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进行尿常规检查的时候,发现自己出现了蛋白尿,但是因为情况不严重,自己也没有什么太不舒服的症状,再加上对于蛋白尿的概念比较模糊,也不知道这种情况有什么危害,往往就会不太重视。出现了蛋白尿后,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否则就会对身体的损害越来越严重。那么,蛋白尿对于身体有什么危害呢?
目录
1蛋白尿是怎么引起的
(一)肾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
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各型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炎,隐匿性肾炎。
继发性见于狼疮肾等自身免疫性疾患,糖尿病肾病,紫癜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等。
代谢性疾患见于痛风肾。
①选择性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量蛋白,尿中无大分子量的蛋白(IgG,IgA,IgM,C3,C4),半定量多在+++~++++,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 ②非选择性蛋白尿:说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有严重损伤断裂,尿中有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如免疫球蛋白,补体;中分子量的清蛋白及小分子量蛋白质,尿蛋白中,免疫球蛋白/清蛋白比值>0.5,半定量为+~++++,定量在0.5~3.0g/24h之间,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膜性或膜增生性肾炎等,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等。出现非选择性蛋白尿提示预后较差。
剧烈运动、长途行军、高温环境、发烧、严寒环境、精神紧张、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也可出现蛋白尿。
2.肾小管性蛋白尿 最常见各种原因引起的间质性肾炎,肾静脉血栓形成,肾动脉栓塞,重金属盐类中毒等。
3.肾组织性蛋白尿 又称分泌性蛋白尿。由于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管代谢产生的蛋白质渗入尿液中所致。
(二)非肾性蛋白尿
1.体液性蛋白尿 又称溢出性蛋白尿,如多发性骨髓瘤。
2.组织性蛋白尿 如恶性肿瘤尿中蛋白质,病毒感染产生的宿主蛋白等。
3.下尿路蛋白质混入尿液引起蛋白尿 见于泌尿系统感染、泌尿道上皮细胞脱落和泌尿道分泌粘蛋白。
2蛋白尿对身体的危害是什么
(1)蛋白尿的危害:引起小管间质缺氧加重:
蛋白尿重吸收各消化大量蛋白质需额外能量,可造成小管细胞缺氧,以致引起小管细胞损伤。
(2)蛋白尿的危害:对近曲小管细胞的毒性作用:
发生蛋白尿时,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蛋白量增加,使溶酶体活性增加,提示蛋白引起溶酶体溢入小管细胞浆,随后的细胞损伤可刺激炎症和疤痕形成。
(3)蛋白尿的危害:引起的小管细胞生物学变化:
出现蛋白尿的许多肾脏病都存在着细胞过度增生,代表着一种非适应性反应,导致肾衰。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蛋白质可直接调理小管细胞功能,改变其生长特性及其细胞因子和基质蛋白表型表达,可导致小管基底侧释放PDGF、FN和MCP-1,诱导纤维化过程。
(4)蛋白尿的危害:系膜毒性:
在肾衰模型中,可以观察到血清蛋白在肾小球系膜中的蓄积,这些大分子物质在系膜区的聚集可引起系膜细胞损伤、增生各系膜基质合成增加,从而产生肾小球硬化。蛋白尿肾病模型中,肾小球中有低密度脂蛋白(简称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简称VLDL)的载脂蛋白B以及载脂蛋白A沉积这些聚集最终也可导致肾小球硬化。
出现了蛋白尿后,一般就是肾脏出现了问题,而肾脏疾病严重的就会危及到生命,所以一旦发现自己出现了蛋白尿,就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积极的对症治疗。平时也要减少蛋白、豆类、奶类等食物的摄取,为肾脏减负,减缓肾脏疾病的发展速度。
3验出蛋白尿不一定是患病
现在这段时间不少人要进行入职体检,升学体检等,拿到体检结果过后不少人会感到很疑惑,为什么自己平时很健康,但是在体检时结果竟然是验出蛋白尿?其实出现蛋白尿不是都因为疾病所致的,正常情况下也会出现生理性蛋白尿。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蛋白尿,如何区分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
蛋白尿的含义
尿蛋白是尿液通过酸化加热后混浊而检出的蛋白质。正常人24小时尿蛋白的范围为≦0.15g,常规化验尿蛋白检测为阴性。如检测尿蛋白﹥150毫克/ 日,即尿蛋白阳性时,说明人体排出的尿蛋白量明显增多,属于异常尿蛋白。尿蛋白持续阳性,往往代表肾脏发生了病变,故临床可依据尿蛋白阳性的多少来判定肾病损伤的程度以及肾病治疗的效果。因此,出现异常尿蛋白,一定要有效控制并消除,防止病情恶化进展。
生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是指由于机体内、外环境各种因素引起机体生理反应性增多所产生的尿蛋白,尿蛋白定性试验一般不超过+,定量《0.5g/24h,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剧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都可能出现暂性的蛋白尿。包括:
