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消化内科 >肝胆疾病 >黄疸

黄疸型乙型肝炎

黄疸型肝炎是我们常见的疾病,是患者受到肝炎病毒的侵害而引起的,黄疸型肝炎这种疾病的危害很大,所以一旦患上这种疾病就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诊断治疗,自己不可盲目用药,以免错误用药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更为严重的危害,那么黄疸型肝炎的检查应该注意什么呢?对于黄疸型肝炎又有哪些治疗秘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黄疸型乙型肝炎 治黄疸型肝炎秘方 引起乙肝病因的因素有哪些 黄疸型肝炎的检查应该注意什么 不可忽视的肝病蛛丝马迹是什么

1黄疸型乙型肝炎

     (1).表面抗体、核心抗体为阳性(符号为+),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为阴性(符号为—)。

  (2).表面抗体、e抗体、核心抗体为阳性,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为阴性。

  (3).表面抗体为阳性,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为阴性。以上情况不必接种乙肝疫苗,也不需任何治疗。3.属于现症感染状态,须划归乙肝患者的情况:

  (1).表面抗原阳性。

  (2).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为阳性(俗成“大三阳”)。

  (3).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为阳性(俗称“小三阳”)。

  (4).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抗HBcIgM)阳性。(5).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为阳性。需要指出的是仅仅是表面抗原阴性,不能排外乙肝,有些患者往往是表面抗原阴性、而e抗体、核心抗体为阳性、同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为阳性。以上这些人群都属于乙肝,但是病情却可能根本不同,有的预后良好,有的预后较差;有的不需特殊治疗,有的则要多方治疗,主要依据病情发展的阶段和程度。

  而其发展的阶段和程度主要要看肝功系列指标改变的情况,以下逐一介绍。二. 反映乙肝病情严重程度的化验指标——肝功系列

  1.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的肝功系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是慢性乙肝的基本状态,人数最多,病情相对稳定,预后良好,这些人群的肝功系列特点是(1).血清酶学指标相对稳定于正常状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旧称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值小于40单位/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旧称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值小于40单位/升)、γ—谷氨酰转移酶(GGT,正常值小于50单位/升)和硷性磷脂酶(ALP,正常值小于110单位/升)都在正常范围内。(2).血清胆红素(BIL):血清总胆红素(TBIL)小于17.1毫摩尔/升、血清胆汁酸(SBA)正常。(3).血清白蛋白(ALB)及白蛋白与球蛋白(GLO)比值(A/G)正常:小于1.5。(4).蛋白电泳中γ球蛋白(γEp)数值正常:小于19%。(5).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PTA):大于80%

  2.轻度慢性乙肝肝功系列的改变情况:谷丙转氨酶为40~120单位/升,血清总胆红素为17.1~34.2毫摩尔/升,白蛋白大于35克/升,白蛋白/球蛋白:1.5~1.3,γ球蛋白小于20%,凝血酶原活动度79%~71%。也就是说,对照一个乙肝患者的化验单上所列的肝功项目,如果检查结果符合上述异常数值范围,则可断定自己属于慢性轻度乙肝。此时应该积极治疗。

  3. 中度慢性乙肝肝功系列的改变情况:谷丙转氨酶为120~400单位/升,血清总胆红素为34.2~85.5毫摩尔/升,白蛋白:34~33克/升,白蛋白/球蛋白:1.2~1.0,γ球蛋白22%~25%,凝血酶原活动度70%~61%。

  4. 重度慢性乙肝肝功系列的改变情况:谷丙转氨酶大于400单位/升,血清总胆红素大于85.5毫摩尔/升,白蛋白小于32克/升,白蛋白/球蛋白小于0.9,γ球蛋白大于26%,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

  5. 重型慢性乙肝肝功系列的改变情况:血清总胆红素大于171毫摩尔/升,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胆碱酯酶明显下降,小于2000毫摩尔/升。

  6. 肝炎肝硬化肝功系列的改变情况:γ球蛋白大于30%,白蛋白/球蛋白倒置,单胺氧化酶(MAO)大于40单位/升,Ⅲ型前胶原肽(PⅢP)大于10单位/升,透明质酸(HA)大于120毫克/升。以上简介肝功指标的名称、英文缩写以及在肝炎各阶段的数值变化,肝炎患者可对照自己的化验单,初步判断自己肝炎已到什么阶段,但是如何治疗还应在正规医生指导下进行

