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备受关注的不仅是二胎经济和人口红利,母婴健康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作为关爱母婴健康计划的一部分,11月17日“世界早产日“前夕,国家卫计委正式启动了第二期“早产(儿)干预研究项目”,那么 易引发早产的因素及预示征兆是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1早产胎儿成活率
1.早产儿越早产则皮肤越薄嫩、组织含水量多、有凹陷性压痕、色红、皮下脂肪少、肌肉少、指甲短软,同时躯干部的胎毛越长、头部毛发则越少且短,头较大,囟门宽,耳壳平软与颅骨相贴,胸廓软,乳晕呈点状,边缘不突起,乳腺小或不能摸到。腹较胀,阴囊发育差。男性早产儿的睾丸常在外腹股沟中,在发育过程中渐降至阴囊内。女性越早产者则其小阴唇越分开而突出。手足底皱痕少。
2.体温调节:困难且不稳定,利用其产热的作用受到限制,肌肉少,张力低,不能改变姿态以缩小失热的面积。另一方面,由于汗腺发育不成熟,出汗功能不全,亦容易发生体温过高。
3.抵抗力弱:对各种感染的抵抗力极弱,即使轻微的感染也可酿成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4.早产儿的呼吸快而浅,并且常有不规则间歇呼吸或呼吸暂停。哭声很小,常见青紫。
5.早产儿吮奶及吞咽能力均弱,贲门括约肌松弛,易致呛咳,吐、泻及腹胀。
2易引发早产的因素及预示征兆
早产史。
未足月产史。
多胎妊娠(两个或更多胎儿)。
以前做过宫颈手术,因为这些方法可能“缩短”宫颈。
子宫异常比如中隔子宫、子宫纤维瘤或者因为接触己烯雌酚而造成的子宫异常。
怀孕期间感染,特别是肾盂肾炎(肾脏感染)。
怀孕期间接受腹部手术,比如阑尾切除术、胆囊手术或者卵巢手术。
吸烟或注射可卡因。
第二个三月期或第三个三月期内阴道出血(与前置胎盘或者胎盘早剥相关)。
很少做产前保健或者没做过。
怀孕时仍携带宫内节育器。
胎儿死亡。
由于对孕龄估计的不准确,导致过早实行引产或选择性剖腹产。
3早产一个月有什么影响
1.孕妇通过早产形式生下来的孩子,普遍都会出现心肺功能不好的情况,而且早产的婴儿,特别容易发生黄疸的疾病。因为在早产的时候,胎儿的胎肺并没有完全成熟,在出生之后就不能够正常的呼吸,这样无疑对孩子的健康是非常有影响的。
2.早产的孩子,因为是提前来到这个世界上,所以,身体器官都还是处于一个不完备的状态,在出生之后,这些婴儿容易发生多种疾病,在后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也出现一系列的后遗症,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育。
3.早产孩子在出生之后,会出现心脏发育不全,大脑发育不全,视网膜病变等疾病,如果婴儿出生之后,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护理,所以,会导致婴幼儿出现残疾或者后遗症疾病。
4早产儿为什么越来越多
“紧紧闭着眼睛、脑袋如橘子大小、小脚丫比成人拇指长不了多少、皮肤像纸一样薄……”这是一名早产儿的模样,这样的早产儿通常要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里度过生命中最初的一段时间,才能逐渐脱离危险。在我国,28周之后、37周之前分娩者,都被称为早产,据文献报道,早产占到全部分娩总数的5%—15%,并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早产儿由于器官发育不成熟、在宫内被感染,其死亡率约为12.7%—20.8%。随着诊治技术的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有了较大提高,但远期的并发症是一个很大问题,如脑瘫、视神经发育异常、听力障碍、慢性肺病等,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所以,预防早产的发生非常重要。
早产分为三大类:自然早产、胎膜早破导致的早产和治疗性早产。感染是前两类早产的最主要原因,占全部早产的一半以上;治疗性早产主要是由于母体疾病不能继续妊娠,医生不得不主动终止妊娠而致。越早发生的早产,感染所占的比例越高,30周之前发生的早产,80%是由感染引起的。病原菌播散到宫腔,引起 “羊绒炎”,也就是包裹着胚胎的羊膜发炎,炎性物质导致前列腺素类物质生成,引起宫缩、宫颈变短、胎膜早破,进而发生早产。
能够引起羊膜感染的疾病,主要是孕妇的生殖道感染,例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病菌蔓延,感染到了羊膜。还有一部分是受孕前已有的子宫内膜炎。此外,孕妇严重的全身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腹泻等,也会波及到羊膜。研究发现,牙周炎也会引起早产。
5早产是导致新生儿死亡诱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报告,早产不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也是继肺炎之后导致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而且许多早产儿即使有幸生存下来,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视力、听力或者智力方面的缺陷。但是,从医学的角度而言,其实许多简单易行的办法都可以有效应对早产问题。即使没有新生儿重症监护,恰当的护理也能够挽救四分之三以上的早产儿。这些护理包括产前注射类固醇,以加强婴儿的肺功能;母亲抱住婴儿进行直接的皮肤接触并进行频繁的母乳喂养“袋鼠式护理法”;以及婴儿复苏措施等,但遗憾的是多数早产儿并没能得到应有的帮助。
为了让公众认识到早产儿早期干预和护理的重要性,世界卫生组织特别将每年的11月17日定为“世界早产日”,呼吁世人更多关注早产问题,加强相关研究,采取有效行动,减少早产导致的健康问题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