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带是女子阴道分泌的一种无气味、微酸性的黏稠液体,适量的白带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白带的多少通常与月经周期、性活动等生理现象有关。另外,不同的人体质不同,白带的分泌量不同,而女性所处的时间段不同,白带量也不同。另外,要注意白带如果出现以下几种异常情况,女人们要注意了,这就说明你的健康出了问题,需要及时治疗。那么为什么白带中有褐色?下面大家就来一起看一看吧。
目录
1生活中预防白带增多的妙招
白带呈液状,透明白色或乳白色,可以滑润阴道。换句话说,白带的增多绝对有害无益,一旦延误白带增多的治疗,是很容易形成其它严重的妇科疾病的。而要想避免白带增多的发生,预防白带增多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妇科专家认为,预防白带增多方法有:
①定期妇科检查:即使没有任何不适也应该定期检查,最好每年至少做一次全面的妇科体检,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
②有不适感要及时就医:如果出现任何情况的白带增多或其他不适,立即去医院诊治。
③一定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用药不对症,可能反而加重病情。
④少穿紧身裤:少穿紧身或贴身的裤子如牛仔裤等,亦要避免穿着紧身尼龙内裤,应选择棉质内裤。
⑤平日少用卫生护垫:不是月经期,尽量不要用卫生护垫,应每天晚上用清水洗净外阴,更换内裤。
⑥增强免疫力:坚持锻炼,增强体质;睡眠充足、饮食合理、营养均衡。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食品。
⑦心理调节:经常找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儿做做,或伺花弄草、欣赏音乐,保持恬静的心理状态,避免过于激动、发怒急躁。
2为什么白带中有褐色
1、感染:女性如不注意经期卫生,使用污染的卫生用品等极易引起病原体感染,导致女性白带褐色的发生。常见的感染有滴虫性感染、霉菌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而很多感染都会引起女性炎症的发生,如外阴炎与阴道炎。治疗各种菌体因素引起的炎症,应注意夫妻同治,防止交叉感染。
2、宫颈炎:分娩的裂伤或性激素的改变或者是性行为造成子宫颈发炎,都可能导致子宫颈糜烂而使白带褐色增多。常见的是慢性宫颈炎,如宫颈糜烂。宫颈糜烂是女性最为常见的宫颈炎,所以是最先考虑的因素。但是得了宫颈糜烂是能治疗的,目前物理治疗各种程度的宫颈糜烂效果非常显著,物理治疗可以说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3、排卵期出血:排卵期白带褐色通常是排卵期出血的关系,这种现象的女性不必担心,两三天即可消失。但是也要注意其他妇科病引起的,如排卵期出血过长,还没有恢复应考虑是宫颈糜烂,子宫息肉,宫颈癌等宫颈疾病的关系。
3白带中含有血丝的原因是什么
白带有少量血丝的原因是什么?
