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五官科 >耳鼻喉科

护理BB耳朵并不难,8步就搞定

新生儿的护理也是个大工程,可千万不能马虎对待。父母们当务之急就是该多了解下新生儿护理知识,新生儿的出生通常都是让新手父母们激动和欣喜的,但千万也不要忘记好好呵护新生儿的到来哦!下面,小编分享保护宝宝耳朵要做到的几点,了解新生儿呵护知识是目前的首要任务,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宝宝耳部护理方法 经常给孩子掏耳朵的危害 护理BB耳朵并不难,8步就搞定 保护宝宝耳朵要做到的几点 伤宝宝耳朵的几个小细节

1宝宝耳部护理方法

  孩子总是挠耳朵,家长观察后发现里面有分泌物。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清理的,如果有需要,建议找医生清理,自己清洗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对于只有3个月的宝宝,耳朵里有分泌物,如果量不是很多,那么就不需要担心,正常量的分泌物(耳屎),可以保护宝宝的听力,而且这些分泌物也会自己掉出来,是不需要家长太过操心去清理。

  经常掏宝宝的耳朵可能损伤小儿的耳膜

  有些宝宝喜欢让人给他掏耳朵,认为这样很舒服,但是不要太过频繁的给孩子掏耳朵,最好是不要掏,如此对孩子的听力会造成损伤。

  别做这些损害儿童听力发育

  不要让孩子长期接触有噪音的环境中,也不要在为孩子清洗头发的时候,让水进入耳里,更不要使用耳毒性药物。

  护理宝宝耳朵的要点

  其实宝宝耳朵护理,注意不要进水,不要挖耳朵,防止感冒,不要为孩子制定听力训练,最重要的是顺其自然,如此才不会对宝宝的耳朵造成什么影响。

2经常给孩子掏耳朵的危害

  1、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

  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或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

  2、耳屎越挖越多

  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人体会自动以为分泌的“耵聍”、油脂等不足,会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积严重。也就是说,耳屎越掏越多。

  3、容易刺伤孩子鼓膜

  经常掏耳朵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鼓膜发红、变厚,外耳道也会流出少量脓液。如果掏耳朵不小心,还有刺伤鼓膜的危险。在给小儿掏耳朵时,如果小儿突然挣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现咳嗽反射,这种意外就更难免。

  Tips:不要随便给孩子掏耳朵,如果孩子的耳屎形成硬块,或误进杂物,要及时去医院请医生取出,家长不要擅自处理。

3护理BB耳朵并不难,8步就搞定

  第一步:选用婴幼儿专用的婴儿皂,放在干净的皂盒中,用手轻轻蘸水把婴儿皂搓出泡泡

  第二步:首先应该洗宝宝的耳后方和耳廓位置。先让宝宝躺卧在床上或者婴儿床,固定好宝宝的头部,妈妈可以跪坐在一旁。

  第三步:妈妈的手应该尽量保持温热,尤其是冬天,不要过于冰凉,让宝宝感受到温暖更容易使他顺从。先用一只手掌轻轻地放在宝宝的脸颊上,轻轻把宝宝的脸朝向一侧,使得耳朵部位更为清晰。

  第四步:另一只手沾取一点皂液,用手指腹轻轻的犹如按摩一样在宝宝的耳后和耳廓部位揉搓,同时可以和宝宝说话或者唱歌来安抚宝宝。

  第五步:准备好一条干净的纱布,轻轻擦拭刚刚皂液揉搓过的部位,直至擦干净。

  第六步:准备一条消毒棉条,轻轻地擦拭宝宝耳朵入口处部位。

  第七步:清洗的时候要当心,千万不能把水弄进宝宝耳朵里,否则宝宝容易患中耳炎。

  第八步:如果妈妈实在没办法给宝宝清洗耳朵,也可以请专业的游泳馆里的工作人员帮忙协助。

  在这整个步骤中,都要谨记的一点就是,动作一定要尽量轻柔,就算清洗不干净,也不能因此伤害了宝宝的耳朵。

4保护宝宝耳朵要做到的几点

  防止外耳及中耳感染

  每次为宝宝洗脸或洗澡后,用棉签拭干外耳道,插进深度不可大于1厘米,起到将水分吸进棉签的作用即可,动作应轻柔,以防损伤外耳道皮肤,引起感染。另外,婴儿吃奶的姿势要正确,喂奶后应把婴儿竖着抱起来,轻拍背部,将咽进胃里的空气排出去,避免漾奶,避免让孩子呛奶,因为在呛奶时,宝宝口中的奶喷到咽鼓管,可致使咽鼓管堵塞,引起中耳炎。

