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妈妈顺利生完宝宝的第一个小时,因体力的消耗比较大,常常还会处于眩晕的状态。身体发生的变化也比较大,并且有些变化并不能引起注意。养生中国小编为大家做出提醒,在分娩后短短的1小时里,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几乎是每个女性人生的必由之路,也是影响女性一生幸福的大事。但是,这些人生大事也可能对女性造成很大的伤害。下面一起来看看妇女产后的生理心理变化。
目录
1女人产后的身体变化提前知
腰腿痛
据了解,许多产妇分娩后或多或少都会感到腰腿痛,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要从怀孕讲起,妊娠期间,胎儿的发育使子宫增大,同时腹部也变大,重量增加,变大的腹部向前突起,为适应这种生理改变,身体的重心就必然发生改变,腰背部的负重加大,所以孕妇的腰背部和腿部常常感到酸痛。到了分娩的时候,产妇多采用仰卧位,产妇在产床上时间较长,且不能自由活动,而分娩时要消耗掉许多体力和热量,致使腰部和腿部酸痛加剧。
另外,坐月子期间,有的产妇不注意科学的休养方法,种种情况都可能引起产妇在产后感到腰腿疼痛。
其实,产妇在产后感到腰腿痛一般属于生理性的变化,是可以恢复的,如果疼痛不见减轻,相反逐渐加重,就要请医生及时医治。
排尿问题
据了解,尿失禁是孕妇的常见问题。导致尿失禁的内因是女性尿道相对比较短,外因是生产时胎儿通过产道,使得膀胱、子宫等组织的肌膜受伤、弹性受损、尿道松弛而失去应有的功能。专家建议,产妇应避免过早劳动,注意预防便秘,还要有意识地经常做缩肛运动,慢慢恢复盆底肌肉的收缩力,一段时间后失禁便会自行缓解、消失。如果情况仍未好转,则需要到泌尿科或产科求诊。
乳房变化
产后乳房的变化会衍生出一些问题,所以,要提高警惕。而产后乳腺炎通常发生在产后第10~14天,尤以初产妇多见,主要发病原理是产后身体抵抗力下降,易使病菌侵入、生长、繁殖。其治疗一般采取卧床休息、热敷、水分摄取及抗生素治疗。如症状非常严重,已有明显的发烧、疲惫症状,或是乳头有破皮皲裂的状况等,需要到医院就诊。
2产后妈妈的身体有什么变化
子宫的变化
怀孕期间,母亲身体的各个系统为了适应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必须进行一系列适应性生理变化,以子宫的变化最大。怀孕前子宫只有梨子般大小,而等到妊娠足月,子宫会变得像个大冬瓜。当胎儿和胎盘娩出以后,子宫会立即收缩,逐渐恢复到正常大小,这个过程称为子宫复旧。
子宫恢复的快慢与产妇的年龄、健康状况、产程长短、分娩方式、分娩次数,以及是否哺乳都有关系。一般来说,由于胎儿的娩出和胎盘的剥离,在子宫内膜的表面形成了一个创面,需要等到产后6周,即42天以后才能够完全愈合,这时候子宫也基本上能恢复到非孕期的状态。
分娩后,子宫颈呈现松弛、充血、水肿状态;至产后1周左右,宫颈外型及内口恢复原形;2周左右内口关闭;4周恢复正常大小。由于分娩挫伤,子宫颈会由未产时的圆形变成横裂口。
皮肤、体形等外表的变化
妊娠期,许多准妈妈的皮肤上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下腹部出现妊娠纹。在产后,下腹正中线的色素沉着会逐渐消失;然而,腹部出现的紫红色妊娠纹会变成永久性的银白色旧妊娠纹。腹部皮肤由于受妊娠期子宫膨胀的影响,弹力纤维断裂,腹肌呈不同程度分离,在产后表现为腹壁明显松弛,但在6~8周后会有所恢复。
乳房的变化
