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表示病变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小宝宝的病症,确定寒、热的性质,由于小宝宝其机体特点,或寒或热,在病性的表现中往往比较突出。辨清寒、热,是诊断小宝宝病症的关键问题。祛寒清热,也常是治疗小宝宝病症的根本。按摩治疗必须根据中医“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的治疗法则,要针对病症采用相应的温清治法。在按摩中,温清的施用可以从多方面体现。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1小儿按摩对全身的生理作用
按摩是我国医学中一种具有神奇功效韵医疗手法。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手法或某些器械对全身或局部进行揉捏或敲打等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儿科的许多神经肌肉性疾病或全身性疾病都可采用按摩疗法。如营养不良、厌食等患儿,可采用全身按摩方法或在背部脊柱两侧捏脊方法;医生还可教会家长,自行在家中对孩子进行捏脊,帮助增强抵抗力、改善食欲等。此外,按摩也可用于很多神经肌肉性疾病,如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神经根炎恢复期及外伤或骨折后肌萎缩、疤痕挛缩等。
按摩疗法是一种古老的方法。具体手法有按抚法、揉捏法、摩擦法、指压法、叩打法、震颤法。治疗时间要依部位和病情不同而灵活掌握。中医大夫还十分强调根据经络原理循经取穴。
按摩不但能治疗神经肌肉性疾病,而且也可用来消除疲劳,增强抵抗力,这对许多从事剧烈活动的运动员或年老体弱者都是一种重要的保健手段。
按摩之所以有如此神奇的疗效,来源于按摩方法对全身的生理作用。
(1)按摩可增强肌肉的新陈代谢。按摩时对皮肤及肌肉均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通过血液循环作用,改善组织营养,提高肌肉张力及弹性,因而有助于改善肌肉萎缩及促进关节活动障碍的恢.复。
(2)按摩对神经系统有刺激作用。通过不同的按摩手法或遵循不同的经络和穴位,使其刺激作用不限于按摩的局部,而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引起身体各种机能的变化。
(3)按摩可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在按摩时,沿血管及淋巴管运行方向,由上向下按摩;能加速血液及淋巴循环:而向心性按摩能促使静脉血回流,对组织水肿的吸收、术后粘连等都有效。
应该注意的是,按摩虽是最常用最简便的医疗手法,但必须按照一定的手法进行。如按摩中手法不当,或用力过猛,有时不但不能帮助病情恢复,还会造成新的组织创伤,故按摩应在中医师或按摩师指导下进行。
2小儿按摩温清有别适情选法
(1)温清有别的治疗手法:对于热症,当运用清法来治疗。在中医常用的手法中,具有提拿作用的手法有利于内热外达、具有推进作用的手法可促进血液循环,因此也可以起清解邪热的作用。如推法、揪法、捏法、拿法等对治疗热症有很好的作用。
对于寒症,应当运用于温法。通常采用的手法是,具有摩擦作用的手法易于生热、具有按揉作用的手法易于聚热,因此可以起到温里散寒的作用。如擦法、搓法、按法、揉法等,对治疗寒症有很好的疗效。
(2)按摩上的温清有别:在临床按摩中,温清的体现也有不同。在运用清法时,多用于快速、较重、暴发力的手法。常以皮肤发红、发紫等郁热外散之迹为标志达到治疗的效果。在运用温法时,一般多用较为深沉、稳健、柔和的手法。按摩后使患者常有皮肤发热、按摩部位皮肤深层发热或有热感循经运行的感觉。
(3)介质应用温清有别:在临床按摩时,适当的选用介质可以借介质之性,使按摩作用更好的得以体现。介质本身都具有一定的温、凉属性。如滑石性凉,蘸滑石粉推、拿,容易使邪热外达;而葱、姜汁性辛温,蘸其汁擦、揉,可以促使里寒外散。因此在临床上,常根据病情而选用介质,使疗效得到更好的发挥。
总的来说,对于温、清之法的施用,是多方面的。临床可以单独运用,亦可综合运用。
临床病症是复杂的,在对温、清治疗应用时也不可能是单一的。通常是针对患儿不同的病症来决定的,有单用温法、清法的,也有运用温中有清、清中有温或温清之法使用的。如果小宝宝患有外感多为夹食外感,即内有食积郁热又外感风寒邪气,治疗中就应该清内热与散表寒之法同用。而温、清两法孰轻孰重.则根据病情的需要酌情选择。
另外应该说明的是,各种方法及施术的温清属性都不是绝对的,临床上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经验酌情应用。
3小儿常见的按摩手法有哪些
【推法】(直推;分推;旋推)
推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分直推、分推、旋推三种。有旋推为补,直推为清为泻(向指根方向);往上推为清,往下推为补等说法。
1.直推法 以拇指端外侧缘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腹,或以掌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直线向前推动。
2.分推法 用双姆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分向推动
3.旋推法 用拇指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频频旋转推动。
【运法】
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运转。此法有顺运为泻,逆运为补,左运汗,右运凉及左转止吐,右转止泻等说法。
【揉法】(指揉法;掌揉法;鱼际揉法)
1.指揉法 用拇指或食指端,或用食、中、无名指端着力,紧紧吸附在穴位上并作回环揉动,称指揉法。
2.掌揉法 用掌根大、小鱼际部着力在穴位上回环旋转揉动,称掌揉法。
3.鱼际揉法 仅用大鱼际部着力,在其穴位上回环频频揉动,称鱼际揉法。
【按法】
用拇指腹或掌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称按法。操作时常与揉法结合而用,称按揉。
【摩法】
摩法是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分指摩法、掌摩法和旋摩法三种。有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掌摩为补,指摩为泻;缓摩为补,急摩为泻等说法。
1.指摩法 食、中、无名等三指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连续的回旋抚摩,称指摩。
