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刚刚出生没几天以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的。有不少人都担心孩子患上了新生儿黄疸这一疾病。有的人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新生儿黄疸10,但是不知道这一现象该怎么办。其实我们还是要好好的认识一下这一现象的治疗的。那么到底新生儿黄疸10怎么治疗?下面我们就请小编给大家讲一讲吧。
目录
1新生儿黄疸是怎么引起的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较多,并常有多种病因同时存在,最常见的是胆红素生成过多引起黄疸。正常情况下新生儿期胆红素的主要来源是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经一系列代谢而产生。新生儿期由于各种病因使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生成过多,引起未结合胆红素增高。
1、同族免疫性溶血如Rh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其他血型不合。
2、红细胞酶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等。
3、红细胞形态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婴儿固缩红细胞增多症。
4、血红蛋白病如地中海贫血等。
5、红细胞增多症如母儿-胎盘、双胎之间输血、宫内发育迟缓、糖尿病母亲的婴儿等,可致红细胞增多,破坏也增多。
6、体内出血如头颅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等。
7、感染细菌和病毒感染皆可致溶血,常见的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微小病毒B19均可引起溶血。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败血症、肺炎、脑膜炎等重症感染。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飞华健
2新生儿黄疸都有哪些危害
黄疸是我们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皮肤、巩膜、粘膜变黄。原因是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胆红素是人体内的一种化学产物,由于新生儿期的某些特点,它逐渐升高导致皮肤、巩膜、粘膜黄染。不同种族、不同肤色都会发生黄疸,尤其以我们东亚人多。我国新生儿出现黄疸的比例在足月儿大概百分之五十,早产儿大概百分之八十。
轻微黄疸对大部分宝宝没有什么伤害,这是一个正常的成长过程。但是严重的和一些高危因素存在的黄疸就可能对宝宝产生危害,最可怕的就是胆红素入脑造成的神经损伤。因为母乳喂养会造成新生儿胆红素重吸收增多,所以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会比人工喂养的新生儿黄疸明显。
多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黄疸加重是由于喂养不当造成的,而并非母乳本身。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首先检查喂养方法是否恰当,良好正确的喂养方式和量可以促进消化道蠕动增加,促进胆红素从大便中排出,减轻黄疸程度。
这时更应该坚持母乳喂养,增加母乳喂养的次数,8-12次/天(即2-3小时1次),每次尽量达到30-60ml奶量。如果努力后仍存在喂养问题请咨询儿科医生。
专家解释,生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新生儿的肝脏功能不成熟而造成的。随着新生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加强,黄疸会自然消退,所以生理性的黄疸,家长一般不需要额外的护理,在孩子黄疸期间可以适量多喂温开水或葡萄糖水利尿。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可并发脑核性黄疸,通常称"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父母需要仔细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应及时送往医院,请求医生的帮助。
大部分轻微黄疸不需要特殊处理。为了避免黄疸逐渐加重,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充分的喂养,增加胃肠的蠕动,促进胆红素排泄。充分的喂养即是8-12次/24小时、2-3小时/次、30-60ml/次。口服白开水和葡萄糖水并不能帮助退黄,反而会引起奶量减少,使胆红素排出减少,不利黄疸消退。
日光直接照射也不能有效退黄,因为日光中蓝色波长光量有限,而且家中很难做到裸露大面积皮肤接受日光,就算做到也容易造成紫外线灼伤和感冒等副作用。
3新生儿黄疸10怎么治疗
新生儿黄疸为新生儿常见病症。生理性黄疸多于生后2~3天出现,但黄疸程度较轻,先见于面颈部,发展缓慢,生后4~5天黄疸最明显,可延及躯干或四肢近端,粪便黄色,尿色不黄,其他情况正常;生后7~10天逐渐消退。早产儿由于血浆白蛋白偏低,肝功能更不成熟,黄疸程度较重,可延至2~4周才消退。
一、【何为病理性黄疸】
1、如若新生儿黄疸出现下列情况时要考虑为病理性黄疸。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②足月儿血清胆红素 >205umol/L,也就是四肢及手足心发黄时。③血清胆结合红素 >3 4umol/L。④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 85umol/L。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超过 2周,早产儿超过 4周,或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其原因与先天宫内感染、母子血型不合发生溶血、先天性酶缺陷、感染以及先天胆道闭锁等因素有关。
2、与儿童和成人不同的是,早期新生儿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绝大多数为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未结合胆红素有神经毒性,可透过生物膜及血脑屏障,当未结合胆红素超过342umol/L ;或是小早产儿有缺氧、酸中毒等合并症时,未结合胆红素超过 171umol/L时,如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中枢神经受损,最易侵犯基底节部位,故又称核黄疸。
这种病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病死率高,存活者也多遗留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脑瘫、核黄疸等后遗症,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如何治疗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以前认为不必治疗,针对目前提倡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提前早开奶,加速胎便的排出。②饥饿、缺氧、便秘、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等可加重生理性黄疸,应给予治疗。