当孕妇成为新妈妈以后,乳房的主要变化就是开始泌乳。产妇的乳房通常于产后即开始充盈、变硬,触之有硬结,随之有乳汁分泌。产后乳房的变化会衍生出一些问题,如产后乳腺炎通常发生在产后第10?14天,尤以初产妇多见,主要发病原理是产后身体抵抗力下降,易使病菌侵入、生长、繁殖。其治疗一般采取卧床休息、热敷、水分摄取及抗生素治疗。如症状非常严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另外,新妈妈的乳房可能有下垂现象。有些妈妈以为乳房下垂是由于哺乳而造成的。其实,乳房的变化是怀孕造成的,并不是哺乳的缘故,只要用合适的乳罩支撑,并注意锻炼胸大肌是可以逐渐改善的。
3妇女产后的生理心理变化
腹部的特点
由于受奸娠期腹壁长期膨胀的影响,弹力纤维断裂,在产后表现为腹壁明显松弛,腹壁肌张力的恢复与产后腹肌锻炼、产次及营养有关。腹壁会出现妊娠纹,腹肌呈不同程度分离。营养适当及产后运动适度可恢复或接近未孕前状态。
体重的变化
产后妇女一般都会出现分娩后的体币比未怀孕时爪,这里面包括在怀孕期间增加的脂肪、组织液、血液,以及并不宫和乳房的增大等。怀孕期间体重大概增加10公斤左右,在分娩后体爪要减少5-6公斤,产褥期恶露、授乳等也可使体重减轻,正常情况下,一般在S-6周可以恢复到孕前体重,但是儿乎所有人都要比怀孕前胖些。表现出不同的肥胖类型:水肿型、脂肪肥胖型、混合型、下身肥胖型和肌肉肥胖型。
骨盆的变化
骨盆主要的功能是支撑身体、保护子宫和膀胱,在怀孕期间也起到保护胚胎作用,以及支撑扩大的子宫内的一些额外的液体。生产之后分娩引起盆腔底部肌肉与筋膜过度扩张松弛而脆弱。在产后尽快运动紧缩与放松这些肌肉,增强血液循环,可促进愈合过程,但骨盆肌肉和韧带过度扩张很少能恢复到好娠前的状态。
阴道的变化
顺产产妇的外阴,因分娩压迫而产生水肿、疼痛,处女膜撕裂呈数个瓣状,疼痛和水肿一般在产后数月才逐渐恢复正常,但处女膜撕裂呈瓣状却不能恢复原形,而成为产妇的特征。阴道口不再被大阴唇覆盖,阴道口裸露在外阴部。产妇生产后阴道腔逐渐缩小,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如经过挤压撕裂,阴道组.织受到损伤,其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另外,产后需要及时通过一些锻炼来加强会阴部肌肉弹性的恢复,使阴道紧实。阴道分娩后1周左右,阴道内恢复到原来宽度,己经有过分娩经历的,阴道则无法恢复,要比分娩前略宽些。
心理变化
产后抑郁症是产后综合征中最常见一种类型。有研究发现,产后心理也和激素的分泌有很大关系。分娩后这些激素急剧减少,导致脑内和内分泌组织中几茶酚胺减少,从而影响高级脑活动,促发某些个体发生心境障碍。再加上对宝宝的哺育,精神上也处于剧烈的转换期。产妇表现为抑郁、哭泣、易激怒、烦躁,重者可能出现幻觉或自杀等一些列症状。另外,遗传、产科、社会因素也可能诱发产后抑郁症。
4产后一小时的常见身体变化
1、孩子出生后,妈妈的体重大约要减轻5公斤,这5公斤包括孩子的重量和分娩中流出的羊水的重量。
2、在分娩后大约5分钟到2个小时里,胎盘会脱落,从而在子宫里形成一个手掌大的伤口,软组织会流血,但是不像想的那样可怕,大约300毫升。这些血量是在怀孕期间储存下来的,对身体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很容易就复原了。
3、分娩后,子宫会迅速从健身球那么大收缩成一个甜瓜的大小,这是子宫壁上的收缩肌在起作用。
4、子宫上的韧带仍然保持伸展的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大小需要一些时间,因此在分娩后的一段时间里,身体会感觉到有些无力,很虚弱。
