些线粒体,经由它们的分泌,网纤红质体中会形成了一种网状构造;如果利用特殊的染色,可以把这些网状结构染出来,所以这些细胞就叫做网状球(reticuocyte)。经过一连串的分化后,这些骨髓细胞就会开始制造血红素,使红细胞具备了血红素,但它们的细胞核及线粒体等结构却也会消失,分化成熟后,红细胞便离开骨髓并进入循环系统,以执行其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只有成熟的红细胞(已经完全失去核糖体)才会离开骨髓,进入血液循环内。但是如果红细胞不正常地大量制造,在血液中就能找到很多网状球。

  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量于平常并不会太多,可是一旦输送至肾脏的氧含量降低时(其情形有: 1.心脏的输血量不足 2.肺脏发生疾病 3.贫血 4.处于较高海拔时),其分泌量便会大增,使氧气运输量在红细胞增多后恢复正常。

  当肾脏衰竭时,EPO无法正常合成,在血液透析过程中造成贫血,需要EPO来增加红细胞的产生,在给予EPO的同时必须注意体内铁离子的含量,如果体内铁不足,注射EPO而不给予铁离子是无法使红细胞产生增加。

4红细胞的主要功能

  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此外,红细胞还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因此由血红蛋白的特性而决定的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5红细胞与血细胞的区别

  血细胞指血液中的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指血液和骨髓中所有的红细胞,血红细胞指血液中的红细胞.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红细胞呈双面凹陷的圆盘状,直径约为7.5微米,没有细胞核,细胞质内没有细胞器而有大量血红蛋白。血液的颜色就是由血红蛋白决定的。血红蛋白具有与氧和二氧化碳结合的能力。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所需要的氧,并带走组织内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2、白细胞在血液中呈球形,能以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中。根据细胞质中是否含有特殊颗粒,可把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 粒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呈圆形,直径约10-12微米,细胞核形态不一,细胞质内的特殊颗粒细小、分布均匀;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当机体某一部分受到细菌侵犯时,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并吞噬细菌。嗜酸粒细胞呈圆形,直径约10-15微米,细胞核多为两叶,颗粒粗大、大小一致、分布均匀;也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但吞噬能力较差,当机体出现过敏性反应或寄生虫感染,数量往往增多,估计有减轻过敏反应和杀伤虫体的作用。嗜碱粒细胞呈圆形,直径约10-11微米,细胞核形状很不规则,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特殊颗粒内含有肝素、组织胺、和慢反应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有利于血液保持液体状态。组织胺和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无粒细胞分为两种,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3、血小板也称血栓细胞,在流动的血液中呈双面凸的圆盘状,侧面看呈梭形,直径2-4微米。血小板的功能是参与止血与凝血。 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 血细胞及血小板的产生来自造血器官,红血细胞、有粒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无粒白血细胞则由淋巴结和脾脏产生。 血液具有很重要的功能,完成这些功能,还要有足够的血量。 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8%,即每公斤体重约有80毫升血。在此数上下10%左右,都为正常。在人体安静情况下,并非全部血液都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着,有一小部分常储存在肝、脾、肺及皮肤等部位。当人体激烈运动及紧张劳动时,这些血液就释放到循环血液中,从而增加了循环血量,以适应当时人体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