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外科 >骨科 >股骨头坏死

患有骨头坏死有什么前兆?

人体是由很多个骨骼组成的,所以骨骼在人体中以及我们的生活中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骨头坏死这个时候进成为了每个人的头号“仇敌”,那么,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骨头坏死呢?以及骨头坏死前会出现什么征兆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目录 股骨头坏死预防 患有骨头坏死有什么前兆 股骨头坏死病因 股骨头坏死会引发什么疾病 股骨头坏死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股骨头坏死预防

  患者在被诊断为股骨头坏死后,医生都会让其患肢限制负重,卧床休息,进行手术或非手术疗法,在非手术疗法中,股骨头坏死靠修复就需1年到3年的时间,修复快者只需半年,然而长期不负重卧床休息,是不易实行,也不提倡的,功能锻炼可防止废用性的肌肉萎缩,是促使早日恢复功能的一种有效手段,功能锻炼应以自动为主,被动为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步增加,并根据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期,形,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功能受限程度以及体质,选择适宜的坐,立,卧位锻炼方法。

  1、坐位分合法:坐在椅子上,双手扶膝,双脚与肩等宽,左腿向左,右腿向右同时充分外展,内收,每日300次,分3—4次进行。

  2、立位抬腿法:手扶固定物,身体保持竖直,抬患腿,使身体与大腿成直角,大腿与小腿成直角,动作反复,每日300次,分3-4次进行。

  3、卧位抬腿法:仰卧,抬患腿,使大小腿成一直线,并与身体成一直角,动作反复,每日100次,分3-4次进行。

  4、扶物下蹲法:手扶固定物,身体直立,双足分开,下蹲后再起立,动作反复, 每日枷次,分3—4次进行。

  5、内旋外展法:手扶固定物,双腿分别做充分的内旋,外展,划圈运动,每日300次,分3—4进行。

  6、坚持扶拐步行的训练或骑自行车锻炼。

2患有骨头坏死有什么前兆

  1.股骨头坏死的症状之一:疼痛,尤以劳累或久行后疼痛明显,常向腹股沟区或臀后侧及外侧,或膝关节内侧放射,有麻木感。疼痛早期严重,晚期有可能减轻或不痛。

  2.股骨头坏死的症状之二:活动受限,为向某一方向活动障碍,特别是内旋,这是一个重要体征。检查时应平卧位,屈膝屈髋90度进行屈、伸、内收、外展及内旋,双侧对比,才会发现。晚期由于关节囊肥厚挛缩,髋关节各个方向活动严重受限,髋关节融合,出现髋关节僵直。

  3.股骨头坏死的症状之三:跛行,导致跛行的原因有三个因素:一是疼痛,因为早期患者股骨头内压增高,髋关节周围疼痛,有间歇性跛行,即痛性跛行。二是中晚期患者因股骨头塌陷、股骨颈短缩,患肢变短而跛行,可持续性跛行。三是由于走路时身体重心移向健侧,时间一长逐渐就会导致骨盆倾斜,造成患侧肢体缩短,倾斜的骨盆是可以通过骨盆操锻炼完全可以纠正。

3股骨头坏死病因

  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多种多样(约60多种),比较复杂,难以全面系统地分类,这与发病机理不清有关,我们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中归纳出了十多种常见的致病因素(如下),虽然病因不同,但其共同的病理表现是股骨头缺血,比较一致公认的理论是血液供应受阻。

  创伤导致股骨头坏死(30%):

  如外力撞击引起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髋关节扭挫伤等,创伤是造成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因素,但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与否,范围大小,主要取决于血管破坏程度和侧支循环的代偿能力,无疑,由于各种外伤导致骨内血管或股骨头血管的破裂管及扭曲或受压均可引起股骨头坏死,临床表现为痕迹骨折,头呈半脱位,下肢肌肉萎缩,跛行,负重疼痛加重等。

  药物导致股骨头坏死(25%):

