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心理健康科

​老年生活揣张慢处方

在老人的世界里,一切事物的脚步都逐渐慢了下来,只有让身心适应这种节奏,才能获得健康。退休后的老人会有一种失落落的感觉,认为自己没有对社会贡献的价值了,短时间内对退休生活感到很渺茫,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下面看看​老年生活揣张慢处方详细介绍。

目录 长寿老人有哪些生活习惯 盘点对老年生活的错误认识 老年生活揣张慢处方 老人生活养生的禁忌有哪些

1长寿老人有哪些生活习惯

  深呼吸,清晨睡醒后,不忙起床,静卧5分钟后,先左侧卧,再右侧卧,最后仰卧,其间共伸3次懒腰,使关节充分舒展。

  然后起床,伸臂踮足连续进行10次深呼吸。随后放松全身肌肉,调理气息。最后走到户外,大口呼气,将身体内浊气呼出,吸入新鲜空气。净大便,尽可能做到每日清晨大便一次,养成习惯,将前一天体内的毒素排出,保持一天的通畅。大便时,最好回忆前些天最高兴、最愉快的事情,或想着今天和未来最美好的事情。这种精神和情绪的变化,有助于肠蠕动,能使大便通畅和尽快排出。

  四方眺,立定,两眼平视,先向东远眺;然后,半闭目低头、转身再向南远眺。

  上面就是长寿老人的生活习惯,如果大家想要自己长寿的话,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要从平时的生活小事做起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会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2盘点对老年生活的错误认识

  1.人不宜过性生活:无可否认,老人的性器官有所萎缩,性激素分泌也大为减少,性欲减退,性反应迟缓。 然而,这决不意味着老人不能享受性生活,那种认为老人过性生活是“老不正经“的观点更是错误的。现代医学认为,老人只要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疾病,适当的性生活不仅可以增添心理上的愉悦,而且还可推迟人体的衰老过程,防止老人的“脑老化”,促进新陈代谢,防止肥胖。

  2.人睡眠应该少些:古人曾把眠食二者视为养生之要务,认为“能睡者,能食,能长生”。但一般人总认为人老了,就该少睡,实际上,“少乃老人之大患”,老人更应该有充足睡眠。60~70岁,每天应该睡8个小时;70~90岁,每天应该睡9个小时;90岁以上每天应睡10~12小时。女性比男性的睡眠时间要更多一些。除正常的夜间睡眠外,老人最好能有1~2小时的午睡时间。

  3.退休就应彻底休息:人体的生理器官,遵循着“用则灵,不用则废”的原则。如果一个人经常用脑,大脑细胞就是易出现退行性变化;身体经常锻炼,器官系统就能健康地发挥其功能,不易生病。大量的调查证实,一个人即使到了退休年龄,仍然需要工作。希腊60岁以上退休老人中,有一半以上仍然坚持工作,他们退休后坚持工作绝非为了挣钱,而是为了健康长寿。统计表明,这些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的老人比呆在家中无所事是、彻底休息的老人寿命长,心理稳定。

  3.丧偶老人何苦再婚:丧偶,对老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老人身心的摧残很大。有人通过40年的研究发现,丧偶老人在半年内的死亡率达5%,比未丧偶组高出40%。现实生活中,多数丧偶老人为陈旧观念束缚,而不愿再婚。实际上,再婚可帮助老人摆脱孤寂,延缓衰老,减少疾病,身心健康。

3老年生活揣张慢处方

  ■慢动

  年龄不断增长,老人的反应也会越来越慢,因此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都要慢下来。

  ——起床要慢。清晨老人的心率相对较快,血压也较高,再加上血液黏度高,此时心血管病的发生率是其他时段的3~4倍,所以起床时要慢一点,先躺在床上闭目养神几分钟,再缓缓坐起。

  ——走路要慢。老人走路和行动一定要慢,否则灵活性跟不上容易跌倒,而跌倒是老人的“头号杀手”,一定要谨慎预防。老人走路不要求快,步幅更不要太大,频率放缓到每分钟60~70步即可。此外,弯腰捡东西、抬手够东西时动作也要尽量慢。

