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外科

​老年人心源性休克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是每一个家庭中都存在的,是人们心中最应该尊敬的人。然而老年人是一个疾病的多发人群,这最主要是由于老人身体的各项机能与免疫力都在急速下降,受到各种细菌病毒的侵害也就越多。所以,人们不得不开始重视起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保护。针对这个目标,人们对于各种老年疾病的研究也正在日益深入。​老年人心源性休克的注意事项有哪些?请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目录 心源性休克的病因 ​老年人心源性休克的注意事项 心源性休克的饮食 如何预防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的实验室诊断

1心源性休克的病因

  心肌梗塞是成人心源性休克的常见原因。小儿期引起心源性休克的原因常为:先天性心脏病、爆发性心肌炎、心包填塞症、心动过速、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肺梗塞等。 心输出量降低,微循环障碍、重要脏器血液灌注量不足,是心源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基础。

  心源性休克由七个方面引起的:左室发育不良综合征等先天性心脏病;严重二尖瓣等瓣膜性心脏病;缩窄性心包炎等非瓣膜性梗阻性心脏病;严重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室充盈障碍;心肌收缩功能严重受损;心肌收缩功能严重受损等引起心肌收缩力和顺应性下降 、徼循环障碍、细胞功能障碍。

  急性重症心肌炎可引起急性心衰或心源性休克,多见于儿童及青年,老年人则较少见,扩张性(充血性)心肌病和心瓣膜病人通常引起慢性充血性心衰,若这些病人出现急性并发症,如快速心律失常或肺栓塞,则心排量可急剧下降而导致心源性休克,老年人心脏对心率的突然变化适应力较差,特别是当心室率明显增快时,心室舒张期充盈量减少,心搏量及心脏指数明显下降,由此引起全身组织及器官的灌注不足,故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等快速心律失常是老年心脏病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的常见诱因,近年心脏手术如瓣膜置换,冠脉旁路手术的适应证已扩大到老年病人,但与青年相比,老年患者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低排量综合征是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是心源性休克常见原因。


2​老年人心源性休克的注意事项

  老年心源性休克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泵功能衰竭,表现由于心泵衰竭,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和早期血灌注不足所致。表现有心率增快、室性心律失常、肺底湿性啰音、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出汗等。伴意识障碍,少尿出汗等休克征象。大多由于心脏(主要是左心室)收缩成分减少或丧失,或由于心腔充盈障碍,从而导致心排量急剧减少,乃至出现休克。

  此时应绝对卧床休息:立即吸氧,有效止痛,尽快建立静脉给药通道,尽可能迅速地进行心电监护和建立必要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留置尿管以观察尿量,积极对症治疗和加强支持疗法。饮食要注意清淡,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护理休克病人应采取平卧位,最佳的体位是头部和躯干抬高10度到20度,双下肢抬高20度到30度的”v”行位. 吸氧常用鼻导管给氧,氧流量可达每分钟2到8升. 保持呼吸道通常,防止感染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状态,尿量等变化.

  在治疗每一种疾病的时候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需要人们去注意的东西,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对治疗是影响巨大的。尤其是像老年人心源性休克这样的患者,更是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倾注更多的心思去护理。这样才能让他们早日康复。

3心源性休克的饮食

  1、红糖桃仁粳米粥

  功效:化淤止血,养血益胃。对妇女淤血内停所致的产后出血较为有效。

  原料:桃仁35克,粳米100克,红糖50克。

  制法:将粳米淘洗干净,待用。把桃仁去皮尖,清水洗净,待用。将粳米与桃仁齐放入洗净的煮锅中,加清水适量,置于炉火上煮,待米烂汁粘时离火,加入红糖搅化调味即可食用。

  2、大枣花生桂圆泥

  功效:清气醒脾,调中开胃,补血止血。适用于妇女产后子宫出血和缺铁性贫血等症。

  原料:大枣100克,花生米100克,桂圆肉15克,红糖少许。

  制法:将大枣去核,清水洗净,待用。把花生、桂圆肉也洗一洗,待用。将大枣、花生米、桂圆肉放入大碗内,共捣为泥,加入红糖搅匀后,上笼蒸熟即成。

  3、荠菜炒鲜藕片

  功效:和脾,利水,止血。适用于血淤引起的妇女产后腹痛、出血等症。

  原料:鲜荠菜50克,鲜莲藕90克,猪油20克,精盐、味精各适量。

  制法:将荠菜去杂后,用清水洗净,待用。把鲜藕刮去皮,洗净,切成薄片,待用。将炒锅洗净,置于炉火上,起油锅,倒入荠菜,鲜藕片,翻炒至熟,点入精盐、味精调味,即可服食。一般服食5-7天有效。

4如何预防心源性休克

  尽快诊断可引起休克的疾病并及时予以治疗,是防止发生休克的最有效措施,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是心源性休克的最常见的病因,故及早防治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对于预防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SPRINT研究表明:糖尿病,心绞痛,外周血管或脑血管疾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女性等都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休克的危险因素,如果入院时同时有这6种因素,则发生休克的可能性是25%,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休克的高危患者最好早期进行PTCA。

  心源性休克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措施。对有可能发生心源性休克的伤病员,应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外伤病员要进行及时而准确的急救处理。活动性大出血者要确切止血,骨折部位要稳妥固定,软组织损伤应予包扎,防止污染。呼吸道梗阻者需行气管切开,需后送者,应争取发生心源性休克前后送,并选用快速而舒适的运输工具。运输时病人头向车尾或飞机尾,防行进中脑贫血。后送途中要持续输液,并做好急救准备。

