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消化内科 >胃肠疾病 >胆汁返流性胃炎

胃食管反流如何治

对于胃食管反流疾病如何来治疗这个话题相信现在患上了这个疾病的人经常都会讨论到,而这样的疾病之所以出现得这么频繁,是因为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关系所导致的,如果吃饭的时候经常不注意节制, 不注意用量,暴饮暴食,那么这样的症状对疾病和身体的影响就大了,而这个胃食管反流到底该如何来治疗呢?请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目录 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有哪些 胃食管反流如何治 了解引发胃食管反流病的原因 胃食管反流病预防 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鉴别

1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有哪些

  生活中, 胃食管反流的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烧灼感)等,食管炎如果有溃疡、出血后会引起狭窄,导致出现吞咽困难,这些都属于病理导致食管出现的症状。

  对于患者而言,食管癌会导致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而胃食管反流病也会引起这一症状,食管炎有轻中重度,轻度不会引起吞咽困难,而中重度会引起食管粘膜壁出现水肿、溃烂、胸骨后疼痛和吞咽困难的症状,因为反流性食管炎长期慢性反复的发作,引起溃疡不断的愈合,这样会产生斑痕,引起食道狭窄,导致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

  此外,短暂或偶尔胃食管反流,因食管有一套自我防御或保护机制,不会对食管造成严重危害,不造成严重后果,但若频繁、持续性反流会引起食管粘膜损伤,发生食管炎、溃疡,久之可引起食管出血、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发生Barrett食管(即癌前病变),进一步发生食管腺癌。

2胃食管反流如何治

  (一)H2受体拮抗剂(H2RA) 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H2RA

  能减少24小时胃酸分泌50%-70%,但不能有效抑制进食刺激的胃酸分泌,因

  此适用于轻、中度症患者,可按治疗消化性溃疡常规用量,但宜分次服用,增加剂量可提高疗效,但增加不良反应,疗程8-12周。

  (二)促胃肠动力药 这类药物的作用是增加LES压力、改善食管蠕动功能、促进胃排空,从而达到减少胃内容物食管反流及减少其在食管的暴露时间。尽管这类药物种类很多,但根据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推荐作为本病治疗的药物目前主要是西沙必利。西沙必利的疗效与H2RA相仿,同样适用于轻、中症状患者。常用量为每次5-15mg,每天3-4次,疗程8-12周。

  (三)质子泵抑制剂(PPI) 包括奥美拉唑、潘妥拉唑等。这类药物抑酸作用强,因此对本病的疗效优于H2RA或西沙必利,特别适用于症状重、有严重食管炎的患者。一般按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常规用量,疗程8-12周。对个别疗效不佳者可倍量或与西沙必利同用。

  (四)抗酸药 仅用于症状轻、间歇发作的患者作用临时缓解症状用。胃食管反流病具有慢性复发倾向,据西方国家报道停药后半年复发率高达70%-80%。为减少症状复发、防止食管炎反复复发引起的并发症,有必要考虑给予维持治疗,停药后很快复发而证章持续者,往往需要长程维持治疗,有食管炎并发症如食管溃疡、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者,肯定需要长程维持治疗。H2RA、西沙必利、PPI均可用于维持治疗,其中以PPI效果最好。维持治疗的剂量因个别患者而异,以调整至患者无症状之最低剂量为最适剂量。

3了解引发胃食管反流病的原因

  1、第一抗反流屏障-食管下括约肌

  20世纪80年代前期,多数学者认为食管下括约肌在解剖结构上实际并不存在,而仅是代表一种功能的名称。近年来,随超微解剖研究的深入,提示确实存在这种肌肉结构。胎儿食管功能的成熟发生在妊娠末期至出生后第1周。食管下括约肌位于食管末端与胃相连接处,其相应的食管黏膜有增厚改变,呈“Z”线,在抗反流中也起一定的作用。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可因迷走神经兴奋而增加。

  2、第二屏障-食管正常蠕动

  食管正常蠕动发挥有效的食管清除作用,即反射性地产生原发性蠕动,将食物输送入胃中。有时食物从胃反流到食管,如食管功能良好,则食管上端又可产生继发性蠕动,迅速地将反流到食管的食物再送入胃内。正常情况时,食管有效地通过蠕动发挥清除作用,而在某些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患儿时常可见到患儿食管蠕动振幅低,及食管黏膜抗酸能力变弱。继发性蠕动减弱或消失,胃内容物可逆流向上经口溢出。食管炎往往使食管的蠕动能力受到影响,使清除酸性内容物时间延长。