  ——排便要慢。很多猝死都发生在卫生间,排便太急、过度用力是祸源。当人屏气排便时,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能使心脑血管病患者突发脑出血、脑梗死。因此,老人排便时不要太用力,排不出来不要勉强,可通过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使用开塞露等方法通便。排尿也要尽量缓慢,不可用力过猛。排便后起身时要手扶支撑物,慢慢站起来。

  ■慢食

  老人牙齿稀松、消化功能减退,如吃饭太快,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还不利于营养的吸收,长期如此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而充分咀嚼可让食物变成食糜,利于唾液分泌、减轻胃肠负担、促进营养物吸收。实验发现,同吃一种食物,细嚼者会比粗嚼者多吸收13%蛋白质、12%脂肪、43%纤维素。研究还发现,细嚼慢咽有助于防癌、提高脑力、保护牙齿、延缓衰老。因此,老人吃饭更应细嚼慢咽。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用15~20分钟吃早餐,中晚餐则要用半小时左右。日本专家具体指出,一口饭至少咀嚼20~30次。张湖德还提醒,边看电视边吃饭是个不好的习惯,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一定要专心吃饭,细细咀嚼,感受每口饭菜的味道。

  ■慢心

  步入老年,最该修炼一颗宁静、平和的内心,只有让心慢下来,才能抱着豁达、从容、闲适的心态享受“慢生活”。

  首先,要学会给生活做减法。凡事不能给自己太大压力,不定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也不干超体力负荷的事,做事遵循适时、适度、适合原则。

  其次,要控制好脾气。控制不良情绪关键在于找到正确化解方法。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自我调节,感觉自己快发脾气时,赶紧换个环境或在话题上打个岔,心情就会慢慢平复。

  第三,说话语速要慢。说话声音每提高一次,就是对身体的一次刺激,此时老人的心跳势必加快,高血压、心脏病等潜在疾病随时可能发作。所以老人应随时提醒自己说话慢点、声音小点,让自己平心静气。

  最后,呼吸也要慢点。《黄帝内经》记载,呼吸放慢后,身体脉搏也会放慢,生命进程随之减缓,寿命变得更长。专家推荐老人做些慢呼吸锻炼,以脉搏跳动次数为依据,在一呼一吸一顿间,脉搏跳动5下为宜。即吸气时两下,呼气时两下,呼吸之间稍稍屏气,间隔一次脉搏。一呼一吸都要到头,呼与吸之间的速度要均匀,最后慢慢将浊气呼出。

4老人生活养生的禁忌有哪些

  一、忌睡眠过多

  春天人易犯困,有些老年人有睡懒觉的习惯。中医认为久卧伤气,睡眠过多,无病也会躺出病来。因为久卧会造成新陈代谢能力下降,营养障碍,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僵硬不舒,身体亏损虚弱。因此,老年人在春天要早睡早起,既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又要防止睡眠过多,一般每天睡八小时即可。

  二、忌懒于活动

  春光明媚,正是老年人走出家门参加健身活动的大好时光。常到户外活动,可以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荡涤体内污气,增强心肺功能;还能舒适地沐浴和煦阳光,杀死皮肤上的细菌、病毒,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三、忌衣着不当

  春天气候多变,忽寒忽暖。一天中,气候也有朝暮凉、白昼暖、午夜寒的变化。因此,老年人不要过早地脱掉棉衣,而应适当地“捂”一段时间,以便身体各个部位能够适应,这样可以防止受凉感冒,从而免除诱发肺炎、肺气肿、肺心病的危险。

  四、忌生冷食品

  在春天,老年人要注意饮食调理,宜多吃富有营养而又容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不吃或尽量少吃生冷食品,以免刺激胃肠引发疾病。胃寒者早晚要喝点姜糖水,有御寒和防治感冒的双重作用。

  五、忌四处串门

  春天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老年人由于免疫力差,所以容易感染,在疾病流行期间,老年人不要频繁出入商场、影剧院等人多的公共场所。每天用淡盐水漱口,或吃几瓣生蒜,或在室内熏醋,均有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