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外科 >骨科 >头颈外科 >颈椎病

五脏的生理特性有哪些

脏是指胸腹腔内之组织充实致密,并能贮存、分泌或制造精气的脏器。《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灵枢·本脏》:“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根据脏象学说,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于五脏,加上六腑的配合,把人体表里的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目录 五脏的生理特性有哪些 人体五脏有五怕 五脏的介绍 五脏的中医应用 五脏六腑怎样区分

1五脏的生理特性有哪些

  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脏,古称藏.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卫护外.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杂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2主藏神:指心有主宰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3主汗液:指心与汗有密切关系.

  4其华在面: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表面的色泽反映出来.

  5开窍于舌:指舌为心之外侯,又称“舌为心之苗”.

  (二)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

  故称肺为华盖.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气、司呼吸: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2主宣发肃降:主宣指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围的布散;肃降指肺气向下是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3主通调水道:指肺是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排泄起着疏通和协调的作用.

  4其华在皮毛:指肺有布散水谷精微和宣发卫气于皮毛等生理功能.

  5开窍于鼻:因为鼻是呼吸的通道.

  (三)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运化: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是生理功能.

  2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起逸出脉外的作用.

  3主升清:指脾气上升,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于心、肺、头目、通心肺的作用化为气血.以营养全身.

  4主肌肉、四肢:人体肌肉、四肢所需的营养,靠脾化水谷精微以供给.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指食欲、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

  (四)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肋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散而不郁的作用.

  2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3主筋,其华在爪:指血液充足表现于手脚灵活、有力;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

  4开窍于目.

  (五)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藏精:指将精气肾,并促使起不断充盈,防止精气无故丢失,为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起生理效应创造条件.

  2主水液代谢: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

  3主纳气:指肾有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浅表的作用.

  4主骨、髓、脑,其华在发

  5开窍于耳

  中医教你:如何区分阴虚和阳虚?

  火和水构成了阳和阴

  中医的理论多来自于自然界和人类实践,取相比类,是最常用的手法.火为阳,水为阴.

  什么是虚呢?就是弱的意思.阳虚就是火弱,阴虚就是水弱.

  那在人体里,到底什么是阳,什么是阴呢?或者什么是火,什么是水呢?人们吃进东西,吸进氧气,通过肠胃的生物转换,就会产生能量,这种能量,就是人体之火,生命之火,这就是人体的阳气.那什么是人体的阴呢,或者人体的水呢?这个水就是血液、体液.

  就像烧水做饭一样,如果火烧的过大,水会烧干,饭会烧煳;同样,如果火不够的话,水烧不开,饭也做不熟.人体也一样,如果一个人的阳气不足,人就会运化不好,人就会湿重,身体发胖,舌头发胖,大便多不成形;反之,如果一个人阴气不足,人就会显得很瘦,并且容易口干和便秘.因此,一般而言,胖人多阳虚,而瘦人多阴虚.

  因此,只有阴阳平和之人,身材才会不胖不瘦,显得很匀称.偏胖偏瘦之人,多半身体都有问题.

  肾阴:肾阴是肾精作用的体现,全身各个脏腑都要依靠肾阴的滋养;是人体阴液的根本,所以又称“元阴”.人体各个脏腑失去肾阴的滋养就会发生病变,如肝失滋养则肝阴虚,肝阳亢,甚至出现肝风;心失滋养则心阴虚、心火旺、心烦失眠;心神不安;脑失滋养则眩晕耳鸣.

  反过来,各个脏腑的阴液严重不足时,也会导致肾阴不足,如热邪侵犯灼伤胃、胃阴不足,进一步就会损伤肾阴,称为“肾阴涸”.由于“阴虚则阳亢”、“阴虚生内热”,肾阴虚往往会出现潮热、升火颧红、舌红、口干咽燥、脉数无力等热象,但也有虚而无热,则称为肾精亏损.

  肾阳:肾阳能推动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是一身阳气的根本,也称“元阳”.

  肾阳不足就会影响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而发生病变.如肺失肾阳的帮助则出现气急,吸气不足等症称为肾不纳气;脾失肾阳的推动则出现五更泄泻、完谷不化等症;心失肾阳的鼓动则出现心悸、气急;胸闷;唇舌青紫等心阳不足的症候;膀胱失去肾阳的气化则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或余沥不尽或遗尿;津液的吸收、输布失去肾阳的气化则发生水肿;肾脏本身气化不足则出现阳痿、遗精、腰脊酸软等症;如果肾阳衰竭则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如油、脉微欲绝等危险的症候,称为亡阳.