2治黄疸型肝炎秘方

   1、阴黄:黄色不明显,下身黄而上身不黄;小便夜间不舒服,白天通利。病因是轻微湿,治疗宜用“去黄散”6-15克加茯苓、泽泻、薏米之类或五苓散。连服数剂即退。

  2、阳黄:黄色如金,上身眼目尽黄,下身不黄;白天小便不畅,或痛或不痛,夜间正常;病因是轻微湿,治疗宜用“去黄散”15-18克加升麻、橘梗、茯苓、花粉、麻黄芩等,数剂即愈。

  3、热黄:口大渴,多饮反觉不快,一身尽黄;眼目发黄色淡,小便急数疼痛,尿色如黄汁。病因热结膀胱。治疗宜用“去黄散”15克加龙胆草、栀子、白芍、茯苓、泽泻等,大热泄黄疸亦除。

  4、寒黄:畏寒怕冷、腹中疼痛、按时缓解;一身黄疸、眼目白,小便清长、夜间尤多。病因是寒结膀胱。治疗宜用“去黄散”3-6克加白术茯苓、山药、芡实、薏米、附子等,温命门,10-15剂痊愈。

  5、湿黄:一身上下尽黄,眼目具黄;身浮肿、按之如泥;病因是水湿之病。治疗宜用“去黄散”12-15克加升麻、牵牛子、车前子、泽泻等,慢慢调理即愈。

  6、燥黄:胸前发黄病因是肺金燥极,发于胸前。治疗宜用“去黄散”3克加麦冬、栀子、白芍、陈皮、天冬、元参、花粉、白芥子等,数剂痊愈。

  7、血黄:上下一身,眼目具黄,发热、烦闷、腹痛。病因是血瘀。治疗宜用“去黄散”3-6克加丹皮、牛膝、当归、栀子、川芎、大黄等,长服即愈。

  8、气黄:头面多黄、不发热、轻微活动乏力、小便不

  数,大便燥。病因是气虚不能运化。治疗宜用“去黄散”12克加人参、白术、茯苓、车前子等,气旺则愈。   9、新生儿黄疸:出生2-3天即可出现黄疸,10天左右达到高峰。病因是胎儿感受孕母湿热之气。治疗宜用“去黄散”10克加栀子、郁金、白术、鸡内金等7剂大部分痊愈。

  10、手足黄:身不黄手足反黄。病因是湿热壅闭与中焦。治疗宜用“去黄散”15克加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等,慢慢调理可治愈。

  黄疸的西医药治疗   1、光照疗法:新生儿裸体卧于光疗箱中,双眼及睾丸用黑纸遮盖,用单光20W蓝色荧光灯管8支平列排成弧形,管间距离2.5cm,距患儿35—50cm或用双光上下各6支灯管,下方距离患儿25—35cm照射,持续24—48小时,胆红素下降到120umol/L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2、酶诱导剂:常用苯巴比妥鲁米那。生后第1周给药,剂量为4—8mg/kg/日,连服4日,3—7日可显效。也可首次给大剂量8mg/kg/日,然后小剂量维持4mg/kg/日。加用尼可刹米可拉明lOOmg/kg/日,可提高疗效。

  3、换血疗法 :作用:①换出部分血中游离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②换出血中大量胆红素,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③纠正贫血,改善携氧,防止心力衰竭。

3引起乙肝病因的因素有哪些

  乙肝是一种传染性肝病,是世界三大流行性传染疾病之一,在我国某些地区的传染率高达35%。是否被感染乙肝取决于多种条件因素,不过感染乙肝通常与病人自身体质及日常习惯行为等有关。

  性接触传播:   个体在与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进行性接触或生活密切接触时可通过男性的精液、女性的阴道分泌物引起感染。性交、同性恋性接触及未采取防护措施。

  医源性传播:   由医疗过程中各种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注射器、针头等引起感染或拔牙用具及其它创伤性医疗器消毒不严格而导致感染。另外,吸毒者因共用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也可能会导致感染。

  母婴传播:   患急性乙肝和携带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育龄妇女,通过妊娠和分娩将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儿。

  血液传播:   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乙肝病毒。在发达国家献血后的血液都要检查肝炎病毒,因此在这些地区通过受血感染肝炎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乙肝的发病机制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很复杂,研究资料不少,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其肝细胞损伤不是HBV在肝细胞内复制的结果,而是由T细胞毒反应所介导,人感染HBV后,可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这些免疫反应对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转归有重要意义。

  1、急性肝炎   当免疫功能正常感染HBV后,其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攻击受染的肝细胞,由破坏的肝细胞释放入血的HBV,而被特异性抗体所结合,且干扰素生成较多,而致HBV被清除,病情好转终归痊愈。