引起白带颜色改变的原因如精神压力过大、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内分泌失调、服用避孕药、妇科方面的疾病等,如果没有其它的不适症状的话是不需要治疗的。
月中期出血,考虑为排卵期出血。排卵期出血是卵泡排卵后,引起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导致子宫内膜脱落而引起出血,一般量少,不容易发现,这种情况要进行妇科检查,排除炎症,内膜病变,肿瘤等,一般不需治疗,只有出血多时对症治疗。正常妇女的月经周期中,第12-14天是排卵的日期,这时由于卵泡的破裂,雌激素的起伏变化,致使血管通透性的改变而红细胞渗出血管,造成阴道少量流血,这就是排卵期出血现象。
血性白带,白带中混有血,应警惕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恶性肿瘤的可能性。但宫颈息肉,宫颈糜烂,粘膜下肌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尿道肉阜,宫内节育器引起的少是血性白带也较多见。
白带带血丝有生理性的和疾病性的两种,一般来说女性在排卵期有的人会出现排卵期出血,即月经中期出血,是指两次正常量月经之间的少量出血,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小腹痛。如症状较轻无需治疗,出血量多或影响生育者可用药物治疗。
但是血性白带,还应当想到下列疾病的可能:(1)宫颈息肉。(2)急性阴道炎。(3)宫颈糜烂。(4)老年性阴道炎。(5)子宫颈癌。(6)子宫粘膜下肌瘤。(7)子宫内膜癌。另外,有时因宫内放置节育环,在白带中也混有一些血丝。可以到医院检查一下,看看是正常的排卵期出血还是由疾病引起的出血。
白带中出现血丝,一般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妇科疾病,这也是最常见的,另一种是不孕症,长期不能怀孕且白带中有血丝,多数是不孕症。总之,白带含有血丝,一定要注意,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合理正确治疗,战胜疾病。需要提醒女性,平时要注意阴道卫生,可以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
4白带异常患者的饮食调养方法
日常生活中女性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白带异常,洗澡时要尽量使用淋浴,避免使用公共浴盆和公共坐便,以防引起交叉感染。白带增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脾虚肝郁、湿热下注、或肾气不足。也就是由于湿毒、肾虚、脾虚这三种原因造成的,可以结合饮食来进行调养。
白带异常食疗:
1、冰糖冬瓜子汤:取冰糖30克、冬瓜子30克,将冬瓜子洗净捣末,加冰糖冲开水一碗放在陶罐内,用文火隔水炖好服食,每日两次,连服5—7日。此方适宜于湿热型白带增多,脾胃虚寒及便溏者不宜服用。
2、银杏豆浆汤:取银杏(去心、去皮)10粒捣碎,冲入豆浆内,炖熟后内服,每日一次,连服数日可见功效。适宜于带下病初起,白带增多的患者。银杏有一定毒性,一是要炖熟,二是不宜长期服用。
3、山药莲苡汤:取山药60克,莲子60克,薏苡仁60克。将山药、莲子(去皮、去芯),薏苡仁洗净,一起放入砂锅中,加水500毫升,用文火煮熟后即可服用。一般每日一次,服用5—7次见效。此方适宜于脾胃虚型引起的白带异常。
4、马齿苋冲蛋白:取鲜马齿苋,洗净,放入碗中,用棒捣烂,绞汁约60毫升,再拿生鸡蛋2只,打碎、去黄,用蛋白和入马齿苋汁搅和,开水冲服,每日一次。此方适用于湿热型带下病,脾胃虚弱者不宜服用。
5、莲子枸杞酿猪肠:取莲子50克,枸杞50克,猪小肠两个段,鸡蛋两个。先将猪小肠洗净,然后将浸过的莲子、枸杞和打开的鸡蛋混合后放入猪肠内,两端用线扎紧,加清水1000毫升,待猪肠煮熟后切片服用。每日分三次服,隔日一剂。适宜于肾虚型白带增多,湿热型患者禁用。
白带异常饮食:
1、宜补充营养,增强体质,多吃牛奶、鸡蛋、豆浆、瘦肉、动物内脏等。
2、宜多吃具有健脾祛湿作用的食物,如山药、扁豆、莲子、白果、薏米、蚕豆、绿豆、黑木耳、豇豆、核桃仁、淡菜、芹菜、龟肉、猪肚、乌骨鸡、芡实。
3、黄带、血性白带为湿热,宜多喝汤水、饮食清淡,多吃新鲜蔬菜:芹菜、菊花脑、冬瓜、苋菜、西瓜、马兰头、绿豆、赤小豆、荸荠、紫菜、马齿苋、蚕豆花、绿豆、木耳、鲜藕等。
4、忌肥甘厚味及甜腻食品,如肥肉、海腥、糯米滋粑等,以免留湿生痰。
5、忌葱、蒜、姜、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
6、忌煎炒、油炸类燥热性食物。
温馨提示:经常运动可促进骨盆腔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维护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保持阴部干燥。要尽量选择棉质内衣,避免穿紧身衣或尼龙质料等透气性差的内衣。
5正常白带是什么样的
正常白带是什么样的?