  “阳虚则阴盛”,“阳虚生外寒”.肾阳虚必然会产生寒象,如行寒肢冷、面色光、腰脊冷痛、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清稀、舌淡苔白等症.如果虚而寒象不明显,一般称为“肾气虚”.肾阳虚与肾阴虚同属肾虚,基本上相同;区别在于有无明显的寒象.

  肾阴、肾阳的相互关系:肾阴与肾阳是肾脏生理的两个方面.滋养全身各个脏腑的作用,称为肾阴;推动全身各个脏腑的活动的作用,称为肾阳.肾阴虚和肾阳虚是肾脏病理的两个方面,虚而有热为阴虚,虚而有寒为阳虚.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阴阳、寒热,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但两者又共居于肾脏之中,是肾精和肾气的具体表现,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阴液需要依靠阳气的推动,阳气需要阴液为基础.

  肾阴虚和肾阳虚往往相互影响,出现阴虚及阳或阳虚及阴的病理现象.我们对肾阴虚和肾阳虚的症状同时出现的时候,不能平等看待,必须具体分析,看那个方面是病理变化上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以肾阴虚为主,在治疗上要滋补精、血,使肾阴充足,肾阳才能振奋.在中医理论上叫做“精能化气”.以肾阳虚为主,在治疗上首先要培补元气,使肾阳得到旺盛,才能促进肾阴恢复.在中医理论上称为“精血不能速生,元气所当急固”.我们还必须注意,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肾阴虚和肾阳虚的主要位置会变换,治疗的重点就要相应起变化.

  气虚诊断歌诀:

  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促语低微.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血虚证诊断歌诀:

  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人体五脏有五怕

  “肝将军”怕堵“肝木生发,犹如树木。”中医专家认为,肝脏为将军之官,其特性就是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只有当肝不受约束时,身体才能达到一种轻松、疏泄的状态,犹如一棵枝叶舒展的树。但以下几个坏习惯往往会给肝“添堵”。1、过量喝酒。少量饮酒能够活血,但如果过度,很容易乱肝性。2、心情郁闷。压抑、生气、小心眼等情况都会令肝脏不能舒展。肝气郁结会引出一系列的疾病,比如胃疼、头疼、高血压等。3、用眼过度。肝脏贮藏着丰富的血液,其主要作用是保持眼睛的明亮。长期看电视、对着电脑,很容易用眼过度,从而导致肝血不足。

  “心君主”怕累心主血脉,是一个阳气非常旺盛的脏器,相当于一国之君。心气旺盛,则面色血润。反之则会出现心胸面痛、心气衰弱等症状。所以,一些“伤心”的坏习惯需要特别重视。1、接收海量信息。现代人每天要接收到许多信息,这很容易使人乱了心神。如果“心君主”变得心浮气躁,就会影响其他“部门”的协调。2、情绪压抑、劳累。人最大的劳累莫过于心累。看不开,放不下,都会导致体内器官调节作用衡。

  脾胃忌生冷“脾胃是健康的根。”中医上讲的脾,实际包括脾脏和胰脏两个脏器,并经常将脾胃当作一个整体。食物要靠脾的运化才能化为精微,从而化生为精、气等滋养五脏六腑。伤脾的坏习惯主要和饮食有关。1、吃得太生、太冷、太撑。生冷的食物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容易伤及脾胃。而饥一顿,饱一顿也对它伤害很大。2、思虑过多。中医认为“思伤脾”,如果思虑过多,就会损伤脾气,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3、有些药最伤脾胃。很多西药都会刺激肠胃,比如硫酸亚铁、胍乙啶、阿司匹林等。一些苦寒类的中药,如板蓝根等,虚寒体质、经常拉肚子的人也不宜久服。

  肺怕环境差肺像一把大伞,罩在五脏六腑上面,肺气调和则气机通畅,五脏才能正常活动。肺气的衰旺,还事关寿命的长短。1、长期吸烟。烟草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中医和西医都认为吸烟对肺的伤害极大。2、在空气不好的地方停留太久。肺对环境的要求很高,清新的空气是它的最爱。在尾气密集、烟味弥漫的环境内待太久,肺就会提出抗议。3、过度悲伤。早在《内经》中就有“悲伤肺”的记载,是指人过分的忧伤、悲哀就会严重损伤人体肺脏的功能。

  肾怕缺水肾主水、藏精,是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心,肾精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所以,护肾一定要摒弃以下坏习惯。1、吃得咸。中医讲咸味入肾,元气虚的时候,口味就会变重。2、不喝水。很多人不爱喝水,这其实对肾的伤害很大。3、夜生活过于丰富。熬夜、通宵唱歌等活动实际上很伤肾。引起肾阴被伤,导致虚火上炎。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事后会出现精神不振等现象。

