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虽然看起来,每个人都想解决这个困扰,但是事实上,发现不少人的内心深处,是希望强迫性进食这种状态无休止地持续的。因为有进食问题这个困扰,她们才会觉得有事可做,而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问题上,她们自然就会忽略生活中其他那些令人心碎的事件。那么女性对于强迫性进食问题的态度是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1进食障碍
1、个体因素
包括生物学因素和个性因素。生物学因素是指在进食障碍患者中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罹患进食障碍和其他精神类障碍的人多于正常人群)和部分脑区的功能异常;个性因素是指进食障碍患者中常见典型的人格特点——追求自我控制、追求完美和独特;爱幻想,不愿长大等。在青春期即容易表现出自主性和依赖性的强烈冲突,引发进食的问题。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在进食障碍的发生、发展、维持和康复中都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3、社会文化因素
现代社会文化观念中,把女性的身材苗条作为自信、自我约束、成功的代表。所以青春期发育的女性在追求心理上的强大和独立时很容易将目标锁定在减肥上。而媒体大力宣传减肥的功效,鼓吹极致身材人人皆可拥有,也让追求完美、幻想极致的女孩更容易陷进去。
2女性对于强迫性进食问题的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纠缠于某个特定问题是转移注意力最好的方法。它是我们躲开令人心碎的痛苦的飞机票,它是那架接我们离开沙漠的直升机,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海市蜃楼,一张充满爱意和激情的全息照片。在那里,时光倒流,一切都是那样美好。我们可以幻想自己没有遭受过任何打击。
这是一场与进食问题做斗争的独角戏,我们每个人,都既是主角,又是配角,既是导演,又是制片。至于其他人,即使是你的孩子,也不过是无关紧要的替身演员而已。而戏中最重要的道具,便是你手边的食品柜。
可以举个例子,当你疯狂地想要饕餮一顿时,你会全神贯注地往嘴里塞食物,而忽略周遭的一切,甚至连嗷嗷待哺的孩子,都可以放在旁边不闻不问。别吃惊,有人就曾这么做过。那一刻,她确确实实忘了女儿还在车里。
3饿了才吃对身体不好
不等渴了再喝水,防心脑血管病。口渴是体内严重缺水的表现,会造成肝、肾功能下降,毒性物质积蓄,使各种疾病乘虚而入。专家指出,高血压患者喝水少会导致血容量不足、血液黏稠度增高,容易诱发脑血栓。因此,最好早上起床就喝1~2杯水。晚上不少人因怕起夜而不敢喝水,其实只要不喝茶和咖啡就可以,不妨喝点牛奶、白开水,更健康。
别等饿了再吃,防胃病。现在,年轻的“老胃病”患者越来越多,大多与长时间不按时就餐有关。专家表示,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大约为4~5个小时,食糜对胃黏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当人感到饥饿时,胃内已经基本排空,长期处于这种情况可能造成胃肠运动功能紊乱,引发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经常饥不进食,还可能引发低血糖。因此,上班族要规律进食,不要亏待了自己的“胃”,还能保证大脑得到充分的营养,工作效率更高。
不等困了再睡,防神经衰弱。不少上班族需要熬夜加班,还有人患上“晚睡强迫症”,睡前总要玩会儿电脑、看会儿手机,一直折腾到眼睛都睁不开了再睡觉。对此,专家指出,夜里大脑已经极度疲劳,如果神经系统持续紧张,长此以往可能导致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引发失眠,造成想睡的时候睡不着。所以,最好要养成规律作息、按时睡觉的习惯,而不是困得不行了再睡。
4强迫性进食会变胖子
“毁”人不倦的一小口
一项调查显示,当两人一起进餐时,人们会平均比自己独自进餐时要多吃44%;如果与12个人一起吃饭,那你可能 会无意间多吃76%的食物。当我们和别人一起吃饭时,很容易失去对食量的自控。而当注意力集中地交谈时,你可能会忘记自己已经吃了多少东西了。特别是当与一个吃饭速度比较快的人一起吃饭时,我们会受到他的影响,很快把盘子扫光,最后的结果就是——吃多了。
大的未必都是好的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给77个人发了大包装的爆米花,而给另外74个人提供的是正常包装的。结果显示,拿到大包装的人要比拿到正常包装的人平均多吃53%的爆米花。而另一项有62人参与的研究发现,那些从大容器中盛米饭的人,要比用小容器盛米饭的人多吃下20%~25%。
开灯吃饭吧
空间的气氛也能刺激我们的食欲。一项有400人参加的调查发现,当餐厅的灯调暗后,参与者显示出吃得更多的倾向。昏暗的光线使人放松,无形中降低了人们自控的警觉。在放松的状态下,人无意识间会多吃不少东西。
5强迫性进食的病因
1. 早年不良的社会家庭环境
青春期及其之前的阶段是个体个性特征和价值体系形成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青少年的父母采用否认、拒绝和缺少情感交流等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容易给孩子留下过度严厉、缺乏温暖、对孩子期望值高、不鼓励孩子独立发展等印象,造成孩子患上强迫症。
2.社会心理因素
现实社会中的很多因素均会影响人的个性和情绪,如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责任加重,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不和或由于丧失亲人,受到突然的惊吓等等。有些正常人偶尔也有强迫观念但不持续,但可在社会因素影响下被强化而持续存在,从而形成强迫症。
3.极度不安全感支配下的追求完美个性
有些人总是感到不安全,一度追求完美,他们总是尽量做好生活的每个细节,以求避免“惩罚”。最终,个体形成极度不安全感支配下的追求完美的个性结构。面对刺激反应,患者追求完美的病态性格引导他们一步步钻进恶性循环的强迫怪圈。即使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强迫症来访者追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