  3、食管黏膜抵抗力

  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后,食管黏膜上皮不一定立即与之接触,因为上皮前防御机制-管腔内黏液层、静水层和黏膜表面HCO-3能发挥物理、化学屏障作用。食管黏膜易受酸、胃蛋白酶或胆酸的损害,当接触这类物质,黏膜电位差易改变,保护层受破坏。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证明,食管黏膜损伤最易发生于胃食管反流时。

  4、腹腔内食管段长度与His角

  食管是一根软性消化管道,腹腔内压力增高时腹腔食管段被钳夹呈扁形,食管与有效胃直径的比例为1∶5,腹腔内食管仅需要压力超过胃内压1/5时,即可发生关闭。食管腹腔段长度越长,功能亦越趋完善。年龄<3个月的婴儿腹腔段食管甚短,故易发生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角又称His角,正常者呈锐角,起到抗反流的作用,出生后1个月形成,当在食管裂孔疝时大多数病例此角变成钝角。此角亦取决于腹腔内食管长度。

  5、胃的因素

  已有报道证实相当高比例的胃食管反流婴儿有胃排空延迟,这种现象也解释了为什么食后发生反流多于其他时间。胃排空、扩张及胃内容物量的变化均可影响到胃食管反流。也有研究证实了正常新生儿一直到出生后12周才出现正常的胃蠕动波,成熟需要一段时间,这就影响了胃排空,易发生胃食管反流。胃底部有蠕动发生点,当发生食管裂孔疝,其胃底部往往纳入胸腔,导致胃底对液体排空的作用受到影响,也发生反流。另外,在蠕动波与幽门开放之间缺乏协调作用时也可影响到胃的排空。值得提出的是,胃受到侵袭性因素影响常可诱发或加重胃食管反流。如近年报道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患儿胃酸分泌多,其发生胃食管反流亦明显增多。反流性碱性食管炎,十二指肠内容物中胃蛋白酶也有对胃及食管下端黏膜破损作用。

  另外一些近期关注的抗反流机制,如膈食管裂孔和膈食管膜的似弹簧钳夹作用等。诸如上述各种机制综合形成了正常的抗胃食管反流作用。

4胃食管反流病预防

  改变生活方式其目的在于减少酸的反流和减少反流物与食管黏膜的接触时间。

  1.过度肥胖者会增大腹压而促成反流,所以应避免摄入促进反流的高脂肪食物,减轻体重。

  2.少吃多餐,睡前4 h内不宜进食,以使夜间胃内容物和胃压减到最低程度,必要时将床头抬高10cm,这对夜间平卧时的反流甚为重要,利用重力来清除食管内的有害物。

  3.避免在生活中长久增。

5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鉴别

  诊断

  胃食管反流病以反酸,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对胸痛病人,在除外疼痛来自心脏,肺疾患,骨骼肌肉病变或精神因素外,可通过解胃食管反流病史,食管pH监测,内镜和试验性抗反流治疗来确定胃食管反流病。

  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主要通过食管测压及食管PH监测确诊。

  鉴别诊断

  本病的鉴别主要应排除其他易致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咽喉部刺激症状等其他食管疾病,及呼吸,循环等系统疾病。

  1.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功能性烧心症本病常有紧张,焦虑等精神因素,患者具有烧心,早饱,上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但胃镜检查时食管常无炎症性病理改变,食管pH,LES压力测定均正常,亦无肝胆胰腺疾病存在。

  2.少数GERD患者可伴有或仅表现为胸痛,咽喉部异物感,或疼痛,声嘶,咽球感,哮喘,咳嗽等食管外表现,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应注意与心源性胸痛,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相鉴别。

  (1)心源性胸痛: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年纪较大,多由于劳累,进食,激动诱发,胸痛有其特征性,与体位关系不明显,含化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药物有效,心电图常有特征性改变。

  (2)气管炎,肺炎和支气管哮喘:多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史,呼吸道症状明显,肺部可闻及干湿性罗音,哮鸣音,胸片可见肺纹理增粗,肺实变等改变,血白细胞常增高,必须指出,GERD患者胃食管反流严重时,反流物坠积于支气管内,均可导致支气管炎,肺炎或哮喘的发作。

  (3)其他:本病还需与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食管裂孔疝,食管良性及恶性肿瘤,感染性食管炎等疾病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