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妇产科 >妇科 >月经不调

​老人养生 警惕十大长寿杀手

很多人总是在年纪大了之后,才发现身体健康的重要。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很平常的事情,却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长期下去,甚至会对吞噬人的寿命。大部分人一上年纪就赶紧买保健品吃,甚至有的人年纪轻轻就已经吃了保健品好多年了。他们会花大量的金钱去海淘,买最贵最好的。其实,想要健康长寿并没有那么难!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下长寿的十大杀手,希望可以引起你的重视。一起来看看详细介绍吧!

目录 长寿老人教你长寿秘诀 老人养生长寿的十大建议 ​老人养生 警惕十大长寿杀手 老人养生五大要点 老年人长寿养生秘诀

1长寿老人教你长寿秘诀

  吃得好

  营养均衡吃饭七分饱

  一般一日三餐食谱中的各种营养素含量应占全天供给量分别是30%、35%~40%、35%~40%。按照“五谷搭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多样搭配”的基本原则,尽可能达到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的要求。

  但是由于老年人身体消耗少,所需的能量也少,吃饭七分饱即可,太饱也会加重肠胃的消化负担。老年人吃饭时别太着急,细嚼慢咽,最好少吃煎烤类的过硬食物。此外,老年人还可以少食多餐。

  拉得爽

  秋季老人便秘别小瞧

  日常生活中,很多老人常常倍受便秘困扰,老年人占便秘人群近一半。相对于其他年龄段人群,便秘对老年的危害也是最大的。

  便秘不仅会引起痔疮、肛裂等问题,对老年人的危害更为严重,因为排便时用力过猛,或者是疼痛刺激,常常会引起血压骤升或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危险事件的发生。

  对于便秘这个疾病来说,防患于未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最关键的。最好每日早晨起床后在厕所蹲一会儿,有意识培养按时排便的习惯,有便意不可以忍便不排。通过饮食、体育锻炼、规律生活等方式,若便秘仍不能缓解,大便次数还很少,每次大便均需用力才能解出的人,则需及时求诊。

2老人养生长寿的十大建议

  1.保持积极的态度。

  当人进入老年后,很自然地会感到自己的生命已接近尾声,由此感到一种无奈和惋惜。在这时,如果让这种想法成为指导自己生活的主流意识,那么人就会对许多仍值得去做一做的事情采取拖延甚至不做的消极态度。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老年与儿提时代一样,是生命中的一个阶段,不分厚薄。有许多研究成果表明,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安排自己的老年生活不但能使自己活得更长寿,也能活得更健康,更有意义。

  2.吃好。

  当进入老年后,人体内的产出和合成功能明显下降。因此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对饮食结构加以调整。原则是:不以饱为准,而以营养合理搭配为准,加强对短缺成分的补充。

  3.少喝酒。

  人上了岁数后,酒精对身体的影响明显增大。年轻时,喝上3杯白酒都不见反应的人,到岁数大时喝一杯白酒就会感到晕,就是因为身体对酒精的抗性已大大衰退所致。因此,老年人不但忌贪杯,更不要用酗酒的方式来排遣自己的郁闷。

  4.不吸烟。

  进入老年后,包括肺部在内的许多人体器官的功能都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所以,在这个年龄段吸烟极容易引起呼吸道的强烈反应,且恢复起来很慢。如果年轻时戒烟没成功的话,这个年龄该是戒烟的时候了。

  5.保持锻炼。

  每天应安排半小时至一小时的锻炼时间。锻炼以活动身子骨为主,舒经活血,保持身体各部位的肌肉有一定的运动量。

  6.减轻自己的压力。

  与年富力强的中年相比,进入晚年的人在体力上往往已无法完成许多事情,因此需要依靠他人的帮助。此外,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会渐渐出现越来越吃力的情况。这些都会使老年人感到生活上的压力,而压力将会对已经开始老化的心血管系统造成更大的损害。因此,自我减压非常重要。

  7.健脑。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越是岁数大,越需要经常活动脑筋,以此保持大脑的反应能力。多看书,多研究一些还不是很清楚的问题,多做一些需要动脑筋的事情均是健脑的好办法。

  8.加强与人交往。

  不少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健康长寿者的周围总有一群靠得住的朋友。与这些朋友的交往,能起到排解郁闷,舒缓情绪的作用。此外,和睦的家庭关系对长寿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9.陶冶情操。

  老年人有许多让中青年人羡慕的优势,其中之一就是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在这个年龄段的人可以拿出一些时间做自己年轻时没有时间但又十分想做的事情,如学画画,学一种乐器,学一门新的语言,甚至学习一些年轻人正在开始学的新东西。由于老年人学习这些东西并不是为了考试,所以没有压力,乐趣融融,对改善老年人的心境十分有好处。

  10.“计划经济”。

  由于步入老年的人不再是“积极的创收者”,所以需要提前计划自己的支出安排,以便较为合理地使用自己有限的资源。吃穿住不愁了,老年人的生活也就悠然而长,自得其乐了。

3​老人养生 警惕十大长寿杀手

  1、爱吃爆米花

  美国《探索健康频道》刊登最新研究发现,爆米花的黄油味来自化学物质双乙酰。经常吃爆米花会导致该物质过量摄入,增加严重肺病危险,缩短寿命。

  2、大男子主义

  美国爱特网报道称,研究发现,性格顽固和坚持大男子主义(比如,一味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等)的男人比性格相对较随和的男人长寿几率低46%。原因是前者更容易选择不利健康的生活方式,因而早亡危险会更大。