  如因气管炎,哮喘,风湿,类风湿,颈肩腰腿痛,糖尿病,皮肤疾患等,而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由于大量或长期使用激素,导致了激素在机体内的积蓄而发病,这是早期的一种说法,近期认为股骨头坏死的发生与激素使田的种类,剂型,给药途径有直接关系,与敷素的总量及时间并不成正比,但长期大量使用激素或日量过大,剂量增减突变也是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原因之一,激素性股旨头坏死双侧同时发病多见,且一半以上均患者先一侧发病,经数月或数年后,另一刚才发病,临床表现为髋关节疼痛,浮肿,久晕,胸闷,下肢功能受限等。

  酒精刺激导致股骨头坏死(18%):

  在各种可能引起股骨头坏死的病因中,慢性酒精中毒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长期大量的饮酒而造成酒精在体内的蓄积,导致血脂增高和肝功能的损害,血脂的升高,造成了血液粘稠度的增高,血流速度减缓,使血液凝固性改变,因而可使血管堵塞,出血或脂肪栓塞,造成骨坏死,临床表现为酒后加重,行走鸭子步,心衰,乏力,腹痛,恶心呕吐等。

  1.骨髓异常增生导致骨坏死,表现为患肢寒冷,酸痛,不能负重,易骨折,骨明显萎缩等。

  2.骨结核合并骨坏死,表现为结核试验阳性,午后低烧,疼有定处,消瘦,盗汗,乏力等。

  3.手术后骨坏死,在临床中骨移植,血管移植三年后,骨血供应不足而发生骨坏死。

  4.风,寒,湿导致股骨头坏死,临床表现为髋关节疼痛,寒湿为甚,下蹲困难。

  5.肝肾亏虚导致股骨头坏死,表现为全身消瘦,面黄,阳萎,早泄,多梦,遗精,乏力等。

  7.扁平髋导致骨坏死,临床表现为行走鸭子步,下肢短,肌肉萎缩,行50米左右疼痛逐渐加重,功能受限等。

  此外,还有气压性,放射性,血液病性,血管疾病。

  在以上诸多因素中,以局部创伤,滥用激素药,过量饮酒引起的股骨头坏死多见,其共同的核心问题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股骨头的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骨细胞缺血,变性,坏死。

4股骨头坏死会引发什么疾病

  股骨头坏死并发症

  疼痛 :早期经常没有任何临床症状,X线片难以发现;通常最早出现的症状是髋部或膝部疼痛、钝痛或酸胀不适等,疼痛可为持续性或间歇性。早期疼痛多不严重,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外伤后突然加重;经过口服药物和休息后可暂时缓解,但往往反复发作;疼痛的发作和病程发展往往不均衡、不对称;

  关节僵硬与活动受限:早期髋关节活动正常或轻微丧失,表现为某一方向障碍(特别是内旋),并伴有疼痛;随着病情发展活动范围逐渐缩小,患髋屈曲、内收畸形外展、内旋活动受限,晚期髋关节活动受限加重,甚至出现髋关节僵直;

  陂行:多由于下肢肌肉、骨关节的疼痛或肢体缩短引起;早期为间歇性陂行,行走行动时加重,休息后好转;晚期患者由于股骨头塌陷、骨关节炎及髋关节半脱位可又持续性陂行,并伴有疼痛

  股骨头坏死手术并发症

  1、手术中损伤四面的大血管、导致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这就要求手术者有精湛的医术.特别是在股骨头手术中,由于在股骨头的四面有人体重要的大消息脉血管经过.手术时应尽量避开这些血管.

  2、股骨头手术易造成关节松动,假肢柄折断,髋关节脱位.

  3、股骨头术中骨碎片或其他物质进入血管,易引起下肢静脉栓塞及肺栓塞等并发症.

  4、麻醉意外,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危及生命.这是很多大型手术都会存在的风险.因此,要求麻醉师在手术期间紧密观测,出现以外情况应及时处理.

  5、由于术中、术后出血过多导致滴血容量性休克,危机患者的生命.

