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痨就是肺结核病,它曾经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但在近30--40年来,由于多种有效抗痨药的问世和预防措施的加强,我国的结核病已得到明显的控制。西药对结核病确有疗效,但中药对肺结核病的一些兼证疗效也不错,现介绍6种治疗方法。来看看吧。
目录
1肺痨可潜伏多年才病发
可潜伏多年才病发
肺痨可在感染后一两年才病发,有时更可潜伏多年。患者咳嗽及发热等症状久久不愈,更出现午后潮热、夜间冒汗、精神不振、体重下降等情况。医生通常从病人的病症及病历,并把痰涎、尿液样本作6至8星期的细菌培殖,以判别病人是否患上肺痨。
有些人误以为年老的人才会患肺痨,其实任何年龄的人均有机会染上。成人患肺痨的一般只影响肺部;儿童染上,结核菌却有20%的机会随血液运行全身,影响肾脏、骨骼及关节等。由于儿童肺痨的病情一般较严重,产生并发症的机会也较高,故预防的工作非常重要。
卡介苗注射
由于引起肺痨的结核菌有多种,故治疗的方法及药物也有多种,必须对症下药。病人一般需服食几种药物6个月,在第一两个月内并可能需要打针。当病人接受治疗后两星期开始,肺痨的传染性便会减低。
预防肺痨,最佳的方法是在儿童时接受卡介苗注射。卡介苗是一种经过处理的活的疫苗,注射到孩子体内后,除胳膊略见红肿或化脓外,无其他特别反应。也由于卡介苗是一种活的结核菌,故抵抗力弱者如癌症病人、受滋病人均不宜接受注射。
2治疗肺痨的六种方法
一、肺燥干咳:
可用川贝母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3克,共研为极细末,每次吞服5克,每天2次。也可用南沙参、麦冬、蒸百部各10克,川贝粉3克(冲服),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天1剂。中成药可选用百部糖浆、二冬膏、梨膏、养阴清肺膏争千咳咳血的病人可服百合固金丸。
二、阴虚潮热:
可用十大功劳叶、夏枯草各30克,银柴胡、地骨皮、黄芩各10克,水煎服,每天1剂。成药可服月华丸。
三、盗汗量多:
可用浮小麦、糯稻根、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五味子10克,水煎服,每天1剂。成药可用当归六黄散煮服,每次20克,每天2次。
四、肺结核空洞:
可吞服白及粉,每次5克,每天3次。或每天用白及粉30克,煮粥吃。
五、气虚无力者:
可用黄芪、炒白术、黄精各10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天1剂。
六、服西药引起胃痛不适者:
可用青陈皮各5克,砂仁3克,谷麦芽各10克,水煎服,每天1剂。
3肺痨是什么意思
第一,肺痨是什么意思。
肺痨又称肺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肺痨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易形成空洞。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急起发病。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第二,引起肺痨的原因是什么。
1、恶劣的社会环境因素:如贫穷、战乱、饥荒、自然灾害等。
2、遗传因素:研究表明,同卵双胞胎患结核病时其经过一致性比例远高于异卵双胞胎者,证明遗传因素对结核病患者有肯定的影响。
3、性别:20岁前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其后男性高于女性,显示年龄性别都对结核病发病、患病有肯定的影响。
4、职业:某些职业与结核病密切相关。如粉尘业矽肺多发而矽肺者易患结核病。长期从事护理工作结素阴性者其患病率高于已阳性者10倍。
5、药物与结核病: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常造成隐性结核,如:哮喘长期用激素者、脏器移植长期应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者、恶性肿瘤行手术及化疗者即为此类。
6、流动人口、难民、移民:因生活不安定、营养差、疲劳、居住拥挤而易于感染、患病。
肺痨病是一种传染病,但是潜伏期是因人而异的。感染结核菌以后,一般3个月左右就会有结核症状出现。肺痨早期或轻度肺结核,可无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而被忽视。
4肺痨的刮痧疗法
一、肺阴亏虚
(一)症状
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干咳、痰少黏白、舌红等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太渊及前臂,肺俞至膏肓、中府及前胸、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2)定位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膏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中府: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太溪: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肺俞至膏肓,再刮中府及前胸,然后刮前臂,重在太渊,最后刮下肢三阴交、足三里、太溪。
(4)刮拭方法
补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背部,从肺俞穴一直到膏肓穴,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出痧为度。中府穴处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然后由内向外横式刮,每一个肋间隙刮30次左右,中府穴加强。双上肢内侧肺经、心包经、心经,由上而下刮30次左右,不一定出痧,重刮太渊。最后重刮三阴交、足三里、太溪3穴,各30次,不出痧。
二、阴虚火旺
(一)症状
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咳呛气急,午后颧红,五心烦热等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太渊及前臂、肺俞、中府及前胸、鱼际、孔最至阴郄、太溪。