2.掌摩法 用掌心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回旋抚摩,称掌摩。
3.旋摩法 用双手全掌指面着力,自患儿下腹部开始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解剖方向,两手一前一后作交替旋转运摩,称旋摩法。
【掐法】
掐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用拇指甲用力掐入穴内以不掐破皮肤为宜。
【拿法】
拿法是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用拇指指端和食中二指指端,或用拇指指端与其余四指指端相对用力提捏筋腱。后者又称五指拿。
【捏法】
捏法正位手势
捏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分捏脊法和挤捏法两种。
1.捏脊法 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状手形,自腰骶开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捻皮肤;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为止,然后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端沿着脊柱两侧向下梳抹;每提捻一遍随后梳抹一遍。在操作时,所提皮肤多少和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2. 挤捏法 用双手拇指与食、中、无名指指端自穴位或部位周围向中央用力挤捏,使局部皮肤红润和充血为止。
【搓法】
用双手掌心相对用力,挟住一定部位,然后双手交替或同时用力快速搓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的移动,称为搓法。
【擦法】
用拇指外侧缘或用食、中、无名指面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来回摩擦。擦法又分指擦、掌擦和鱼际擦三种。
【抹法】
用单手或双手拇指面紧贴皮肤,作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移为抹法。
【捻法】
用拇指、食指面,捏住一定部位,作对称的用力捻动,称为捻法。
4小儿按摩有哪些常见穴位
1 攒竹(天门)
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也称开天门。
2 坎宫
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
3 太阳
位于眉梢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寸。
用两拇指桡侧推运,称推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推运为补,向耳方向推运为泻。
4 天柱骨
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边蘸水边自上而下刮。
5 腹
位于腹部。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6 脐
位于肚脐。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指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7 丹田
位于脐下2-3寸之间。
用揉法揉称揉丹田;用摩法摩称摩丹田。
8. 脊柱
位于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9 七节骨
位于第四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线。
用食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下七节骨; 用拇指桡侧缘自下而上直推称推上七节骨。
10 龟尾
位于尾椎骨端。
用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11 脾经
位于拇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脾经,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亦为补;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两者统称推脾经。
12 肝经
位于食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
5儿童经络按摩方法
孩子还处在发育过程中,很多穴位和成人有不小区别,比如有的穴位名称与成人相同,但位置不同(如攒竹);有些位置相同而名称不同(如龟尾、总筋)。孩子有着自己特定的经络穴位,儿童经络的关键部分全都集中在孩子的五指、小手腕和脊背上。例如,孩子的5 指分别与脾、肝、心、肺、肾密切相连,如果我们想要对孩子的脏腑进行调理,主要按摩孩子的5个手指头对应的穴位即可。
正确了解经络按摩的清补之道
儿童经络按摩的手法中最关键的原则就是要区分清法(泻法)和补法,两者有不同的功效。大抵补则气升,清则气降,清补则通和气血,起调整作用,实者用清,虚者用补。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症状来选择使用清法、补法和清补法。例如,大便干燥,我们就需要用清脾经和清大肠经的方法,但最后要用补肾法来固元气,以防清泄过多。再如,孩子的肝经和肺经,宜清不宜补,这是因为孩子天生“肝常有余”。补法和清法的运用,需要辨证虚实,对症而用,如果家长不容易区分,则统统可以采用清补的方法,起调整脏腑的作用。
按摩取穴的方法很多,中医上采用最普遍的是以被按摩者的手指作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即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我们给孩子按摩就必须用孩子的手指来测量定穴,具体的尺寸定夺方法如下:
(1)1寸:以孩子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一寸。
(2)1.5寸:以孩子的食指和中指并指的横度为1.5寸。
(3)2寸:以孩子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指的横度作为2寸。
(4)3寸:让孩子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度作为3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