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心理健康科

怎样锻炼自信心呢

自信心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谈起的一个概念,而在心理学中,与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 (A.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的概念。

目录 怎样锻炼自信心呢 自信心的背景 自信心的自我效能 自信心培养的最佳时期 自信培养的误区

1怎样锻炼自信心呢

  注重自己的穿衣打扮,改掉老土,成旧的穿衣风格,换上讲究点的衣服。比如穿漂亮衣服,去理发店做个发型,改变形象,增强自信心。

  放开自己的拘束,落落大方的面对他人,面对世界。待人亲切,乐于助人,谦卑,常常微笑等。

  做一个积极的人,少说或不说消极的言辞。比如“我很紧张,我很惨,我很失败,我是穷人,我没有本事” 等等,要多说“我很棒”“我能行”“我很优秀”这样的言辞,多多肯定自己,增强自信。

  出席重要的场合先作一下心里铺垫,想像一下自己将面临的场合是什么样子的,自己会有怎样的窘迫,以及该如何面对,这样才能够更加从容的面对和处理。

  不要缄默不语,要多与人攀谈,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锻炼自己的胆量和说话技巧,就不至于在熟人面前出丑,保护自己的自信心。

  练习语气坚定地对人说话。不要畏畏缩缩,讲话清清楚楚,不慌不忙,不高不低,不急不缓,就会给人自信的感觉。

2自信心的背景

  产生自信心,是指不断地超越自己,产生一种来源于内心深处的最强大力量的过程。这种强大的力量一旦产生,你就会产生一种很明显的毫无畏惧的感觉、一种“战无不胜”的感觉。

  当你拥有自信心之后,原本不能轻易解决的问题也能在不经意间迎刃而解,得到成功的滋味。

3自信心的自我效能

  班杜拉认为,在某一情境下,决定自我效能感的四个主要因素:

  1.行为成就:效能期望主要取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以前的成功导致高的效能期望,而以前的失败导致低的效能期望。

  2.替代经验:观察他人的成败,可以对自我效能感产生与自己的成败相似的影响,但作用小一些。

  3.言语劝说:当你尊敬的人强烈认为你有能力成功的应付某一情境时,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

  4.情感唤起:高水平的唤起可导致人们经历焦虑与紧张,并降低自我效能感。

4自信心培养的最佳时期

  国外心理学家是这样给具有自信的儿童下定义:自信就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对自己的信心和感觉的集合。

  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做事动机、态度和行为。孩子的自信可在约3--4岁时出现,当孩子学会用汤勺将饭放进自己嘴里时,就会出现“我能做到”这种心理。

  自信心强的孩子比较乐观,自我感觉较好,喜欢与别人交往,愿意追求新的兴趣,从不轻视自己。遇到难题时不说“我真笨”,而说“我暂时还不理解”。反之,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比较悲观,总是感觉“我不行”或“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等。往往表现出被动、抑郁和孤独。

5自信培养的误区

  培养孩子具有自信心,对孩子的发展十分重要。如果一个孩子缺少自信心那对他以后的发展会有影响,因此家长要重视自幼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另外家长需警惕培养孩子自信心的误区。

  影响孩子的自信水平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内部因素,即孩子自身的实力;另一个是外部因素,即周围人对孩子的评价与态度。

  倾向于内因的人,习惯于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自身的实力支配的,自己成功、失败都是受自己能力和技能以及努力程度的影响等。因此内部因素是根本,外部因素是辅助,但现在教育中父母较多地运用了外部因素,使得内部因素欠缺。

  依赖他人称赞

  我们在培养自信时,通常会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努力探索引起缺乏自信的根源,提高孩子处理事物的能力,从而提高自信的水平。这种方法是增强自信水平的根本方法,也是一种积极强化的策略。

  另一种是以别人的评价与态度作为自我评价的主要标准,用别人的评价与态度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提高自信的目的。这种办法往往容易导致行为偏差,久而久之,还容易形成不健康人格。

  习惯于在家长的赞美词下生活着的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更强了,离开了成人的赞美就显得有些无所适从甚至无理取闹,家长为了稳住幼儿的情绪只好满足幼儿的要求,这样消极强化就会被再次巩固,最终形成了习惯。

  弱视挫折教育

  在家长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时,往往忽视了挫折教育对幼儿的作用。过度人性化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幼儿,就像玻璃心和水晶鞋一样,非常得脆弱。对幼儿的教育也不应只限于正面的表扬和鼓励。只有帮助幼儿正视问题,鼓起勇气,战胜挫折,积累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增强自信,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同时家长也要利用生活中每一个机会让幼儿去尝试解决困难,当幼儿做出很大努力并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幼儿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

  当然,挫折教育也要适度,过度的挫折也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所以挫折教育也要把握好度。

  赏识变成溺爱

  赏识幼儿是为了让他们对自己更有自信,如果分寸把握不当,事事依顺着孩子,还把“你真乖”、“你真听话”、“真棒”等赞美词整天挂在嘴边,反而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失去分辨力,久而久之这种所谓的赏识教育就成了变相的溺爱孩子。

  特别是大人不分青红皂白的赏识,往往迷惑了幼儿自己,使之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行为,这种掩耳盗铃的把戏容易使幼儿形成过分依赖、倔强和适应能力差的坏习惯。从而造成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世界冷漠无情,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产生差距,导致悲观、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