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年人来说,任何一种疾病,都会影响身体健康,减少寿命,所以不能忽视任何一种疾病,尤其是像脑血栓这样的疾病,脑血栓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的危害是很大的,有时候老年人发现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生命,所以为了老年人的健康,我们就为老年人普及一下脑血栓的前兆。
目录
1老人患脑血栓应注意什么
1、稳血压
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高血压。老年人一旦被确诊患有高血压,就应坚持服药治疗,并定期复查。
2、调情志
保持乐观情绪,避免大喜或盛怒。做到心境平和,淡泊名利,知足常乐。人的情绪安然,就不会引起血压升高,从而也就减少了脑出血的发病几率。
3、择饮食
在饮食上,老年人应做到低脂、低盐、低糖,少吃动物的脑、内脏,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搭配适量的瘦肉、鱼、蛋等。由于吸烟、改酒均可引起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加速动脉硬化。因此,冠心病、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患者应戒烟酒。
4、防便秘
用力排便极易使脆弱的小血管破裂而引发脑出血。老年人预防便秘,可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韭菜、水果等。也可做适当的运动及早晨起床前腹部的自我按摩。
5、防跌倒
多数老年人都患有脑动脉硬化,加上血管壁较脆弱,若不小心跌倒易造成颅内血管破裂,引发脑出血。因此,老年人在日常活动和锻炼时要特别小心,避免跌倒。
6、避寒冷
寒冷的冬季是脑出血的多发季节。寒冷可引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所以,老年人在寒冷的秋冬季节要注意保暖,使身体适应气候的变化。
2老人要了解脑血栓的七个前兆
1、突然发生眩晕
眩晕是脑血栓的前兆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脑血管病前的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发生得最多。此外,在疲劳、洗澡后也易发生。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若1~2天反复出现5次以上眩晕,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2、突然发生剧烈头痛
任何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伴有抽搐发作;近期有头部外伤史;伴有昏迷、嗜睡;头痛的性质、部位、分布等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头痛;疼痛剧烈,可在夜间痛醒。如有上述脑血栓的前兆情况之一,应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3、步态异常
步履蹒跚,走路腿无力是偏瘫的先兆症状之一。如果老年人的步态突然变化,并伴肢体麻木无力时,则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信号。
4、哈欠不断
患缺血性脑血栓病者,80%发病前5~10天会出现哈欠连连的现象。
5、高血压病人的鼻出血
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种危险信号。数次大量鼻出血,再加上眼底出血、血尿,这种人可能在半年之内会发生脑血栓。
6、血压异常
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时,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血压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时,是形成脑血栓的前兆。
7、其他先兆症状
除上述脑血栓的前兆症状外,呛咳、吞咽困难、突然出现半身麻木、疲倦、嗜睡、耳鸣等也是脑血栓的前兆表现。
3哪些人群更容易患脑血栓
1、首先是有家族史,尤其是父母和祖父母患脑血栓的人。
2、患有高血压病的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严重高血压病。
3、患有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率失常的中老年人,如果发生心房纤颤,更易形成脑血栓。
4、患有糖尿病及高血脂症的中、老年人。
5、颈椎病,患颈椎病时,可造成椎间孔狭窄。推动脉压从而影响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以致发生脑血栓。
6、曾经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没有充分重视及时治疗的中、老年人。
7、血液粘稠度高,血流动检查不正常的中、老年人。
8、肥胖者患缺血性中风可能性要比一般人高0.4倍。
9、经常发生头痛、头晕,四肢麻木无力或感觉异常,以及有烟酒嗜好的中老年人。
10、妇女多胎(生育4胎以上)者患缺血性中风危险性要比3胎或3胎以下高1倍。
提醒有以上症状的人群要更加注意,建议老年人要不定时的做全身体检,在饮食方面也要注意,不要吃高血脂的食物,比如蛋黄,凡事从小细节做起便能远离疾病。
4老人脑血栓如何进行巧妙防治
豆豉基本做法是将黄豆或黑豆蒸熟后,放进陶瓷罐内发酵制成。从外观上看,豆豉有黑、黄两大类,目前的川粤湘菜用的都是黑豆豉,比较干瘦,香味浓郁,味咸而略苦。除直接用于菜肴,几乎所有罐头食品用的也都是黑豆豉。黑豆豉最宜炒菜,如豆豉炒青椒腊肉,豉油炒空心菜、豉油焖鱼、豆豉炒牡蛎。黄豆豉则基本上保持了豆子的原色和原形,除了咸味别的什么味道都没有,可以直接也可以加辣或加香油食用,更多的是加工成其他豆豉制品。
豆豉中还含有多种营养素,可以改善胃肠道菌群,常吃豆豉还可帮助消化、降低血压、提高肝脏解毒功能。
老年人日常可以多进食一些,尤其是血栓患者,因为日本老年病研究所的专家发现,常吃豆豉可预防脑血栓。豆豉中钴的含量是小麦的40倍,有良好的预防冠心病的作用;豆豉中还含有大量能溶解血栓的尿激酶,对改善大脑的血流量和防治老年性痴呆很有效果。
豆豉再好,老人也不能多吃,每日以50克内为宜。而且豆豉加工中会加入很多盐分,所以如菜肴中已加入豆豉,则应减少烹调用盐量,以免摄入盐分过多,从而降低患高血压、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5脑血栓的类型
一、缺血性中风:
90%中风是缺血性中风
主要由于供应大脑血流的血管狭窄或阻塞,血流明显减少。
血栓性:某支脑动脉内形成血栓,形成部位的血管出现动脉硬化,一般出现在2支颈内动脉中,也可以出现在颈部或脑部的其它动脉内。
栓塞性:血栓或组织碎片在脑部以外的血管形成凝血块,常常在心脏形成,通过血流,最后停留在狭窄的脑部动脉内。这种血凝块就叫血栓。多是由于心脏的两个心房不规则跳动(心房纤颤)引起的,这种心脏节律的异常可以导致心脏内的血液形成血凝块并转移到机体的其它部位。
二、出血性中风:
脑部的血管破裂出血时,就引起出血性中风。 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血管瘤等都可以导致出血性休克。比较少见的原因还有动静脉畸形,可能是先天就存在的畸形。
脑出血也分为2类:
颅内出血:脑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周围脑组织由于受压损伤,也有脑组织由于供血不足受到损伤。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原因。高血压时间长后会导致脑内的血管脆弱、容易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部位发生在脑表面的血管,血液主要聚集在颅腔与脑之间。发病时先有突然雷电般的头痛,这种中风常常由于血管瘤破裂引起,这种血管瘤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随着年龄增大出现的。出血后血管痉挛,会导致缺血,进一步引起血管痉挛。
短暂脑缺血:也称为微型中风,是短暂出现的中风症状。主要是脑部血流短暂减少引起的, 多数短暂脑缺血发作不超过5分钟。
即使症状消失也应该到医院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意味着脑动脉部分阻塞或狭窄,很容易再次出现中风。一般只根据症状很难分清是中风还是短暂脑缺血发作,大约一半以上的症状消失的患者,已经出现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