3五脏的介绍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称为“神脏”。五脏的职能虽各有所司,但彼此协调,共同维持生命进程。五脏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精神情志因素又是密切相关的。

  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其形圆而下尖,如未开的莲花。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由于心的主血脉和主藏神功能起着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属络于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自然界夏气相通应。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肺经肺系(指气管、支气管等)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肺气以宣发肃降为基本运行形式。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覆盖诸脏,故有“华盖”之称。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属络于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在五行中属金,为阳中之阴,与自然界秋气相通应。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主升举。脾为太阴湿土,又主运化水液,故喜燥恶湿。

  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于脾与胃,相为表里。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与长夏之气相通应,旺于四时。

  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称之为“刚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胆附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属络于肝与胆,相为表里。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纳气。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与肾阳能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之阴阳,故肾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肾藏精,主蛰,又称为封藏之本。

  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属络于肾与膀胱,相为表里。肾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与自然界冬气相通应。

4五脏的中医应用

  1、五脏为中医藏象学说的核心内容,五脏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医应用方面主要表现在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为用,代谢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联结成有机整体。五脏,代表人体的五个生理系统,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其具体联结的系统结构有:肝系统(肝—胆—筋—目—爪),心系统(心—小肠—脉—舌—面),脾系统(脾—胃—肉—口—唇),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肾系统(肾—膀胱—骨髓—耳—发)。这五个系统相互之间并非孤立,而是通过经脉的络属沟通和气血的流贯相互联系。五脏机能的协调共济,相互为用,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证。中医学以阴阳学说说明五脏阴阳之间既相互制约又互根互用的动态平衡关系,以五行学说阐释五脏功能之间既相互资助又相互制约的协调统一关系。五脏之中,又是以心为主导,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明代之后,命门学说兴盛,对肾精、肾气及肾阴、肾阳的功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又有了“肾为各脏阴阳之本”之说。

  此外,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中医藏象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属人体整体生命机能的体现,与五脏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人的精神活动由五脏精气化生和充养,如《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故《素问·宣明五气》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分属于五脏藏寓:“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情志活动本由五脏精气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情志活动分别由五脏所司,如“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而情志过激,又反伤五脏精气,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体不仅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自然环境保持着统一性。人赖自然环境以生存,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机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必然要作出相应的反应。故《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将人体与天地置于于同一体系中考察研究,强调内外环境的统一性,这是藏象学说的第二个特点。

  藏象学说应用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五时、五方、五气、五化等与人体五大功能系统密切联系,构成了人体内外环境相应的统一体。如以季节气候而言,“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素问·金匮真言论》),五脏与五时之气是相互通应的,如心通于夏气,肺通于秋气,肾通于冬气,肝通于春气,脾通于土气(《素问·六节藏象论》)。故有“应春温之气以养肝,应夏热之气以养心,应长夏之气以养脾,应秋凉之气以养肺,应冬藏之气以养肾”的养生原则。

  五脏之气的虚实强弱与四时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例如,春季肝气旺,冬季肾气旺。故春季多发肝病,冬季多发肾病。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当顺应四时,故养生调摄,治疗用药,春天应有利于肝气之疏泄,冬季应有利于肾精之闭藏。另一方面,根据五行学说,五脏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关系。例如,相对而言,肺气在春季较旺,夏季较弱,长夏转强,冬季也较旺,故病情预后转归也不同,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

  从地方区域而言,藏象学说按五行特性将五方与五脏类比,如东方属木,主生发,与肝气相通应;南方属火,主生长,与心气相通应,等等。这种类比是有一定科学内涵的。地域不同,气候、水土、饮食、居处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从而使人体脏腑强弱不同,体质和发病倾向也有一定区别。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

  由于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辩等思维方法的应用,以及古代哲学“重道轻器”、“重无轻有”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藏象学说还有从宏观、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因此,要科学地理解和把握藏象理论的内涵,并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地加以发展。

  2、五脏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中医学以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作为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如《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五脏的生理特点,所谓“满而不实”、“实而不满”,是强调五脏的精气宜保持充满,但必须流通布散而不应呆滞;唐·王冰注云:“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实;六腑则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实而不能满也。”五脏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治疗上“五脏宜补”。

5五脏六腑怎样区分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腑包括: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他们的的区分主要是根据形态和功能特点来区分的中医认为五脏均为实心脏器,其主要特点是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并且“藏精气而不泻”。六腑均为空腔脏器,其主要特点与饮食的消化有关,并且“传化物而不藏”也就是说将饮食消化收后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