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也是不能忽视的,家长也是都关注孩子的心理特点的,在世界范围内,医学的行为的实验正在试图解开人类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最吸引人的谜。即新生婴儿他们在刚一来这个世界的时候知道些什么,以及在生命的头一年里他们是怎样组织和应用这些知识的?下面介绍下新生儿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目录
1促进婴幼儿期心理卫生的措施
1. 平衡营养、科学喂养
(1.)母乳喂养:新生儿和乳儿要尽可能母乳喂养,它的好处在于:喂养方便,清洁卫生;营养丰富,易于吸收;可以增加婴儿的免疫力;可以增加亲子的依恋关系。
(2.)及时断奶:一般主张1岁左右断奶,但必须有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中要逐渐增加辅助食品而减少哺乳次数,不可突然断奶,这样不仅在营养、体质方面给婴儿带来损失,而且还会造成婴儿心理上的痛苦,如过度哭闹、情绪烦躁、进食减少、睡眠不佳等。
(3.)防止偏食:偏食是指儿童对食物品种的偏好,如喜欢吃肉食,而不喜欢吃蔬菜;喜欢吃甜食、零食,不喜欢吃主食。偏食严重或时间过久,则导致营养不良或肥胖、胃肠功能紊乱。许多家长错误的认为只要有了高蛋白质就保证了营养,为儿童提供大鱼、大肉、禽蛋等,有些家庭每天餐桌上总少不了某些食品,这样有选择性提供食物最容易导致偏食。
2.增加对感官刺激:通过使孩子多看、多听、多触摸等各种方式,去刺激他的感觉器官,来认识外界的事物,这样既可以促进感觉系统的发展,又可以使孩子从中学习到真正的知识。
3.促进肢体运动:婴幼儿期是运动活动快速发展的阶段,肢体运动的目的是训练和促进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发展。走、跑、跳、攀爬、翻滚、追逐、爬楼梯、拍皮球等可以训练、促进粗大运动和骨骼肌的发展。用手串串珠、做捏捡动作、折纸、乱涂鸦等可以训练和促进精细运动的协调和发展。
4.促进言语发育:3岁以前是婴幼儿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亲要从孩子2—3月开始就要和他(她)“说话”,用适合婴儿的方法来教说话。把婴儿当成真正的谈话伙伴,时刻不停地与其进行说话;说话内容要与现实情境结合起来,婴儿看到什么、注意到什么就跟他说什么;说话速度要慢,给出他对所说内容的理解时间;不断的变换内容,语调、表情要活泼多样;语言环境要尽量稳定,尽量减少或避免双语言环境或多语言环境,更不可在孩子没有学会母语的情况下就教他学习外语。
5.增进依恋关系:依恋关系的建立是婴儿情绪发展、安全感形成和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在婴儿早期就开始出现,在与成人的身体接触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依恋对象要学会从婴儿的情绪、动作中领悟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对他的心理需求给予适当的关注和及时反馈;让孩子能无限制地去探究外界环境,使他感受到有足够的安全感;依恋对象不能仅限于母亲,要不时地向家庭其他成员转移,对任何人都产生安全感;不要对孩子有过多的“清规戒律”,不要用过分理性化或成人化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2婴儿时期也有心理需求
婴儿时期就是指宝宝出生后到一周岁这个时期。大多的人都会认为,婴儿是比较好照顾的,这个时期的孩子不能乱走乱跑的,尤其是在前六个月,只要让这个时期的宝宝吃好睡好就行了。
然而育儿专家介绍,别看婴儿时期,其实婴儿不只有生理需求,同时他们还有心理需求,这个时期的孩子会要求和父母作心灵上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你会感觉到,如果宝宝胡闹就是希望有人回答,他们笑的时候也希望有人对着他们笑或是逗他开心等,他们虽然小但是希望母亲和家人给予他们更多的爱抚、触摸和搂抱。
美国心理学家施皮茨经过调查发现,假如育婴室不用保育员,而仅采用自动的机械化喂奶,使婴儿不与人接触的话,结果显示婴儿的生理与心理的发育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正式因为如此后来增加了保育员,规定每天抱起婴儿的时间和次数,从而使这些婴儿解决了皮肤饥饿的困扰,同时这些婴儿的睡眠和吃奶都较以前有很大的进步,婴儿的患病率也大大下降。所以专家建议,妈妈或是家人不要忽略婴儿时期孩子的心理需求,应给予婴儿必要的爱抚及触摸和搂抱。
家长应该做到:
1.对待婴儿一定要及时哺乳,在进行哺乳时要将婴儿抱起,而且妈妈要注意在给婴儿喂奶时要一边喂奶一边和婴儿说话交流。使婴儿将饱腹感、被抱感、抚慰感同妈妈结合在一起。
2.正常情况下一岁半以前的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安全感,所以母亲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对依恋的需要。最起码的就是,婴儿出生3个月内,当婴儿一啼哭时,妈妈或保育员就应该马上将孩子抱起,给孩子温暖和安全感。这时的孩子需要安慰和安全感,家长大可不必担心会不会因为过分的溺爱而把孩子惯坏了。
3.家长要按照婴儿的月龄,准备一些色彩鲜艳的玩具、图画,促进其感观的发展。另外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听听音乐,动听的乐曲、歌曲,成人委婉生动的话语,均对婴儿心理发育有良好的影响。
3婴儿期儿童的心理卫生
婴儿出生后,即不断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不断地形成条件反射,标志着心理活动的萌芽与发展,父母要根据 婴儿期 儿童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进行心理培养与心理训练。
1.给予婴儿动作、行为发育的帮助和训练:父母要有意识地锻练婴儿抬头、翻身、挺胸、站立、行走,促使婴儿这些动作、行为的迅速发育。
2.有意识地对婴儿进行早期智力开发:按婴儿的月龄,购买适当的色彩鲜艳的 玩具 ,经常给婴儿看色彩鲜艳的画面,使婴儿较多地感知外界事物,获得较多的颜色、声音等刺激。
3. 通过影视、讲 故事 等言语刺激,促使婴儿的言语发育。
