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良好的情绪能使婴儿身心愉快,吃得好、睡得香、玩得也开心,并且乐意学习新东西;相反,烦躁的婴儿情绪使得他拒绝接受外界信息,不听、不学,而且也不做。但在生活中,父母除了关心宝宝的吃、喝、拉、撒外,是否还会想到去照料宝宝的情绪呢?那么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呢?接下来,就让小编为你们介绍下。
目录
1婴儿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情绪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婴儿不具备表情与真正意义上的情绪。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的感觉能力发展迅速,并且能够以复杂的方式表达出来。婴儿表情表达能力的发展和体力和智力的生长发育是一种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你知道吗?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的宝宝有着不同的七情六欲呢!
快乐的睡宝宝
“我是不是感到舒服”―这或许是婴儿能表现出的最早的情感。比如,是不是被包裹得太紧了,外面是不是太吵闹了等等。即使是新生儿,面对这类情况的时候,也会在第一时间将自己的反应表达出来。举例来说:一个刚刚降生的宝宝,他偶尔会在母亲的胸前蜷成一团,“有时这是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比如外界的噪音太大,”儿科医生解释说,“但有些时候,这种行为表现出的则是对母亲强烈的爱意。”
2妈妈们要学会跟宝宝相处的方法
A类:积极活跃的行动派
宝宝:这类宝宝往往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玩具、新事物都兴趣十足,但常常很快就会厌烦。
妈妈:这类妈妈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朋友众多,善于平衡人际关系,但常会强制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B类:敏感消极的内向派
宝宝:这类宝宝比较认生,喜欢缠着大人,习惯一直依附在妈妈身边。动不动就会哭,每次哭闹的时间很长。
妈妈:这类妈妈对于压力和刺激比较敏感,容易苦恼,情绪一旦低落,就需要调整很长时间才能振奋起来。
C类:从容自主的思考派
宝宝:这类宝宝即使看到旁边的孩子哭,也不会受到影响。与新玩具相比,他更看重自己一直喜欢的玩具,常会一个人乐在其中。
妈妈:这类妈妈通常是“慢性子”,总是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才付诸行动。
3孩子的基本情绪解读
也许你已经发现了,你的宝贝(还有他的小伙伴们)很有些戏剧演员的天赋:情绪化、喜怒无常。他常常是前一分钟还腻在你身上撒娇,下一分钟可能就坚决地推开了你的拥抱。昨天还告诉你:“妈妈我最爱吃烧土豆了。”今天却面对你端上来的热气腾腾的土豆做出无比厌恶的表情。
因为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词汇量都比较有限,不足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他们只能以行动——甚至是比较夸张的行动来传达他想传达的重点。(这其实是人之常情。想像一下,当你身处语言不通的异乡,不是也一样要用夸张的手势和表情来试图与人交流吗?)虽然有的时候孩子的情绪发作会让你觉得不可理喻,但他们这些怪异的表现却总有一个有理有据的缘由:争取独立、要求平静的生活或者是处于某种欲望……儿童心理和行为学家一起开发了这本小小的“儿童心情辞典”,希望可以帮助你了解在宝贝内心世界发生的一切。
4宝宝的"改变"或是生病了
1.情绪改变
从情绪变化能看出宝宝是否可能生病,健康宝宝在他的需求得到满足后,精神饱满、两眼有神、不哭不闹,而且容易适应环境,但生病的孩子情绪往往异常。
宝宝烦躁不安、面色发红、口唇干燥常是发热的征兆;而目光呆滞、两眼直视、两手握拳常是惊厥预兆;哭声无力或一声不哭往往提示病情严重。除以上明显征兆外,宝宝还可能表现出萎靡不振、烦躁不安或爱发脾气。父母要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及时就诊。
专家提示:
对于宝宝因疾病而产生的情绪反应,父母一定不要对他呵斥,一方面要予以理解,另一方面更要爱护他。因为疾病和情绪可以相互影响,宝宝疾病会使他情绪发生变化,而不良情绪又会加重病情。
2.饮食改变
健康的儿童能按时进食,食量也较稳定。如果发现食欲降低、食欲突增或者拒食的话,往往是宝宝患病的前兆。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结核病、肝功能低下、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都可能引起食欲不振;缺锌、维生素A或D中毒也都可能引起食欲低下。
5父母要照料好宝宝的情绪
儿童教育心理学专家梅仲孙告诉记者,经常处于良好情绪中的孩子,身体发育好,智力发展得更好。因此,父母要照料好宝宝的情绪。
与成年人一样,出生不久的新生儿也有自己的情绪反应,比如高兴、痛苦、厌恶、恐惧、悲伤、惊奇等,而奇妙的婴儿情绪直接反映出婴儿的内心感受和需要,并直接影响到他的一切活动。
一、新生儿的生理需要
婴儿的情绪也是逐步发展的。随着身体的发育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婴儿的情绪也经历着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识别这些情绪,弄清这些情绪产生的诱因,尽量使婴儿处于正性情绪(如:愉快、兴趣)之中,避免负性情绪(如:惧怕、愤怒)的产生。
新生儿情绪比较简单,主要是痛苦、厌恶、微笑反应,这些反应取决于他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健康状况是否良好。吃饱了,睡足了,他们就愉快,表现为安安静静睡觉,有时候还会在睡梦中出现微笑反应;相反,饥饿、瞌睡或身体不舒服时,他们就痛苦,表现为哭闹、烦躁,遇到令人不快的不良气味或味道时,他们会以皱眉等反应来表示厌恶。
因此,在这段时期内,父母所要做的主要是提供婴儿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他的生理需要,也就是吃、喝、拉、撒、睡。
二、小婴儿的内心需求
2—3个月的婴儿情绪不再完全取决于生理的需要了,他们开始有社会性的要求,如:需要父母的抚摩,需要与人交流,而且也有了玩的要求。他们的情绪更丰富,当看到妈妈熟悉的面孔,或者有人面对面地逗他时,他会出现愉快的微笑。这个阶段,父母需要多与婴儿肌肤接触,和他说话,逗他玩,满足他的情感需要。
4—5个月的婴儿手的动作开始发育,喜欢抓握、摆弄东西。这时候,摆弄一件他感兴趣的东西往往能让他产生愉快情绪,而且如果他的活动要求受到限制,小宝宝也开始会生气。例如:把他正在摆弄的东西拿走,他会表现出愤怒。这个阶段,父母应该满足宝宝对手部活动的兴趣,让他一次摆弄个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