5、在怀孕期间,心脏、肝脏、胃和肺被子宫顶压向上,在分娩后也重新得到了更多的空间,开始逐渐地回到原位。这会让人感到轻松。但是刚开始的时候,这些器官向下滑动也会令新妈妈感觉不太适应。
6、新妈妈体内一种叫内菲肽(endorphin)的激素含量在分娩后仍然保持在令人眩晕的高度,内菲肽是身体自身产生的镇痛剂,可以在分娩的过程中减轻疼痛感。
7、阵痛促进激素仍然在血液中循环,它会引起子宫在产后收缩,而使新妈妈感到一种类似于阵痛的疼痛感。此外,它还会帮助唤醒新妈妈母性的感觉,促使年轻的妈妈抱起孩子,并且呵护他。 最需要的就是安静 当孩子顺利降生后,新妈妈最想要的就是安静的休息。如果周围人来人往,她会感觉非常不舒服。
养生中国小编提示:在顺利生完宝宝后,更多的家庭都是愿意在产房里享受片刻的私密空间,对于刚刚做了片刻父母的人沉浸在自己的喜悦中,无暇顾及来自外界的对孩子和母亲的赞美。
5女人生完孩子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生完孩子后首先是乳房的变化
当女人生完宝宝后,乳房即开始充盈、变硬,触之有硬结,随之有乳汁分泌。由孕前的A杯瞬间变D杯!如果不注意选择合适的乳罩支撑,并留意锻炼胸大肌,女人的乳房就容易因过大过重而下垂。此外,如果女人产后饮食营养不良,就容易导致产后身体抵抗力下降,易使病菌侵入、生长、繁殖,从而滋生产后乳腺炎,该病通常发生在产后第10 ~ 14 天,尤以初产妇多见。主要发病原理是其治疗一般采取卧床休息、热敷、水分摄取及抗生素治疗。如症状非常严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再者就是内分泌的变化
女人生完宝宝后,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阴道皱襞减少。同时,外阴腺体的分泌功能和抵抗力也开始减弱,容易内分泌失调,不仅会使女人面部长黄褐斑、乳房肿块和子宫肌瘤,还可能引起免疫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高脂血症等疾病。
此外,怀孕时妈妈体内的胎盘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刺激母体燃烧脂肪及加快新陈代谢,然而一旦生产过后,胎盘剥落,胎盘激素便会迅速下降直至消失,致使母体变成低新陈代谢状态,此时多余的能量会累积形成多余的油脂而造成肥胖。而且,怀孕末期,胎儿逐渐长大,会压迫到母亲的下腔静脉,致使下腔血液回流受到影响,容易造成下肢及骨盆腔水肿。
还有就是腹部的变化
女人在怀孕期间,为了满足宝宝成长发育的需要,常常摄入大量营养品,这样就容易导致过多的脂肪囤积在腹部。再加上产后坐月子时缺少运动和营养过剩,就会造成腹部肥胖。而且,怀孕期子宫随胎儿的发育而快速长大,导致腹部肌群和皮肤过度扩张,真皮层被拉伤或断裂,使得腹部松弛,就形成了讨厌的“游泳圈”。一般女性生产完后体重会增加10 ~ 12 千克,是正常的状态。但有很多女性怀孕期没做好饮食控制,生完后体重却增加了15 ~ 20 千克,这样很难瘦下来。产后6个月是体重控制的黄金时期有数据显示,如果产后6个月内能够恢复到怀孕之前的体重,则8至10年后,体重平均增加2.4千克;如果产后体重无法下降,则8至10年后,平均体重会增加8.3千克。由此可见产后6个月不仅是控制体重的黄金时期,还影响着产妇日后的生活质量!因此,无论在产前还是产后,女人都要注意饮食均衡,少吃太甜的食品、碳水化合物及油炸的食物等富含脂肪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