4.培养婴儿的良好睡眠习惯:在保证婴儿的生理睡眠外,还要锻练婴儿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入独自入睡的习惯。逐渐锻炼孩子在夜间不吃东西、不尿床的好习惯。
4新生儿有哪些常见的心理特点
一、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
(一)生存之日,是计算一个人的年龄起点,却不是生命的起点。一个人生命的真正起点是从父母的生殖细胞相结合而形成受精卵的时刻开始的。从母亲怀孕到婴儿出生的226天里,小生命在母体内过着一种安全舒适的寄生生活,他的营养、呼吸、排泄等新陈代谢活动都由母体代劳。
出生使幼儿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出生意味着寄居生活的结束,也宣告了一个独立个体的诞生。从此,幼儿必须依靠自己的生理活动来维持生命。与此同时,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展现在幼儿面前:湿润的羊水被干燥的空气所代替,温度不再是恒定而温暖的,黑暗和宁静也被打破,各种声、色、光、形也纷纷向他袭过来~。幼儿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必须独立进行生命活动,必须对五光十色的世界作出反应。
新生儿的生理特征决定了这种适应的可能的,但又是十分艰难的,新生儿面临着生死亡存的斗争。
(二)新生儿的生理特征
软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突出特点,但是他生长发育非常迅速,我们仅从他的心理活动有密切关系有几个方面:
1、身体特点:新生儿的体型很特殊,头大,身长,四肢短。头约占身体的1/4(成人为1/8),腿占1/3(成人为1/2)。这种体型决定了新生儿不便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协调起来。
幼儿出生时身高约为50厘米,体重约为3-3.5公斤。出生几天后,体重略有减轻,第二周开始恢复,以后体重迅速增长。
新生儿的皮肤常呈红色,有些皱。随着肌肉的丰满,皱纹很快会消失,皮肤也会逐渐变白。新生儿的皮肤比较细嫩,很容易受伤。新生儿的骨骼非常软弱,构造与成人不同,所含无机盐少,水分多,血管丰富,所以弹性较强,硬度不足,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很难支持身体动作,甚至支持不住头的重量。新生儿的内脏器官也没有发育成熟。呼吸微弱,心跳很快,消化与体温调节机能也不能完善。
总之,新生儿需要成人的精心照料。对他们的饮食起居应该特别细心安排。让新生儿吃好、睡好,注意保暖和清洁卫生。父母亲或照料幼儿的其他人,应该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学习关于科学育儿的知识。帮助新生儿度过生死存亡的一关。
2、神经系统的特点:
新生儿的神经系统相当来说比成人早。胎儿六七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已初具雏型。但结构比较简单功能很不完善。新生儿神经系统的不成熟一般表现为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很差。新生儿动作混乱,没有秩序,有些新生儿两眼球的运动也不协调,有时一眼看左,一眼看右,呼吸、心跳、肠胃活动也往往不规则。
所以刚出生的幼儿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主要依靠低级中躯实现的本能活动--无条件反射。
5婴儿也会患心理疾病吗
婴儿也会患心理疾病?
原来这位年轻母亲为了尽快恢复产前体型,孩子未满月就为她找了个小保姆照料,自己什么也不管,连晚上睡觉也是让孩子跟着小保姆。孩子得不到母爱、人之初的情感交流和依偎父母怀中的乐趣,因而以哭闹"抗议"。医生忠告,父母对婴儿的情感需要熟视无睹,孩子是很容易引发心理疾患的。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病或在婴儿阶段已埋下隐患
时下,因父母无视关爱和教育不当等原因,引发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不断增多。很多案例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病其实早在婴儿阶段就已经埋下隐患。
一份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已从80年代的1.5%上升到去年的6%。儿童心理专家说,临床中儿童心理厌食症、挑食症很多,而“祸首”就是自己的父母。如为了减肥而节食的母亲常常成为孩子的“榜样”,儿童就很容易产生厌食;再如经常带儿童吃油炸类的食物,久而久之会引发儿童心理性挑食。
学龄前的心理疾患应及早治疗
从婴儿期到学龄前时期的心理疾患,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矫治,就会引发精神上的疾病,后果不能低估。心理学家告诫父母在关心自己孩子生理健康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一下心理健康,科学地对待孩子生活与学习,使他们身心都得到健康的成长。
家庭缺陷对婴儿心理的影响
父母感情不和,他们养育的婴儿也总显得很忧郁。这说明刚出生的婴儿虽不明白父母间的微妙关系,但是他们却能敏感地警觉周围发生的微妙变化。如果夫妇每天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当然,婴儿不明白父母为什么吵架,吵的内容是什么,但他们却能从中学会憎恨和仇视。他们的神情也很忧郁,这是一种非语言信息交流。
非言语信息交流包括人的表情、态度、说话的语气、语调的高低等等。这种信息作为言语信息的补充而存在,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出生到3岁的婴幼儿来说,他们还不懂许多道理,他们很容易在情绪上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可以说,非言语信息对他们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父母在家中经常无故发火,常给孩子脸色看,这容易使孩子性格变得胆小、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