正常白带是什么样的?在通常的情况下,白带呈现出白色,但有时候会呈现透明色,有时候会呈现粘稠状,但是一定要记住正常情况下是无异味的。更为详细的信息如下:
白带是女子阴道分泌的一种无气味、微酸性的黏稠液体,适量的白带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白带量多量少都不正常,正常情况下,白带量偏少,白色或乳白色,内裤全日稍有痕迹,白带的正常状态应是状如半透明的鸡蛋清,具有湿润阴道、排泄废物、杀灭病菌的作用。
白带的多少通常与月经周期、性活动等生理现象有关。另外,不同的人体质不同,白带的分泌量不同,而女性所处的时间段不同,白带量也不同。另外,要注意白带如果出现以下几种异常情况,女人们要注意了,这就说明你的健康出了问题,需要及时治疗。
1、黄色水样白带
症状:色黄,白带清澈如水,常湿透内裤,有一股臭味,由病变组织变性坏死所致,量较多。
预警:宫颈癌、子宫黏膜下肌瘤等。
2、无色透明黏性白带
症状:白带突然增多,与鸡蛋清相似,或稍显混浊,除感到腰酸外,很少有其他症状,常被忽视。
预警:这种白带多见于慢性宫颈炎、颈管炎以及应用雌激素以后。
3、泡沫性白带
症状:除白带增多以外,往往伴有外阴、阴道的瘙痒,如果还有化脓性细菌的结合并感染,则白带为黄脓样,且有泡沫。
预警:滴虫性阴道炎。
4、豆腐渣样白带
症状:白带中混有豆腐渣样的白色块状物,有时这种白色物质会附着在阴道壁上,不易脱下,常常伴有奇痒。
预警:霉菌性阴道炎。
5、脓性白带
症状:白带色黄或色绿,有臭味,这多是生殖器官发生感染所致。炎症渗出物,脓细胞、坏死的上皮细胞等,加上细菌的作用,使白带呈现上述改变。
预警:滴虫性阴道炎、慢性宫颈炎、子宫内膜炎或宫腔积脓等。
6、血性白带
症状:即白带内混有血液。
预警:有可能是恶性肿瘤、宫颈癌、宫体癌等。有些良性病变也有可能出现这种白带,如宫颈息肉、黏膜下肌瘤、重度慢性宫颈炎及宫内节育器所引起的副反应。
7、白带减少
症状:若白带明显减少或缺乏,则会出现阴道干涩、灼热疼痛、性欲减退、性交不适或困难等症状,还可伴有头晕耳鸣、下肢酸软无力、烦躁不安等。
预警:卵巢功能失调或减退,性激素水平降低,身体可能出现慢性疾病。
如何防治白带异常?
防白带异常主要是从日常饮食起居入手,应节制房事,针对感染性疾病引发自带异常,建议一定要注重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月经期、妊娠期和产褥期的卫生。平时要注意洗用的毛巾和盆与脚巾和脚盆分开。
尽量选用蹲式厕所。不得已用坐式时也应垫用卫生纸,手纸由前向后擦拭,内裤勤洗勤换,用卫生巾不要吝啬等,都可防止白带异常的发生。已婚女性更要注意性生活的卫生习惯,除同房前清洗外,同房后还应排尿和再次清洗下身。
在饮食上,少食辛辣和油腻生冷之品,多食用一些益脾补肾和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莲子、大枣、山药、薏苡仁、冬瓜仁等都有利于预防白带异常。
一旦发现了白带异常,也不要惊慌,应该及时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比如对于感染性白带病的治疗,首先是及时祛除其诱因,滴虫性阴道炎最为常见,可选用甲硝唑片;霉菌性阴道炎外阴部剧痒难忍,可用制霉菌素栓剂等等。
中药治疗则需要辩证用药,脾虚型带下宜采用健脾化湿的中药治疗;湿热型带下宜采用清热化湿的中药治疗;肾虚型带下宜用温补肾阳的药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