  6、股骨头手术后易发生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头缺失综合症.这一综合症是由与股骨头的缺失引起的一系列的症状,如疼痛、腹胀、肿胀、感染、高热等症状.由于术后患者要长期卧床,易导致便秘、褥疮等症状.

查看详情>>

5股骨头坏死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目前尚无骨坏死的标记性的生化成分和特异性抗体的出现。除了某些疾病,如镰形红细胞性贫血、高雪病等病人有原发病的实验室异常外,大部分病人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虽然普遍认为缺血性骨坏死发病机制与脂肪栓塞有关,但常规检查极少发现循环脂质有异常改变。血常规,血沉,尿常规,及血清学的检查的目的在于对原发病的诊断或排除其他引起类似于缺血性骨坏死症状的疾病。对于骨坏死具有诊断意义的检查是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缺血性骨坏死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骨坏死X线的改变是病程的积累,只有当局部坏死骨组织因再塑型或废用性萎缩造成骨组织密度变化时,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在X线影像学上表现出来。临床上骨坏死后至少2个月才能出现明显的异常,可见X线检查对骨塌陷和硬化之前的局灶性缺血坏死是不敏感的,因此缺血性骨坏死早期单凭X线片不易诊断,缺血性骨坏死早期可表现为骨质正常或轻度疏松, 有些病人因周围正常骨组织的废用性萎缩也可出现病变区骨密度相对均匀增高现象,随后可见负重区有楔状硬化带或骨组织囊性病灶形成,进一步出现与关节面平行的“新月状透亮带”,关节间隙增宽,此时提示支撑关节软骨下骨板的松质骨骨折塌陷。最后,软骨下骨板及关节面塌陷,骨轮廓改变,阶梯状不连续,骨压缩加重。同时髋臼关节面也受损,关节间隙狭窄、骨赘形成,整个关节呈现退行性关节炎改变。股骨头坏死的X线检查分五个阶段:第一期,X线检查正常;第二期,负重的股骨头轻度变平;第三期,病损的硬化灶远端有透光区出现;第四期,硬化区围绕着光环,可见到软骨下骨塌陷的钙化层;第五期,继发性退行性变。

  同位素扫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是一很有前途的早期缺血性骨坏死诊断技术,这种方法结合了CT与骨扫描的优点,能较好地显示病变部位的三维立体结构。采用99mTc磷酸盐静脉注射后,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摄影检查水平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断层图像。99mTc在骨内聚集的多少与骨内血液供应有直接关系。此一核技术用于诊断骨坏死已近30年,对缺血性骨坏死诊断敏感性高达80%,比常规X线检查更早地反映病变情况。常见的骨显示图像表现为病灶对99mTc吸收增加而形成“热区”,提示局部有血管及骨组织 再生,病变区周围有修复活动,示踪剂的吸收程度与病情的严重性不呈正相关。如坏死范围较大,其中央区常有血供障碍,同位素摄入减少,甚至完全消失,在扫描图上闪烁点变少,表现为“冷区”,周缘被“热区”包绕。这种现象在缺血性骨坏死病人中较为典型。SPEST所得图像清析度远不如CT扫描的成像,特异性也较差。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CT扫描较常规X线检查及断层摄影能更早地反映骨组织缺血性骨坏死改变,能从横断分层观察死骨大小,肉芽组织吸收区及新生骨带,可明确显示囊变,骨塌陷的部位和程度,很好地显示股骨头前部这一缺血性骨坏死好发区骨组织的改变情况。CT可对股骨头形状及病灶的范围作出准确的估计,尤其适用于拟行股骨头置换术的病人。Cl扫描还可观察关节囊及周围组织变化,与其他相关疾病相鉴别。当骨组织供血障碍,骨坏死初期,死骨周围无肉芽肿组织吸收时,死骨与活骨无明显界限,此阶段CT表现正常。随着病程的进展,CT片上可见股骨头囊样改变,骨小梁减少,骨小梁增粗,融合。重者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囊状骨吸收区,中心可见小块或大块死骨,围绕死骨有透亮骨吸收带,外围有新生骨硬化带。晚期出现股骨头塌陷变形,股骨头下有较大低密度区,周围区域松质骨融合成斑片状。

