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中医科 >中医儿科

舌苔厚没胃口怎么办才好

现在的人每天都忙于工作,在工作中的压力很大,精神时刻处于紧绷的状态,熬夜加班也成为了一种常态,所以很多人的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脾胃虚寒是很多人都存在的情况,有时候还会出现舌苔厚没胃口的现象。只要把脾胃调理好,舌苔厚没胃口的现象就会消除。调理脾胃就要从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着手,一定要规律饮食,注意营养搭配,这样就能够慢慢调理好。那么舌苔厚没胃口怎么办才好?来看看吧!

目录 中药调理方法是什么 舌苔厚没胃口怎么办才好 从食欲看健康的方法 舌苔发白是什么原因 舌苔厚腻说明体内湿气重

1中药调理方法是什么

  苔白厚腻中药调理方法

  调理原则:少食寒凉节制饮食坚持锻炼

  显示病症:当风寒、风湿、寒湿等六淫之邪,病尚在表,还未里传,且病邪较轻,脏腑之气未伤时,舌苔多见薄白苔。

  若舌苔发白变厚说明身体出现了问题,痰湿较重,要引起注意。

  舌苔发白表明体内有寒,无论是吃了寒冷的食物还是受了寒,舌苔都会发白,现在的人多数都是白苔,就是因为吃冰箱里的水果、蔬菜,常喝冷饮造成的。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舌体胖大,舌苔白厚多见于身体肥胖、脾胃运化失常而导致水肿、痰湿内盛的患者。高血脂、动脉硬化、高血压的患者也常见厚白腻苔。

  黄白色舌苔黏厚

  调理原则:饮食清淡健胃消食

  显示病症:如果舌头上看到有一层厚厚的黄白色垢物,舌苔黏黏厚厚,不易刮去,口中有一种又酸又臭的秽气味道,同时胃口不好,大便干燥。

  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平时饮食过量,或进食油腻食物过多,脾胃消化功能差或发生紊乱引起的,老百姓管它叫积食。

  舌苔发黑

  调理原则:积极治病谨遵医嘱

  显示病症:极热和极寒都可引起黑色的舌苔,当然,染色舌除外。生活中,如果吃了某些药品或食物,往往也会使舌苔变色,但这些均不属于病苔。一般来讲,染苔的色泽比较鲜艳而浮浅,而病苔不易褪去,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区别,千万不要将正常的舌苔误认为病苔而虚惊一场。

  黑苔,往往与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临床多见于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胃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病人的舌象。黑苔的人应重视所患疾病的治疗,以期早日康复。

  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黑苔,所以对待黑苔要谨遵医嘱,看病情进行调理。

2舌苔厚没胃口怎么办才好

  脾胃虚寒分为许多种,应当针对不同种类的脾胃虚寒病进行不同的调理:

  食欲差、乏力怕冷、苔白

  为脾胃虚寒型,年老体弱或者胃病日久不愈者,饭菜容易软烂,容易消化且富含营养,可以防止贫血和营养不良。注意:脾胃虚寒者应少吃生冷和含纤维过大多数的食物,如芹菜、韭菜等。

  口干咽燥、吃东西没滋味

  大多数为胃阴亏虚型,犯病期间可大多数喝些肉汤、鸡汤等,或者食用带酸味的水果、果汁,可以刺激胃液分泌,帮助消化。

  脾胃虚咋办呢

  很多人每天到了该吃饭的时候总是会没有食欲,不想吃饭,也不饿,而且精神经常感到乏力,头晕,甚至还伴随着便秘的症状。这样的人一般都是因为脾胃过于的虚弱导致的,需要采取一些办法来进行调理,否则的话对于身体是很不好的。那么,脾胃虚咋办呢?对于这种情况,大家可以采取下面的一些办法来进行调理。

  第一:改变生活习惯

  (1)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抽烟少喝酒,一些辛辣食物、油炸食物、碳酸饮料等等要少碰。

  (2)放松心情,不要出现大喜大悲的情况,并且不要过度劳累。

  (3)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工作,少吃一些生冷食物。

  (4)不要胡乱吃镇痛药,是药三分毒,多吃镇痛药会导致体质下降,出现脾胃虚寒的症状。

  (5)坚持每天吃饭“八分饱”的保健生活方式。

  (6)如果出现肠胃不适、消化不良等等的症状,一定不能够掉以轻心,而是应该立即接受治疗。

  (7)每天都要吃早饭,可以适当的喝牛奶或者豆浆。

  (8)减少生气的数量,否则生气对于脾胃的伤害非常的大。

  第二:饮食上调理脾胃虚寒的现象

  食谱一:米粥

  材料:大米、清水

  做法:将大米淘洗干净,然后放入锅中加入侍郎的清水;大火烧开之后小火熬煮,大约四十分钟之后就可以起锅直接食用,不能够等放凉之后食用

3从食欲看健康的方法

  1、没食欲或厌食可能是脾胃虚的信号

  正常进食本来是一种享受,但当进食成为一种负担时,就成为了厌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没胃口”、“不想吃”等话。那么这些厌食是哪些疾病的信号呢?