  3、乳房太大

  英国《每日邮报》刊登最新研究发现,乳房太大的女性寿命会缩短5年。原因是体重超标更容易导致关节疼痛、头痛、整形手术、肥胖症和糖尿病危险。

  4、过早退休

  美国“网络医学博士”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与65岁退休的人群相比,55岁退休的人群10年内死亡危险增加89%。研究人员分析指出,两大关键原因是:身体活动量明显减少和生活失去目标。

  5、忽视牙健康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项新研究发现,不经常用牙线清洁牙齿,不仅增加牙病危险,而且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可能会折寿6年。

  6、服用安眠药

  英国《每日邮报》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经常服用安眠药的患者比不服用安眠药的患者早亡危险增加4.6倍。

  7、吃红肉太多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新闻网报道,每天摄入至少4盎司(约合114克)红肉或加工肉食,会导致早亡危险增加30%。

  8、爱睡懒觉

  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网报道,加州大学一项为期6年涉及110万患者的睡眠研究发现,每晚睡眠8小时的人比每晚睡眠6—7个小时的人早亡危险更大。

  9、长时间乘车或开车

  《美国预防医学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每天上下班长时间乘车或开车会导致多种疾病和健康问题,缩短寿命。长时间乘车或开车导致的压力和久坐最容易导致腰围变粗、血压升高和身体质量指数上升。

  10、看电视太多

  据英国《卫报》报道,《英国医学杂志》刊登一项关于“久坐行为”的新研究发现,长时间窝在沙发上看电视会增加早亡危险。每天看电视2小时会导致折寿1.4年。

4老人养生五大要点

  一个中心

  即以健康为中心。特别是退休以后,应该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其他都是次要的。如果退休后还兼职工作,另谋职业,也应当把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有了这个“中心”,才能防患于未然,不至于疾病缠身,才去匆忙看病。

  两个基本点

  一个是对花钱要潇洒一点,一个是对琐事糊涂一点。凡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事,该办就办,该买就买;小不言之事不要太认真,装一点糊涂。许多老人把清代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字,挂在上房,也是一种心态的表露,告诫自己不要“太认真了”!

  三个忘记

  第一是忘记年龄,要保持年轻人的心态,俗话说“60岁的年龄,30岁的心态”,说的就是这层意思;第二是忘记疾病,对于疾病要重视,但不要成为心理负担;第三是忘记荣誉,荣誉已成过去,它也是一种包袱,考虑荣誉多了,就会负重前行,那对健康是不利的。

  四老

  老年人要有老伴、老本、老友、老窝。夫妻之间要多关心,孤独的老人会显得更衰老;钱不要都给儿孙,要自己留一点;有老朋友,可以谈天说地,精神上有所安慰;要有自己的住所,要使室内空气流通,阳光普照,以利于自己的养生。

  五要

  第一身份要忘掉,退休以后与百姓一样,不要还是和过去一样,说话装腔,走路摆架;第二穿着要俏,老年人也要打扮,穿出精神来;第三要经常开口笑笑,摆脱烦恼;第四要“跳一跳”,就是多运动,多走步;第五要“聊一聊”,多与亲朋好友聊天,优哉游哉,对防治老年痴呆有益。

5老年人长寿养生秘诀

  冬令进补

  人们通过长期对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的观察,得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又把人体中五脏中的肾脏作为冬季的主令,因为“肾为封藏而主蛰”,冬季又为收藏季节,此时进补,可以藏而不泄。

  所以人们习惯于冬令进补,如服用膏滋药、人参、阿胶、黑白木耳、鹿茸、海狗肾、冬虫夏草和各类成药,以及各种食物进补。由于冬令进补的药品很多,有单味,有复方,可根据病情、体质的不同,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服用。

  伏天进补

  伏天是一年中气候最炎热之时。民间服补药习惯上多在冬季,叫做冬令进补,因冬至以后,天气寒冷,不会出汗,服补药可以收藏吸收,不被汗泄。而热天进补,怕补药成分随汗而泄,等于不补。

  事实上伏天同样可以进补,其功效并不逊于冬季,因为伏天气候炎热,昼长夜短,夜睡较少,工作辛苦,出汗较多,易感疲劳,体内空虚,加上烈日当空,炎暑伤气,大都出现气阴两虚之证,特别是老年人更甚,此时进补,反易填空吸收,最为适宜。

  在药补方面,适宜清补,不宜滋补,以免碍胃助湿。清补以服用人参最为理想,因气阴两虚而人参是补气生津的主要佳品,其他补品,可根据病情体质,因人而施,量体裁衣。

  尤其对季节变化易发的疾病如哮喘、老慢支、冠心病等,可趁伏天病情稳定时,予以辨证调补,即所谓冬病夏治,以防患未然,达到治本效果。这样夏补与冬补并进,具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