  核磁共振(MRI): MRI是骨坏死早期阶段较理想的诊断方法,是诊断骨坏死的金标准。MRI在过去十年中对于人们增加对骨坏死的了解已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是诊断股骨头坏死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技术。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超过闪烁扫描技术,能更精确地确定股骨头的病理过程,发现较小的缺血坏死灶,故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在其他检查阴性而高度怀疑缺血性坏死时,应作MRI检查。在MRI检查中,正常的骨软骨和骨髓分别呈低、中和高信号,含多量骨髓的松质骨呈较白的高信号。骨缺血性坏死表现为关节下区的局部异常低信号。根据缺血坏死区的T1和T2加权序列像分为4级。A级,明亮的T1和中间的T2脂肪信号;B级,明亮的T1和T2信号提示血流减少;C级,低的T1和亮的T2信号提示肉芽组织充血,水分增加;D级,T1和T2均为低信号区,提示纤维化或硬化。有时骨坏死灶相邻的骨髓水肿,类似于暂时的髋关节骨质疏松。在这种类型的病人,坏死灶呈现T1低信号和T2高信号。由于在股骨颈侧或硬化缘内侧的肉芽组织充血,其水分增加,在T2加权像上可呈带状信号增高区,形成所谓“双线征”,被称之为股骨头坏死的特征性表现。可分均匀、不均匀、环状、带状4型。某些骨病,如原发性或转移肿瘤,有时亦可有类似表现。因此,分析结果时应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目前,普遍认为MRI是缺血性骨坏死早期诊断的最佳方法之一。

  骨坏死的影像学分级:已发表了几个X线的分级系统,多不一致。改良的Marcus和Enneking较为方便实用。

  Ⅰ级,正常的放射学影像,异常的MRI或骨扫描;

  Ⅱ级,股骨头内异常的密度和透亮区;

  Ⅲ级,软骨下骨折(新月征)或股骨头畸形;

  Ⅳ级,股骨头变平塌陷但无关节病;

  Ⅴ级,发展成骨性关节病或关节间隙消失。

  其他检查如血液动力学检查,包括髓腔内压测定术,髓腔内静脉X线摄影术;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等病人多不易接受或出现假阴性等因素,临床已很少开展。

  结合X线、CT、MRI、骨扫描及骨活检的ARCO分期

  0期:骨活检结果与缺血性坏死一致,但其它所有检查均正常。

  Ⅰ期:骨扫描阳性或MRI阳性或两者均阳性,依赖股骨头累及的位置,病变再分为内侧、中央及外侧。

  ⅠA:股骨头受累<15%。

  ⅠB:股骨头受累15%~30%。

  ⅠC:股骨头受累>30%。

  Ⅱ期:X线片异常(股骨头斑点状表现,骨硬化,囊肿形成及骨质疏松),在X线片及CT片上无股骨头塌陷,骨扫描及MRI阳性,髋臼无改变,依赖股骨头受累的位置,病变细分为内侧、中央及外侧。

  ⅡA:股骨头受累<15%。

  ⅡB:股骨头受累15%~30%。

  ⅡC:股骨头受累>30%。

  Ⅲ期:新月征,依股骨头受累的位置,病变可细分为内侧、中央及外侧。

  ⅢA:新月征<15%或股骨头塌陷>2mm

  ⅢB:新月征15%~3%0或股骨头塌陷2~4mm。

  ⅢC:新月征>30%或股骨头塌陷>4mm。

  Ⅳ期:X线示股骨头关节面变扁,关节间隙变窄,髋臼出现硬化,囊性变及边缘骨赘。

  股骨头内受累范围以MRI确定,股骨头塌陷依赖正侧位X线片,新月征百分比是指新月征长度对股骨头关节面的长度比。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