1、功能性蛋白尿指机体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生理状态时,引起肾血管痉挛或充血等暂时性功能性的改变,而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导致暂时性、轻度的蛋白尿。
2、体位性蛋白尿也称为直立性蛋白尿,是指由于直立体位,使前突的脊柱压迫肾静脉,或因直立过久肾脏下移造成肾静脉扭曲继而肾静脉淤血,淋巴、血流循环受阻所引起的蛋白尿。特点是:卧位时,尿蛋白阴性,起床活动或站立过久后,尿蛋白阳性,平卧休息后,又为阴性,多见青少年。
3、偶然性蛋白尿指由于偶然因素,尿液中混入了多量血液脓液、粘液或生殖系统排分泌物,致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而造成的蛋白尿。
4、摄入性蛋白尿可能是进食摄入,也可能是输注摄入,尿蛋白偶然被检出。
5、妊娠性蛋白尿与机体处于妊娠状态有关,分娩后蛋白尿消失。
病理性蛋白尿
当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均可出现病理性蛋白尿;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也可出现病理性蛋白尿;非感染性疾病,如肾结石、多囊肾、肾淀粉样变性以及休克、严重肌肉损伤、发热、黄疸、甲状腺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及白血病等,也可出现病理性蛋白尿其生成原因、机制和临床所见,均与肾脏疾病有关,包括:
1、肾小球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球因受到炎症、毒素、免疫、代谢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滤出较多的血浆蛋白,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概念的提出,对临床上判断肾小球损伤严重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选择性蛋白尿指肾小球损伤较轻,蛋白主要成分为相对分子质量为4~9万的中相对分子质量的清蛋白的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指肾小球毛细管壁有严重受损,以大和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同时存在为特点的蛋白尿,提示临床预后较差。
2、肾小管性蛋白尿是指由于炎症或中毒,引起近曲小管对蛋白质重吸收能力减低,而出现的以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为主的蛋白尿。
3、混合性蛋白尿指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或相继受损而产生的蛋白尿,其特点是在尿液中,蛋白以小相对分子质量β2-M和中相对分子质量清蛋白为主,但大、中、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均增多。
4、溢出性蛋白尿指血液循环中,出现了大量以中、小相对分子质量为主的异常蛋白质,经肾小球滤出后,原尿中的含量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最大能力,而大量出现在尿液中形成的蛋白尿。典型情况如BJP。
5、组织性蛋白尿指由于肾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组织破坏或分解、炎症或药物刺激分泌等的蛋白质,进入尿液中所形成的蛋白尿。
4尿蛋白定性试验的方法及认识
尿蛋白定性试验是什么
尿蛋白定性试验是一项对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观察有意义的检查方法。有很多方法,如氨基水杨酸法、醋酸加热法、加热乙酸法、磺柳酸法、干化学试带法等。
若肾脏的机能正常,在尿液中出现的蛋白量只有一点点,但是当肾脏与尿管出现障碍时就会漏出多量的蛋白变成蛋白尿。调查这种尿中蛋白的检查就称为尿蛋白检查。
尿蛋白定性试验方法
1、氨基水杨酸法
氨基水杨酸可与蛋白质形成不溶的蛋白盐沉淀且可根据生成情况估算蛋白量,该法灵敏度较高,应注意尿内尿酸或尿酸盐过多,用含碘造影剂可使之出现假阳性。
2、醋酸加热法
是使蛋白质凝固变性成白色浑浊,加热后加酸消除磷酸盐形成的浑浊而提高准确率,灵敏度稍低。
3、加热乙酸法
加热使蛋白质变性,加入适量乙酸(约为尿量的1/10)使pH值(酸碱度)接近蛋白质(pH值4.7),使蛋白质进一步沉淀,消除因加热产生的磷酸盐、碳酸盐等的浑浊。
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说明什么
健康人24小时尿中蛋白质排出小于150毫克,有时青少年可达300毫克。除外生理性蛋白尿,可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
阳性可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结缔组织病肾脏损害、各种药物、肾毒性物质造成的肾损害、妊娠等。如果尿蛋白持续阳性,往往代表肾脏发生了病变,故临床可依据尿蛋白阳性的多少来判定肾病损伤的程度以及肾病治疗的效果。因此,如果出现异常尿蛋白,就一定要有效控制并消除,防止病情恶化进展。
5尿蛋白的人忌吃什么
尿蛋白高不能吃什么肉类。,各种肉类一定要减少使用或者是不要食用。
尿蛋白高不能吃发性食物。出现了尿蛋白高的问题,也千万不要再吃发性食物,尤其是一些海鲜品,特别是大虾。在出现了尿蛋白高问题食用发性之后,一方面可能会加重病情,增大病情的治愈难度。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使自身出现过敏的反应。
尿蛋白高不能吃辛辣的食物。辛辣的食物也是尿蛋白高患者朋友的一大饮食禁忌。
温馨提示:
宜食清谈易消化食物,忌海鲜、牛肉、羊肉、辛辣刺激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