  偶尔没胃口多为脾胃虚的信号,而顽固性厌食则往往是萎缩性胃炎的发作,甚至有胃癌、胰腺癌的可能性。顽固性厌食还往往是肝郁、精神病、抑郁症的征兆。如厌食伴有恶心,则常是肾衰尿毒症、糖尿病晚期酸中毒、酮中毒的信号。

  甲减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口变差。

  2、食欲大增或是胃中有火

  与没胃口相对的是食欲大增。如果你发现自己突然食欲亢进,多是胃中有火的预兆;甲亢和精神病狂症,也有明显的食欲亢进;若喜食异物,如蜡烛、煤炭、泥土、生米等,多是小儿疳积以及精神病的先兆。

  3、口感、口味告诉你的疾病

  正常人的嘴中是不燥不渴,食而知味的,这叫“口中和”,表明胃气正常,体液充足。相反,人体一旦阴阳失调,脏腑有病,就会失去“口中和”的感觉,在口感、口味等方面表现出某种信号:

  口苦:

  提示肝热或胆病;口甜:提示脾热;口咸:多提示肾虚,因肾虚肾液上泛之故;口酸:是肝气上溢的征兆,多提示肝虚;口腥:是肺热先兆。而老年人突然味觉丧失,常是脑梗的先兆。

  久病卧床,长期不想吃东西的病人,如果突然有一天特别想吃某种东西,则可能是回光返照。

4舌苔发白是什么原因

  女性舌苔厚白只是一种症状,中医认为主要与胃火密切相关。多数的舌苔厚白是由胃内发生病症引起的,如不及时治疗会对身体产生危害。

  1、导致口腔里有难闻气味,甚至出现口臭。

  2、会影响人的胃口,进而影响消化功能。

  3、会引起胃热,产生积热就会导致面疮。

  舌苔厚白是人们经常出现的现象,当舌苔发白时,我们会感觉舌头好像变厚了,有些涩涩的感觉,有时候还会伴随着口苦。

  有研究表明,舌苔是舌体上面说散布的一层苔垢,其实,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常人的舌苔都会有发白的现象,但一般都是比较薄的发白,如果舌苔厚白就说明你体内的胃肠已经发生了病变。

  由于病人的胃气有强弱,及机体的寒热,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舌苔,不同的舌苔症状体现出不同的胃肠疾病情况。

  白苔除可见于正常无病的人以外,多见于轻病,表证初起,以及疾病的恢复期。因为机里内在的病理改变不明显,所以舌苔的变化也接近正常的薄白舌苔

  事实上,黄苔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不同。一般说,黄苔的颜色越深,则热邪越重。淡黄为微热;嫩黄热较重;深黄热更重;焦黄则为热结;黄而干为热伤津;黄而腻则为湿热。

  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透过苔质能见到舌体,称之薄苔,否则为厚苔。黄色是表明体内有热,中医上认为舌苔是胃气夹食物之气上潮于舌头所成。

  舌苔厚,有口气,一般说明胃有点小问题。如果目前没有其他不舒服的感觉,可先从饮食起居调养入手。保持生活规律,情志舒畅愉快,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肥腻,油炸食物,最好不喝酒,不吸烟。

  舌苔厚,黄还要看看会不会腻,中医讲的“腻”就好比是东西“油”的感觉,如果有那说明是体内有湿热,需要化湿清热。

  单纯舌苔发白,黄说明体内有热,建议晚上食物吃清淡点,偏凉一点,不饮酒,自身能较快调理过来,因为舌苔有时和天气也有相关关系,夏天暑湿胜,舌苔易厚,这些如果没有特殊不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吃些化痰清热的东西,如:薏苡仁,莲子,芡实,茯苓,陈皮等等,均有一定疗效。

  除了望舌苔外,建议看看自己舌质,可以和嘴唇对比,如果是偏红,就是属热,偏淡多属脾虚,偏暗就有可能是血瘀了。

5舌苔厚腻说明体内湿气重

  1、看精神

  每天早上起床后还是觉得困顿头重,肢体困重乏力。

  2、看胃口

  湿重时常会出现口淡、口甜、食欲下降、腹胀,甚至腹泻。

  3、看大便

  大便不成形,提示体内有湿。即便大便成形,但大便之后总会有一些黏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或是刚大便完又想大便,总觉得排不干净,这也是体内有湿的表现。

  4、月经不调

  经常居住在潮湿环境,或者经常让身体受湿受潮的女人,体质会比较差,在经期前后会有四肢疲倦,低热难退,月经量少,痛经等症状。

  5、肥胖+浮肿

  湿气入皮下,会影响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降低脂肪燃烧效率,从而导致肥胖。过多的湿气滞留在体内,加重脾运化水湿的负担,就像马车超载一样,有时甚至会影响肾的利尿功能,严重的可继发全身浮肿。

  如果体内湿气重怎么祛湿呢?身体有3个“祛湿口”

  1、肘窝——曲池穴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取穴,在手肘关节的弯曲凹陷处。

  中医认为,大肠经的湿浊之气都聚集在曲池穴。按摩曲池穴可以治疗上肢瘫痪、肩肘关节疼痛、高血压、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急性胃肠炎、感冒发热等。

  所以生活当中想要去除湿气的话,不妨在家按按这个部位哦,是可以帮助我们排出湿气的。

  2、膝窝——委中穴

  委中穴位于腿窝的中心点上,走的是膀胱经。

  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祛湿排毒“通道”,而委中穴就是这个通道上的出口,如果这里被堵住,湿气就很难从身体排出,关节炎、腰酸背痛等疾病就会发生。

  平时可以按揉委中穴,每次敲打36下左右。

  3、腋窝——极泉穴

  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在腋动脉的搏动处。

  极泉穴是心经的重要穴位,它与心相连,汇集了很多与心脏相关的神经和血管。大家可以常常按揉或拨动,一次36下左右,一天按2次,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理睡眠的作用,缓解心悸、胸闷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