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消化内科 >胃肠疾病

造成消化不良的原因有哪些

消化不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肠胃功能性疾病。引起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跟我们的饮食方面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晚上吃了太多不易消化的食物、上班时间久坐不运动、暴饮暴食等等都是造成消化不良的重要因素所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病理性的原因。那么消化不良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来看看吧。

目录 消化不良做什么运动才好 造成消化不良的原因有哪些 消化不良的常规检查项目 消化不良会传染不 解析消化不良的诊断方法

1消化不良做什么运动才好

  ①向前抱腿

  双脚合拢,站立在地面上,上半身尽量向前弯曲,双手向下伸放在小腿上或抱住小腿,保持10--15秒。这个动作可让内脏进行大幅度的“翻转”,相当于对消化器官进行一次“按摩”,可调理消化不良、反酸、嗳气等功能性症状。

  ②弯腰三次

  每天饭后缓慢90度弯腰3次,每次1~2分钟,能使胃部前倾,让食物进入胃窦,促进排空,加速消化。需要提醒的是,患有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的人,不宜使用这种方法。

  ③边散步边揉肚子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每天饭后散步20~30分钟,边散步边揉肚子,能促进胃肠血液循环和胃液分泌,增强胃肠消化功能。

  揉肚子时五指并拢,以肚脐为中心,两手掌旋转按摩腹部,每走一步按摩一圈,正反方向交替进行,以肚皮发红有热感为宜。揉肚子时力度要适中,尽量穿着棉质无扣的上衣,以免纽扣阻碍按摩或产生静电。

  ④快步走

  便秘是非常普遍的消化道问题,有规律地有氧锻炼是缓解便秘的“特效药”,如中等强度的快步走、骑车、游泳、慢跑等。

  不过在通过运动改善消化不良的时候也需要注意很多事情,尤其不能够做比较剧烈的运动,这样会对肠道造成一定的伤害。暴饮暴食会对肠道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日常生活当中还需要尽量注意饮食,避免消化不良这类情况的出现。

2造成消化不良的原因有哪些

  生理心理因素(25%):心理和精神的不良应激的人群可导致该疾病.

  饮食习惯因素(20%):不良饮食习惯,包括刺激性食物(咖啡、浓茶、甜食、油腻、生冷等)和不良饮食习惯(包括空腹、频繁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及不规律进食或暴食暴饮等).

  外界环境因素(25%):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容易引起疾病发病.

  其他疾病感染(15%):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部分FD患者产生消化不良症状的主要病因之一.

  消化不良原因, 消化不良可由特发性、先天性、炎症性、传染性或胰腺疾病所致,也可继发于多种全身性疾病。如乳糜泻为麸质敏感性肠病,是原发性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因小肠粘膜缺乏某种肽酶,不能把麸质代谢产物α麸蛋白彻底分解,而麸蛋白对小肠粘膜有强烈损害作用。进食的麸质在肠粘膜局部刺激lgA抗体产生,而且可与lgA形成抗原-抗体原复合物,沉积于肠粘膜,在补体参与下发生变态反应,引起肠粘膜损伤。

  上面的内容非常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了有关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有哪些,看过之后的朋友们应该都已经有所了解。肠胃功能的好坏是决定着我们能否正常消化食物的重要前提,大多数消化不良的患者都是因为肠胃功能失调、胃动力不足所引起的,所以合理的饮食是非常重要的。

3消化不良的常规检查项目

  1、尿常规检查,作为医学检查的三大常规项目之一,不少胃肠病变早期就出现蛋白尿的现象,而用尿常规检查能有效判断是否胃肠部位出现病变,准确度很高,临床常见的尿常规的检查内容有尿的颜色、红细胞、白细胞、透明度、上皮细胞、酸碱度、蛋白质、管型、比重及尿糖定性。

  2、血常规检查,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做出判断,我们都知道人体血液是由有形细胞和液体组成,血常规检查同归对血液的细胞检查判断病变,血常规检查的意义在于可以准确发现全身疾病的早期迹象。

  3、肝功能作用作用检查,肝脏是用来解毒排毒的,与胃肠的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般胃肠功能不正常会导致肝脏一起病变,消化不良也是如此,通过对肝脏的胆红素、球蛋白、转氨脢、r-谷氨酰转肽酶和白蛋白等检查可以发现人体的解毒代谢功能是否异常,能对胃肠疾病的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重视消化不良这种疾病,如果在自己的肠胃出现不适的时候,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查,尽快查明肠胃是否出现其他疾病,避免身体健康出现威胁。

4消化不良会传染不

  消化不良是不会传染的,该疾病是不具有传染性,所以大家不用太过紧张害怕。消化不良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消化科疾病之一,不是传染病,我们在平时要多多了解疾病常识,才能避免出现认识上的误区。

  消化不良并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常以某一个或某一组症状为主,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不少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

  恶心,呕吐并不常见,往往发生在胃排空明显延迟的患者,呕吐多为当餐胃内容物。不秒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这些症状在部分患者与“恐癌”心理有关。根据临床特点,可将本病分为溃疡型(上腹痛为主)、动力障碍型和非特异型。

  消化不良导致肠内平衡被打乱,产生腹泻。其实腹泻此时也是一种保护,把体内的毒素排了出去,而过早服用止泻药往往不可取,会带来梗阻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引起注意,积极进行治疗,以免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

5解析消化不良的诊断方法

  消化不良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消化不良主要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一些消化不良的症状会预示着严重的疾病,这就需要临床医生注意加以重视和鉴别。

  一、要重视肿瘤家族史,年龄40岁以上作为参考,但应密切结合临床。比如家族中有胃癌病史,年龄又超过40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则需要高度警惕,进行相关检查排查肿瘤性疾病。

  二、对于有明显情绪因素和心理障碍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有关检查,对于明确病情,及早诊断有积极的意义。

  三、如果病人无上述情况,且一般情况良好,或以往已经接受过有关检查,最近症状又有复发,或暂时不能接受有关检查是,可以采用经验性治疗。经验性治疗应结合消化不良的症状特点及症状与进餐的关系,推测其可能的病理生理基础。

  四、健康人的消化间期胃十二指肠运动表现为MMC,其中MMM III期常见,但餐后胃内食物分布异常。餐后胃底松弛损害或对扩张的感觉异常可能与早饱有关。约50%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十二指肠对机械性刺激高度敏感,可以解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食量虽少,但容易产生上腹饱胀症状。

  五、十二指肠动力紊乱引起的十二指肠酸清除能力降低与恶心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空腹时常常出现症状可能是MMC活动异常,包括MMC III期出现次数减少、MMC III期动力减弱及十二指肠胃反流等,这些可以解释有些病人空腹时就有症状,餐后症状不减轻甚至加重。这时患者常常不敢多进食,以免加重症状。注重进餐和消化不良症状的关系,有助于判断分析消化不良病人的病理生理基础,即是酸相关性疾病还是动力相关性消化不良。

  六、食物可以缓冲胃酸,使胃pH升高,所以可以减轻胃酸刺激症状。如果病人空腹时上腹部不适、容易饥饿、疼痛或发胀,进食后可以缓解症状,则很可能是酸相关性疾病,也就是通俗的说,胃酸过高或对胃酸高敏。

  七、如果病人进餐后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早饱和上腹胀等症状,空腹时症状缓解或无症状,或者空腹时有症状,但是进餐后会加重时,应该注意有无过多或不当饮食,以致出现胃消化负荷过重或出现不符合胃消化生理的情况。

  八、如无食物因素,餐后出现症状或症状加重可以视为胃动力障碍相关性消化不良。病因可能是器质性疾病或功能性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