  避免噪声污染

  孩子听音乐是件好事,但声音过大,或听一些刺激性的摇滚音乐,会对孩子的听力造成伤害。因过高声波冲击耳鼓,使娇嫩的鼓膜受到破坏,影响孩子的听力,有的是听力减弱,严重的会导致耳聋。

  避免意外伤害

  耵聍是人体耵聍腺产生的一种油脂分泌物,它存在于外耳道,有保护耳朵的作用。不要用棉签更不能用发卡或火柴棍等给小儿挖耳内耵聍,如果用力不当,不仅会伤及外耳道,还有可能伤到鼓膜。

  防治湿疹

  耳背后及外耳道是婴儿湿疹的好发部位,如果发现婴儿外耳道有淡黄色湿性分泌物,可能为湿疹,应及时治疗湿疹。在家中除了根据医生指导调整好宝宝的饮食之外,最好暂时为他戴上婴儿手套,以免宝宝用不干净的手抓破痒处,造成更加严重的感染。如果婴儿外耳道有脓性、浆液性或血样液体流出,要及时转五官科治疗。

5伤宝宝耳朵的几个小细节

  1、提捏鼻子

  夏夏长得乖巧可爱, 遗憾的是鼻子有点“塌”,爷爷就经常提捏他的小鼻子,想让鼻子“挺”一点。这天夏夏突然发烧,又哭又闹,医生发现右侧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流出,清除脓液后用耳镜细看, 鼓膜也穿孔了。夏夏得了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原因竟然是爷爷经常提捏小鼻子的小动作!爷爷后悔不已,可又不明白:鼻子离耳朵那么远,怎么就捏出了中耳炎呢?

  专家分析

  大人经常捏孩子的鼻子,既可能损伤鼻腔的黏膜与血管,降低鼻腔自身的防御功能,增加细菌、病毒感染的机会,又容易使鼻腔中的分泌物因受到挤压,通过咽鼓管侵入鼓室而引起中耳发炎。

  防范之策

  “拔苗助长”?No!妈妈们也要提醒家中长辈戒掉随意提捏孩子鼻子的习惯。

  2、躺着喂奶

  小雪婚后不久就当上了妈妈,虽然奶水不足,但有充足的奶粉供孩子食用,孩子发育一点也不逊于母乳喂养的同龄儿。过了不到3个月,孩子突然食量下降、精神不振甚至不时哭闹,发低烧。儿科大夫检查:“孩子得了中耳炎。”小雪惶惑不已,怎么突然就发炎了呢?而当得知小雪平时都是让孩子平卧在床上喂食时,大夫点点头:“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专家分析

  小宝贝肠胃发育不完善,加上进食时吞进一些空气,故在喂养过程中或喂食后不久,常常会反胃,致使食道或胃里的食物反流入咽喉、口腔或鼻腔中。如果这时孩子处于平卧位,这些被污染的反流物就很容易通过咽鼓管侵入耳内,引起耳内黏膜发炎。

  防范之策

  妈妈喂奶要有一个好体位,如斜抱位、半卧位或坐位都可以,不可图省事而将孩子平放于床上喂食。

  3、乱擤鼻涕

  乔乔得了鼻炎,鼻涕增多,外婆经常给他擤鼻涕。可有一天,乔乔突然指着耳朵喊痛,大夫诊断为中耳炎。追究原因后发现,原来是外婆为乔乔擤鼻涕的方法不当惹下的祸。

  专家分析

  不少妈妈们为孩子擤鼻涕的方法不正确,常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由于孩子的两侧鼻孔都被捏住,鼻涕的出路被堵死了,便在外力的迫使下向鼻后孔喷出,通过咽鼓管而侵入中耳,其中的细菌、病毒趁机繁衍而引起炎症。据统计,大约有1/3的中耳炎患儿就是这样“造就”出来的。

  防范之策

  积极防治鼻炎;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孩子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再用同法擤出另一侧。如果孩子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可先用小儿专用的麻黄素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