(2)定位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府: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l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阴郄: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太溪: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肺俞,再刮前胸中府,然后刮孔最至阴郄和整个鱼际,最后刮太溪。
(4)刮拭方法
补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背部,重刮肺俞30次,出痧为度。中府穴处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然后由内向外横向刮拭,每个肋间隙刮30次左右,中府穴加强。后用刮痧板角部从孔最刮至阴郄和整个鱼际,30次,可不出痧。最后重刮太溪穴,30次,不出痧。
三、气阴耗伤
(一)症状
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咳嗽无力、气短声低,自汗与盗汗并见,面色白光白等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太渊及前臂、肺俞至膏肓、三阴交、足三里、膻中。
(2)定位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膏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膻中:膻中穴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肺俞至膏肓,再刮膻中,然后刮前臂重点太渊穴,最后刮下肢三阴交和足三里。
(4)刮拭方法
补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背部,从肺俞穴一直到膏肓穴,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出痧为度。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膻中穴,出痧为度。双上肢内侧肺经、心包经、心经,由上而下刮30次左右,不一定出痧,重刮太渊。最后重刮三阴交、足三里,各30次,不出痧。
四、阴阳两虚
(一)症状
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咳嗽、咳逆喘息少气,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大肉尽脱,男子滑精、阳痿,女子经少、经闭等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太渊及前臂、肺俞至膏肓至。肾俞、关元至气海、太溪、足三里。
(2)定位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膏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关元: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气海:人体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太溪: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肺俞至膏肓、肾俞,再刮腹部关元至气海,然后刮前臂及太渊,重在太渊,最后刮足三里、太溪。
(4)刮拭方法
补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背部,用刮板角部从肺俞穴经膏肓穴一直到肾俞穴,应一次到位,中问不要停顿,出痧为度。然后刮腹部,从关元至气海,由上至下,刮30次,出痧为度。之后刮双上肢内侧肺经、心包经、心经,由上而下刮30次左右,不一定出痧,重刮太渊。最后重刮太溪、足三里,各30次,不出痧。
5肺痨的检查诊断
一、诊断依据
按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1.具有潮热、盗汗、咳嗽、咯血、倦怠乏力、身体逐渐消瘦为特征的临床表现。上述诸症可间作,也可相继发生或兼见并存。
2.有与肺痨患者密切接触史。
3.理化检查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对接种卡介苗者,阳性的意义不大;但对未接种卡介苗者,阳性则提示已受结核菌感染或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当呈现强阳性时表示机体处于过敏状态,发病几率高,可作为临床诊断结核病的参考指征。
直接涂片:镜检抗酸杆菌阳性2次;或阳性1次,且胸片显示活动性肺结核病变;或阳性1次加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1次。
4.胸部X片显示云絮状、云雾状或斑片点状阴影。
二、鉴别诊断
1.虚劳肺痨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虚劳病缘于内伤亏损,是多种慢性疾病虚损证候的总称;肺痨病位在肺,不同于虚劳的五脏并重,以肾为主;肺痨的病机主为阴虚,不同于虚劳的阴阳俱虚,可资鉴别。但肺痨晚期发展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的虚损重症时,又可归属于虚劳的范围。
2.肺痿肺痨与肺痿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多种慢性肺部疾患后期的转归,如肺痈、肺痨、咳嗽日久,若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故肺痨的晚期,如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转属肺瘘之候。
3.肺痈肺痈发病急骤,多有高热、恶寒、咳嗽、胸痛等症状,并咯吐大量腥臭的黄绿色脓痰,或痰中带脓血。其病理性质为热毒,与肺痨之慢性衰弱性阴虚病变,不难区别。
4.肺胀肺胀多由久咳、哮喘等病症日久不愈.出现胸中胀满、痰涎壅盛、上气咳喘、动则尤甚、面色晦黯、唇舌发绀、颜面四肢浮肿等症状;肺痨则以阴虚为主,出现咳嗽、咳血、潮热、盗汗、颧红等症状。
5.肺热喘咳肺热喘咳起病较急,多见高热寒战,胸痛咳嗽,咯吐铁锈色痰,鼻翼扇动,呼吸困难,病程短,系风热邪毒为患;肺痨病程长,系阴虚病变为主的慢性虚弱性疾患。必要时结合X线摄片和痰液涂片等检查,鉴别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