高间胆血症:危害性主要是产生核黄疸,对核黄疸的研究,以往认为间接胆红素是脂溶性和亲脂性的,其为游离状态,与富含有脑磷脂的脑细胞有亲和力,易透过血脑屏障损害神经核而引起核黄疸。
①光疗:适用于任何间接胆红素血症,胆红素>205μmol/L,使用波长420~460mm的蓝光(冷光源),可持续或间接照射24~48小时。光照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已有40余年历史,它能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至今仍为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标准”疗法。
为使光疗发挥最大的疗效,临床使用中比较了不同光源的作用,目前新的光疗提议采用氮化镓发光二极管,它是一钟高能耐用的光源,可发出高强度窄光谱的蓝绿光,而蓝绿光的光谱范围与胆红素的吸收光谱范围交迭。此光源降解胆红素的作用比传统的蓝光冷光源效果好,光疗后胆红素反弹幅度很小。
②药物治疗黄疸的新观点:应用锡中卟啉治疗,其代号为(SnMP)。它是目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认可用于临床惟一的血红素类似物。
血红素加氧酶(HO)是血红素代谢产生胆红素的限速酶,抑制血红素加氧酶(H0)活性可减少胆红素的生成,因此在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处理功能尚未成熟时,使用该药更具有合理性,锡中卟啉不进入脑组织,安全剂量范围很宽,在体内不被降解,也不影响肝脏中未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及排泄,被SnMP阻断未能降解的血红素不会在组织内蓄积,而是被肝脏以原形排入胆道系统经肠道排泄。
用法:一次小剂量注射SnMP 3~5 μmol/kg可维持7~10天左右,而该段时间恰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最高峰期,所以可在该时期应用注射SnMP以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对应用SnMP治疗后达5年的新生儿,随防未发现严重的早期或晚期不良反应。
4新生儿黄疸吃什么好
1、田螺
能清热、利水。《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利湿热,治黄疸。其性大凉,故适宜湿热黄疽者服食。民间有用大田螺10~20个,养于清水中漂去泥,捶碎田螺壳,取螺肉加入黄酒小半杯,拌和,再加清水炖熟,饮其汤,每日1次。
2、金花菜
俗称母鸡头,原名苜蓿。每次用其根25~50克,煎水喝,1日2~3次,有清湿热,退黄疸功能,适宜阳黄者食用。《唐本草》云:主热病烦满,目黄赤,小便黄。苏州医学院编印的《中草药手册》中记载:清热利尿退黄。
3、西瓜
阳黄之人小便发黄,宜多吃西瓜,或每日2~3次,每次饮西瓜汁1碗。西瓜能清热解毒,利小便。
4、冬瓜
能利尿、清热、解毒,适宜阳黄之人服食。可用鲜冬瓜,不限量,随意煨汤喝。
5、茭白
适宜湿热黄疸者服食,能解热毒、利二便。《本草拾遗》中早有记载:茭白,去烦热,除目黄,利大小便。可用鲜茭白30~60克,水煎服。
6、玉米须
无论是溶血性黄疽,或是胆囊炎、胆结石引起的阻塞性黄疸,或是肝炎引起的黄疸,均颇适宜。每日用干玉米须60~100克,煎水代茶饮。
5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
1、湿热蕴郁中焦,发为阳黄
症状:精神倦怠,饮食不佳,身热,头痛厌食,恶心呕吐,胃脘不适,大便白如陶土,小便深黄,眼睛及周身发黄。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
中医方药:茵陈10克、栀子6克、犬黄6克、黄柏6克、郁金6克、砂仁2.4克、滑石12克、苡仁10克、青皮6~11克、炒三仙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药方分析:本方症为黄疸,属于急性传染性肝炎.本病大多由于饮食不洁,湿热熏蒸,症状表现为厌食油腥,脘腹不适,大便色白,皮肤发黄.故治以茵陈蒿汤加味,疗效尚稳妥.本方采用茵陈,栀子,黄柏,滑石,苡仁清利湿热;青皮,川朴,炒三仙,砂仁调气化滞;大黄,郁金逐热散瘀行血退黄.全方组方合理,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效。
2、湿热内蕴,气滞血瘀
症状:患儿神疲易倦,食少恶心,舌质微红,苔薄白,上腭乳黄,脉弦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调气活血。
中医方药:青黛3克、紫草9克、乳香6克、白芷6克、焦楂9克、茜草9克、绿茶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药方分析:本方症为黄疸性肝炎,实热型,湿热郁于肌肤,气不得运,血不得行,胆汁外溢,以致皮肤巩膜发黄.对于此类黄疸,医生除常用青黛,紫草,乳香等清解热毒,活血化瘀药退黄外,还常用绿茶来降转氨酶.名老中医认为,绿茶主治肝胆湿热,有清肝,醒脑,祛湿,利水,退黄之功。
3、湿邪内蕴,肝脾失和
症状:皮肤,巩膜发黄,色泽晦暗,尿黄染尿布,大便色浅黄,稀粘不成形,食纳不佳,舌质淡,苔白微腻。
治疗原则:健脾化湿,利胆退黄。
中医方药:生麦芽9克、茵陈15克、金钱草9克、穿肠草6克、通草3克、黄柏3克。
用法:水煎服,茵陈后下,每日一剂,早晚三次分服。
药方分析:肝胆湿热蕴郁于里,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瘀遏,浸于肺,发于皮,则周身发黄;或由于湿邪内阻,脾阳不振,胆液为湿所困阻,浸淫肌肉,溢于皮肤.故治疗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同时注意护脾胃之气,升发胃气.方以生麦芽配伍茵陈既是此理;金钱草,穿肠草,通草,黄柏均为通利之品.
对于黄疸较重或日久不愈者,考虑湿热夹杂,内蕴与血分.血瘀不行则黄疸日深,可用活血化瘀之品,加丹参,血竭,广角之类,多可获效。
4、茵陈丹参汤
中医方药:茵陈15克、丹参15克、车前子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取汁80~100毫升,分3~5次分服。
适应病症:新生儿黄疸,出生后4周内的新生儿,出现目黄,身黄,尿黄。
药方分析:新生儿黄疸日久不愈,多是因为肝胆湿热兼血瘀所致.方中茵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药理研究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并用降低血中胆红素及解热的功能;丹参活血化瘀,古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近代研究其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肝脏生理机能好转及缩小肝脾肿大的功能;
车前子性寒降泄,能清利湿热下行而利小便,有较强的利尿作用;甘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四味药配伍,清热去湿利胆,治血化瘀退黄之功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