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病程一般较长,不同的病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一般都有蛋白尿、管型或血尿,病至后期则有浮肿、贫血、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那么孕妇妊娠合并慢性肾炎对胎儿的影响有哪些?请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目录
1慢性肾炎是怎么引起的
慢性肾炎多数起病缓慢、隐袭。临床表现呈多样性,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其基本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病情时轻时重、迁延,渐进性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本病是一组多病因的慢性肾小球病变为主的肾小球疾病,但多数患者病因不明,与链球菌感染并无明确关系,据统计仅15%~20%从急性肾小球肾炎转变而至,但由于急性肾小球肾炎亚临床型不易被诊断,故实际上百分比可能要高些。
此外,大部分慢性肾炎患者无急性肾炎病史,故目前较多学者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与急性肾炎之间无肯定的关联。
慢性肾炎可能是由于各种细菌,病毒或原虫等感染通过免疫机制,炎症介质因子及非免疫机制等引起本病。
2孕妇妊娠合并慢性肾炎对胎儿的影响
对妊娠合并慢性肾炎的患者尚需仔细与有类似症状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相鉴别。实验室检查血中尿素氮及肌酐的含量有助于诊断及确定病变的严重程度。非孕期血清中尿素氮的正常含量为4. 64mmol/L、血清肌酐的正常含量为61. 88μmoI/L。孕期肾小球的滤过率及有效肾血流量增加30~50%,但孕期尿素氮及肌酐的产生与非孕期无明显差别。因而孕期血清中尿素氮及肌酐的含量相对下降,故孕期中血尿素氮≥4. 64mmol/L、肌酐≥61. 88μmol/L就提示肾功能损害了。妊娠能使已有的慢性肾炎加重。因为妊娠期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纤维蛋白沉积和新月体的形成,妊娠的一些合并症也会加重肾病变的程度。如妊娠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时,肾小球率过滤和肾血流量都可降低,严重者致肾功能衰竭或皮质坏死。如孕前己有较严重的肾炎,则孕期往往病情恶化。
妊娠合并慢性肾炎对胎儿的影响视肾炎的程度而异。肾炎早期仅有蛋白尿、无高血压、血清肌酐≤132. 6μmol/L时,对母婴影响较小。若肾炎病程长,胎盘绒毛被纤维素样物质覆盖,影响了母儿之间的物质交换,可影响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甚至胎死宫内。若孕妇肾炎病情较重,有高血压及氮质储留、血清肌酐≥132. 6μmol/L时,流产、死胎、死产的发生将大为增加,其后肾功能恶化的机会也增加。血压越高、肌酐水平越高,对母儿的威胁性越大。
慢性肾炎患者,孕前血清尿素氮≥10. 71mmol/L、血清肌酐≥265. 2μmol/L时妊娠大多中途流产或成为死胎,且对孕妇有很大的危险性,故不宜妊娠,如已妊娠应劝告其及时终止。允许妊娠的患者,孕期中密切监测血清肌酐水平,保持≤132.6μmol/L不升高,可继续妊娠。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积极防治妊高征等并发症。孕28周后应入院观察,一旦肾功能有恶化倾向时应终止妊娠。
3慢性肾炎的治疗
本病应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恶化、防治严重合并症为主要目的,可采用下列综合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
当患者没有达到浮肿消退、肉眼血尿消失和血压正常时,应卧床休息,保证每天少于3克的低盐饮食。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1g蛋白质,当患者出现氮质血症时应限制蛋白质摄入,建议给予高质量的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蛋白。
2、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采取消肿、利尿、降血压治疗。常用噻嗪类利尿剂,如果利尿后高血压值仍不满意,可加分次口服钙通道阻滞剂或血管扩张药。但患者少尿时应慎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保钾利尿药,以免诱发高血钾。
3、治疗感染灶
首选青霉素800万单位静脉滴注10~14天,过敏患者可改用对革兰氏阳性菌高度敏感的大环内酯类、头孢第一代抗生素。反复发作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待肾炎病情稳定后可进行扁桃体摘除,术前、后两周需注射青霉素。
4、抗凝、纤溶及抗血小板解聚药物
此类药物可抑制纤维蛋白形成、血小板聚集,降低补体活性,但疗效不肯定。
5、避免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
避免感染、劳累、妊娠及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含马兜铃酸中药等)等可能导致肾功能恶化的因素。
6、透析治疗
少数患者因急性肾功能衰竭而出现透析指征时,应及时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慢性肾炎有自愈倾向,患者的肾功能多可逐渐恢复,因此不需要长期透析治疗。
4慢性肾炎预防
1、 避免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过度劳累,开夜车,考学压力大等等,均可使慢性肾炎病情加重,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平时要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制度,多参加适量活动,加强身体锻炼,但应避免过劳,合理营养,增 强体质和机体抵抗力,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的清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并随时保持心情轻松愉快,强化自我保健意识。
2、谨防细菌或病毒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引起急性肾炎的最常见原因,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无症状性菌尿,流感,咽喉炎,气管支气管炎等,都可能使慢性肾炎症状加重。
积极防治感染病灶,积极防治急性肾炎,减少机体感染机会,防止受冷着凉,预防感冒,化脓性扁桃体炎,皮肤化脓感染等疾病的发病;一旦感染了以上疾病或发生了急性肾炎及其他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要给予及时彻底的治疗,急性肾炎病人有慢性感染病灶者,在病情稳定3~6个月后,必要时可用手术等方法根治,防止这类疾病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肾炎。
3、注意饮食营养:肾炎病人要避免高蛋白饮食,注意食品安全,多吃新鲜的瓜果和天然食品,以品种多样,搭配合理,清淡可口为原则。
注意自身监测,自觉身体不适时,如出现了夜尿多,食欲减退,腰部不舒服感或酸胀感,尤其早晨起床后出现眼睑颜面部水肿及排尿异常,则提示有得肾脏病的可能,要及时到医院检查,以便于尽早诊断和治疗,对预防本病也有重要作用。
5慢性肾炎诊断鉴别
诊断
典型病例诊断不难,具有蛋白尿,血尿(相差显微镜检多见多形态改变的红细胞),高血压,水肿,肾功能不全等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病程持续1年以上,除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者,应考虑本病。
鉴别诊断
在鉴别诊断上需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间质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和遗传性肾炎等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