  2、慢性活动性肝炎   见于免疫功能有缺陷和免疫调节紊乱者,感染HBV后,由于Tc细胞功能不正常,或特异抗体封闭部分肝细胞靶抗原而制约T细胞毒反应,致部分肝细胞损害,干扰素产生较少,HBV持续复制,特异抗体形成不足,肝细胞反复被HBV侵入,形成感染慢性化,此外,肝细胞膜特异脂蛋白Lsp因HBV感染而形成自身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LspIgG型,在抑制性T细胞Ts细胞活性降低情况下,自身免疫性ADCC效应致肝细胞进行性损害。

  3、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   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在感染HBV,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致肝细胞损害轻微或不出现肝细胞损害,尤其无症状HBeAg携带者,缺乏干扰素,不能清除病毒,以致长期携带HBV。

  4、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的发生,由于机体免疫反应过强,短期内T细胞毒反应迅速破坏大量感染HBV的肝细胞;或短期内形成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致局部发生超敏反应Arthus反应,造成大块肝细胞坏死;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可致Schwartzman反应,使肝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加以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和白三烯等细胞因子由单核巨噬细胞释放,促进肝细胞损伤,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与急性重型肝炎相似,但进展较缓慢,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较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4黄疸型肝炎的检查应该注意什么

  黄疸型肝炎就是我们体内的胆红素数量超出了正常值,使得其他的器官受到的黄色渲染的现象,黄疸可以分为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因此,当患者出现黄疸的时候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积极检查判断出到底是那种类型的黄疸,然后在选择合适的方法治疗。由此可见,准确地检查出黄疸类型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获取准确检测数据,黄疸型肝炎患者检查化验应该注意一些事项。

  针对黄疸型肝炎的检查应该注意什么这个问题,专家指出对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进行检测,如果它们的数值下降就是溶血性黄疸,此时患者需要做溶血性疾病的相关检查,从而找准病因,确保得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生活中有很多因素可以引起黄疸型肝炎的出现,因此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都不相同,如果患者的肝功能正常,肝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转氨酶(ALT和AST)、碱性磷酸酶(ALP增加,DB/DT在30%-40%之间,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白蛋白(Alb)降低,尿常规可见尿胆红素及尿胆原不同程度的升高,即可考虑为肝细胞性黄疸,这种病情很容易发展为肝硬化等严重的肝病,建议做肝硬化、肝癌等相关的检查。

  黄疸型肝炎的出现表示患者的肝病比较严重,因此患者一定要多了解黄疸型肝炎的检查应该注意什么,不要盲目选择医院就诊,应当及时到正规的、专业的医院进行诊断治疗,这样才能及时、准确的确诊病情,然后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方法,这样才能保障治疗效果,使患者可以早日恢复身体健康。

5不可忽视的肝病蛛丝马迹是什么

  1.疲劳:无明显诱因而突然感到身疲无力、精神倦怠、两膝酸软等或全身倦怠感日趋严重;

  2.食欲:食欲不振,有恶心感觉。

  3.低热:持续性低热,或并发恶寒,排除其他感染。

  4.神志: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或失眠多梦。

  5.饮酒量:酒量突然下降。

  6.皮肤颜色:脸色晦暗失去光泽,或皮肤发黄,或感觉瘙痒,或皮肤发黑,或黑斑增加。

  7.眼:巩膜黄染。

  8.尿色:尿色发黄如浓茶色。

  9.粪色:粪便颜色改变,如由以往的黄色变为灰白色或形态改变,如由软便变为干结大便。

  10.疼痛:右上腹闷痛、胀痛,或隐隐作痛。

  11.肝掌:手掌表面皮肤充血性红斑,俗称肝掌。

  12.蜘蛛痣:全身皮肤尤其是前胸壁位置出现蜘蛛痣,表面有散在性的四周犹如丝线的红点,压之褪色。

  13.静脉怒张:右侧颈部静脉怒张或腹壁上青筋暴露明显。

  14.水肿:下肢明显水肿,甚至全身浮肿,按之凹陷,排除肾脏疾患。

  15.肥胖:体重增加较快,血脂异常。

  16.用药饮酒史:有长期酗酒史,或长期服用某些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四环素、口服避孕药、氯丙嗪、解热镇痛类等药物者应警惕酒精性肝炎或药物性肝炎。

  17.病史:乙肝携带者或家族中有乙肝或肝硬化、肝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