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中医治疗有什么?在很多人的眼里,中医有时候连西医搞定的病都治不好,更别提心理疾病了。其实,这是一种对中医的误解。中医里的很多理念都被心理学家拿来进行心理疾病的治疗。这里就为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中医可以治疗心理疾病的原因?中医怎么治疗心理疾病?下面就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目录
1心理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哪些异常表现
一、情绪怪异
情绪怪异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莫名其妙的苦闷、抑郁、烦恼、或大喜大悲的现象发生,这类情况主要是心理存在过激的阴影,对易发生或未发生的事情产生反复思索、自责或幻想,这样的情绪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正确发展,应积极开导引导正确的观念,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二、性格突变
性格突变是在日常生活中或幼年收到外界的事物刺激,引发极度的内向,或偏激,或自满,自负,也有过分的追求十全十美,爱钻牛角尖等行为,这种性格突变在常人感觉是非常明显,貌似突然间换了个人,这种情况应极力端正思想,改变性格。
三、言语失常
言语失常主要表现在平时说话没有逻辑性,缺乏合理性,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胡言乱语,或者词不达意,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语,有时候或者说话语速忽快忽慢,结结巴巴等行为,这些情况都应该重视,及早进行诊断治疗为好。
四、举止古怪
举止古怪是指涉及到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常常发生一些怪异的行为,让人不可思议或者难以理解,也常常被周围人视为另类做法,这种表现形式上会不同程度出现狂躁,忽然大笑,或者突然快跑等一些举动,出现这种情况应尽早治疗,避免延误时机。
2心理疾病中医治疗有什么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我们研究和运用中医,把握人的生命规律都离不开整体思想。在心理学中也一样用整体观念。格式塔治疗法的创立者凰尔斯认为人的内心存在许多破裂的结构,而人也有主动弥补破裂结构的行为。如果某些破裂结构始终无法弥补,则表现为心理障碍和病态。一旦破裂结构组成有组织的格式塔,则心理疾病自然痊愈。
太极图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高度浓缩。它是由阴鱼与阳鱼构成的,两者互动,互变。若两者始终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则人就不会有什么心理障碍乃至疾病的产生。当我们把注意力投身外物,则阳鱼充分显现,意识的能量急剧外流,内在的阴鱼在意识上停止了流动。例如,当一个美女经过,男子的目光会被那美女吸引,意识也同时被吸引,甚至会达到失魂落魄的状态。分析原因,是由于其意识的阴鱼无法制约阳鱼,失去动态平衡。社会万象吸引着每个人意识的阳鱼,因此在各种信息铺天盖地灌入脑海的时候,人们变得浮躁、忧虑、不安。这是由于内在阴鱼不能滋润、濡养阳鱼而出现的症状。
在西方现代社会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存在心理症”的怪病,患者会莫名其妙地暴躁。这些患者往往在社会中是一个成功者,拥有卓越的成就,但过强的外在吸引力破坏了阴鱼,即内在的能量流动。外在很丰富,但内在却很空虚。根据中医的“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损其有余”,用泻法。老子说:“功成事遂身退”,“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正是减少外在的吸引,以维护内外阴阳的平衡。二是补其不足,用补法。《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一个人若想发挥强大的外在能量(平天下,治其国),必须先实内(致知,格物,诚意,正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3心理疾病的危害
1、应激反应和适应不良反应,应急反应是在出乎意料的危险或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轻者表现为情绪紧张、感觉过敏、惊慌失措、疲劳无力等。重者为抑郁、恐惧、焦虑、木僵、遗忘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多汗、厌食、尿急、颤抖等)。
2、轻度心理疾病,即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大脑机能活动暂时性失调而引起的心理障碍或异常,常见为神经衰弱、焦虑症、癔症(歇斯底里)、强迫性神经症、恐怖症、抑郁性神经症。
3、身心疾病,指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躯体功能紊乱或器质性损害,如并发心脏病、消化道溃疡、哮喘、甲亢、糖尿病、月经失调、神经性皮炎等。
4、严重精神疾病,儿童患者的心理机能完全瓦解,主要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
5、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心理发育不健全的表现,可延续终身。
4老年人心理疾病有哪些
1、退休综合征
离退休前后在部分老同志中引起一些心理变化。有部分人由于难于适应,心理上还出现一些毛病,如空虚、寂寞、焦虑、忧伤、抑郁等,人称为退休综合症。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争强好胜、事业心强、工作严谨、性格固执的人,缺乏离退休心理准备的人发病率高。老年社会学研究表明,离退休综合症主要是由于产生的失落感、空虚感、怀旧感造成的。失落感会使人感到工作、规律、地位、优势、人际关系丧失了,认为到了人生的尽头了;空虚会使人感到无所事事,一切都是虚无的;怀旧则容易使人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和辉煌的经历。转眼下一片冷清,令人惨然。
2、抑郁症
抑郁是常见的情绪表现,症状是压抑、沮丧、悲观、厌世等,这与老年人脑内生物胺代谢改变有关。长期存在焦虑心理会使老年人变得心胸狭窄、吝啬、固执、急躁,久则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失调,促使疾病发生。
3、神经衰弱
主要表现为精神易兴奋,控制不住,精力不足,情绪性疲劳,失眠,头痛,心悸等,病程可达数十年,症状可有间歇,病情容易反复。一般而言,老年人睡眠时间多在5——7小时之间,并常常有睡眠浅、早醒、多梦的现象。睡眠障碍是老年人神经衰弱最主要的表现。
4、死亡疾病恐惧症
老年人往往体弱多病。有些老年人对待疾病焦虑烦躁,忧心忡忡,悲观失望,这种精神状态无疑将加速疾病的发展。老年人往往担忧和怀疑自己的健康,同时又常常对检查身体有精神负担,担心查出病来增加忧虑。
5、家庭关系
老年人由于在家庭中经济地位的变化等易造成心情不佳,常为一些小事在家里发脾气,造成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家庭关系紧张、不和睦又成为老年人恶性的心理刺激,诱发疾病或使病情加重。因此老年人与家庭成员心理相容,气氛融洽,彼此之间心心相印,生活愉快,有益健康。
5对待心理疾病的三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心理疾病是治不好的。
其实,通过科学方法,很多心理疾病是可以治好的。比如,焦虑障碍就是一种常见的问题,来门诊就诊的很大部分人都是一边工作一边治疗的。而且经过规律治疗,调整了心理水平后,很多人都感觉工作和生活状态更好了。
误区二,心理疾病就是“疯掉了”。
谁都会有焦虑、郁闷的时候,只是大多数人时间不会很长,自己能够调整过来。事实上,很多心理疾病患者虽然焦虑、郁闷的时间较长,程度较重,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调整有些吃力,但并不是真的“疯了”。
误区三,心理疾病是性格问题,不用治。
虽然性格不能完全被改变,但是性格中一些不好的方面也是需要治疗的,因为这些不好的方面有可能已经是心理疾病的表现,也可能是心理疾病的催化剂。
因此,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心理疾病。只把它看作是一个问题,和我们工作生活中需要解决的众多问题一样,需要积极想办法,也有办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