  严重感染病人,采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积极清除原发病灶(如引流排脓等)。对某些可能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外科疾病,抓紧术前准备,2小时内行手术治疗,如坏死肠段切除。

  必须充分做好手术病人的术前准备,包括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和低蛋白血症。补足血容量,全面了解内脏功能。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还要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发生心源性休克的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低血容量心源性休克的措施。综上所述,可概括为积极消除病因,保护提高机体的调节代偿能力。

5心源性休克的实验室诊断

  1.血常规

  白细胞增多,一般在(10~20)×109/L(10000~20000/mm3),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增高常提示血液浓缩,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血小板计数呈进行性降低,出、凝血时间延长。

  2.尿常规和肾功能诊断

  尿量减少,可出现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尿相对密度(比重)由初期偏高转为低而固定在1.010~1.012,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尿/血肌酐比值常降至10,尿渗透压降低,使尿/血渗透压之比<1.5,尿/血尿素比值<15,尿钠可增高。

  3.血清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血气分析诊断

  血清钠可偏低,血清钾高低不一,少尿时血清钾可明显增高,心源性休克早期可有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之改变,心源性休克中,晚期常为代谢性酸中毒并呼吸性酸中毒,血pH降低,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和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正常时血中乳酸含量为0.599~1.78mmol/L(5.4~16mg/dl),若升至2~4mmol/L表明为轻度缺氧,微循环基本良好,预后较佳;若血乳酸含量>4mmol/L说明微循环已有衰竭,已处于中度缺氧;若>9mmol/L则表明微循环已经衰竭,有严重缺氧,预后不良,此外,严重心源性休克时,血游离脂肪酸常明显增高。

  4.血清酶学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时,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AST/GOT),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LDH 1,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工酶CPK-MB均明显增高,尤以后者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极高,分别达100%和99%,其升高幅度和持续时间有助于判断梗死范围和严重程度,心源性休克晚期若并发肝功能损害可使丙氨酸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GPT)升高及相应的肝功能试验异常。

  5.心肌肌凝蛋白轻链及肌红蛋白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测定

  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心肌肌凝蛋白轻链(cardiac myosin light chain)增高,人类主要测定心肌肌凝蛋白轻链Ⅰ(LCI),其正常值为(3.7±0.9)µg/L[(3.7±0.9)ng/ml],血,尿中肌红蛋白含量增高,国人血清肌红蛋白正常值为0.585~5.265nmol/L(10~90ng/ml),其增高幅度与梗死范围呈正相关,且较血清酶学改变为早,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心肌肌钙蛋白(cT-nT,cTnI)测定是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特异性极高的标志,正常人心肌肌钙蛋白I(cTnI)正常值为<4µg/L,急性心肌梗死3~6h即可明显升高,常超过165µg /L;心肌肌钙蛋白T(cTnT)正常值<1ng/L,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肌炎病,坏死时常可明显升高。

  6.有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检查

  心源性休克晚期常并发DIC,除血小板计数呈进行性下降以及有关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黏附能力和聚集能力障碍,血块回缩缺陷等)外,可有以下改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常降低,凝血酶凝固时间与正常对照血浆比较相差>3s,全血凝固时间超过10min以上,凝血因子Ⅰ,Ⅱ,Ⅴ,Ⅷ,Ⅹ,Ⅻ均减少,由于DIC常伴有继发性纤溶亢进,尚可作以下检查以间接说明DIC的存在,包括全血凝块溶解时间缩短(正常人72h内无溶解现象),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临床上常用的如血浆鱼精蛋白副凝集试验(3P试验)阳性,Fi试验(即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测定)正常参考值小于1∶8,当其大于1∶16时有诊断价值,此外,尚可作鞣酸化红细胞凝集抑制免疫试验,乙醇凝胶试验等,DIC者常呈阳性。

  7.血液流变学检查诊断

  心源性休克时血流速度缓慢,有效血容量减少,毛细血管内血液淤滞,加上血浆外渗,血液浓缩和黏滞性增高,故测定全血和(或)血浆比黏度常增高,当合并DIC时,初期呈高凝状态,其后纤溶亢进时可转为低凝。

  8.微循环灌注情况的诊断

  (1)皮肤与肛门的温差:分别测定皮肤和肛门的温度,正常情况下前者比后者低0.5℃左右,心源性休克时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温度明显降低,而肛门温度不下降甚至增高,使两者温差增大,当温差>1.5℃,则往往表示心源性休克严重;当其大于3℃时,表示微循环已处于严重衰竭状态。

  (2)眼底及甲皱检查:眼底检查可见小动脉痉挛和小静脉扩张,严重时可出现视网膜水肿,甲皱检查通常在无名指甲皱部位,用特种冷光源照射的光学显微镜下,用肉眼观察皮下组织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及对刺激和加压后反应等,心源性休克病人由于血管收缩,因此甲皱微血管的管襻数目显著减少,排列紊乱,血流缓慢,可有微血栓形成,血细胞常聚集成小颗粒状,甚至聚集成絮状物,在指甲上加压后放松时可见毛细血管内血流充盈时间延长等。

  (3)血细胞比容检查:当周围末梢血的血细胞比容比中心静脉血血细胞比容高出0.03vol(3vol%)时,则表明有外周血管明显收缩。

  微循环的上述指标测定,对判定心源性休克时微循环障碍严重程度,以及合理选择血管活性药物等均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