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家庭问题专家罗斯蒙德曾谈到,现代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比过去多,也更讲民主,但总体而言,孩子却比过去骄纵。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家长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似是而非的观念。其实,如果父母能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就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来看看吧。
目录
1教育孩子时家长要“直来直去”
一、教育不具体的体现
1.孩子不懂
教育不具体,家长总会感觉教育孩子的难度大,其实这不能完全责备孩子难教,只是因为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恰当,导致实际上孩子是不懂。孩子不懂得为什么家长总骂自己,不懂得为什么家长说自己错了,不懂得为什么每次做某件事家长总是会打骂,不懂得家长为什么整天在同一件事情上啰嗦唠叨自己……
2.孩子不知
教育不具体,家长教育孩子的难度较大,可是有时候只是孩子并不知实情,并不知该如何去做,不知道该如何避免犯错,不知道家长和自己对话的言下之意。
二、教育如何落实到具体
1.不要拐弯抹角
有些家长和孩子说话,总喜欢拐弯抹角的,但是正确教育孩子就是落实到具体细节上去,就要对孩子直白说明,道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可以让孩子更明白事理。
2.不要含含糊糊
家长和孩子说话含含糊糊的,一个表达不当,一个理解不到位,这就很容易出现教育问题。其实只要家长把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道理等等都鲜明陈述清楚,那么有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家长的话语。
3.不要有头无尾
部分家长和孩子说话,喜欢说了一部分又留下一个悬念,让孩子慢慢去领略,其实这样并不好。孩子可能因为理解不恰当,导致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教育不当,这就容易在家长和孩子之间产生误解。
4.不要缺乏沟通
家长不要和孩子缺乏沟通,否则孩子根本不理解家长的用心,家长也不懂孩子的想法。
5.不要不理不睬
家长和孩子之间,最忌的是不理不睬,这种尴尬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更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
2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第一,生日时。 对孩子来说,生日是最难忘而又愉快的日子。父母为孩子准备生日礼物和美味饭菜的同时,不要忘了生日赠言。生日赠言,既可是书面的,也可是口头的。赠言应使孩子明白一些道理。
第二,就餐时。 就餐时,就从小教育孩子珍惜粮食、菜肴,使他(她)明白饭菜来之不易的道理。让孩子在餐桌上学会礼貌和谦让。
第三,交际时。 应利用家庭交际的机会,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热情、大方的交际素质。
第四,旅游时。 给孩子讲解名胜古迹来历或故事的同时,有意识地教育孩子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不要攀折花枝、乱涂乱写、用食物或脏物投掷动物、乱丢瓜皮果壳。
第五,家务劳动时。 培养孩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可从他(她)三四岁时教其干诸如洗手帕、铺床、叠被、扫地等入手,然后随年龄增长而“加码”。
第六,有成绩或过错时。 孩子有了成绩,在鼓励的同时要让其看到不足,从而激励其更进一步;有过错,应帮其找出原因,分析危害,并“约法三章”,使孩子养成知错即改的好习惯。
3什么样的教育孩子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掌上明珠,备受家里人的宠爱,所以过分的溺爱就产生了,过分的溺爱对孩子的心理发育非常有害,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经不起任何的挫折,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适当的严格一些。
一些报道曾经说过孩子应该成长在表扬中,但是过多的表扬也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是会让孩子不知道挫折是什么,二是让孩子有更大的压力,所以适当的批评还是应该有的。
与孩子成为朋友是最融洽的相处方式,不要总是以长辈的身份压迫宝宝,这样无形中会让宝宝对你产生一种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会让宝宝不愿意倾诉自己的心声,也不愿意与你更多的亲近,很多家长都是命令孩子干这个命令孩子干那个,从来不在意孩子的感受,与其命令倒不如商量。
理解孩子相信孩子。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时家长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即使孩子做错事情了,能说出做事时的想法也是好的,不要立即给予批评要心平气和的讲道理,对孩子身体上和心里上的感受也要给予理解,例如孩子不愿意吃药,觉得药苦,一般家长都会说不苦不苦可甜了。甜不甜孩子是知道的,与其这样蒙混过关还不如直接说虽然苦但是可以治病啊,宝宝要坚强一点。或者与宝宝一起吃药,给宝宝做一个榜样。
嘲笑、讽刺的语言要杜绝。当宝宝完成不了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而并非是你怎么这么笨呢,谁谁谁早就会了。这样会严重打击宝宝的自尊心,让宝宝丧失自信,没有了自信就更完不成想做的事情了。
温馨提示: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幼儿早教方法,正因为如此每个家庭教育出来的宝宝也不尽相同,无论家长的教育方法如何,在教育理念上一样要一致,要朝着想要得到的结果共同努力,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宝宝更加健康的成长下去,单纯的让孩子长多高多胖这是不称职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身体和心理同样重要。
4教育方式无法改变孩子的智商
一项新研究的结果表明可能会让许多家长松一口气…或只是让他们更加困惑,如何才是培养孩子的最佳方式。研究人员发现,父母抚养孩子的方式不会影响孩子的聪明程度。从个人层面上来说, 不管你的父母是否愿意陪你阅读, 是否愿意与你沟通,或者是否常常与你互动,这对你的智商几乎没有影响。
这是真的吗? (传统)神经科学证实的孩子们大脑的可塑性、可发育性以及它在维护突触间连接能力的不就是基于孩子们的经验的吗?与父母间频繁和积极的经历怎么就不能对孩子们的一般智力产生有益影响呢?“以一般的方式来教养孩子,那么父母们的教养方式就不大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智商。”凯文·M·比弗博士告诉塔拉哈西的民主报的记者道。比弗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犯罪学专家教授,专门从事生物和环境因素对犯罪和反社会行为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为了了解教育方式是否会影响孩子们智商,比弗和他的研究人员调查了“全国青少年健康纵向研究 (也称青春期健康纵向调查) ”的结果。这项研究调查涉及1万5000多名美国的初、高中生。“青春期健康纵向调查”重点查看了父母的育儿行为及其对儿童的语言能力的影响。其实就是“青春期健康纵向调查”的研究人员要求学生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包括跟父母聊天的次数,以及孩子们是否与父母亲近等。
接下来,学生就要告知研究人员,在家人对他们宽容程度,以及上一周他们与父母间进行互动的次数。互动的内容包括一起参加锻炼和一起看电视等。在调查开始前,研究人员会对孩子们的初始智商进行测试,然后还要测试孩子们上初、高中时,以及他们在18 - 26岁之间时的智商。在当前研究中,研究者不仅查看了“青春期健康纵向调查” 的一般结果,他们也分析了220名被收养的学生的调查结果。排除了父母基因因素的干扰后,研究人员能最清楚地观察到教育方式和收养的孩子的智商之间的联系。
研究人员发现了什么?不管父母是否与他们的孩子互动,这对孩子们的智商并没有影响;在收养家庭中这一结论也是成立的。“家庭和育儿方式并不能显著地改变孩子的智商。”研究的作者写道。显然,父母们这下可以好好歇着了。对于害怕自己做得不够的,吻别你们多于的担心吧——无论你做什么,对孩子的智商都影响甚微。
5外国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最没出息或可耻的。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小就让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家子弟要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木工修理、铲雪、扫落叶等出卖体力的活。
在德国,孩子从小就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从不包办代替。
在日本家庭,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生存技能和自强精神。
在新西兰,打孩子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如果儿子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到别人,父母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随他闹去。如果影响到别人,就会将孩子抱走,将他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闹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