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心血管内科 >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目录 什么是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必须做到三“快”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防措施 如何护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1什么是不稳定型心绞痛

  临床上将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和各型自发性心绞痛广义地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其特点是疼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发作诱因改变,甚至休息时亦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心绞痛。含化硝酸甘油效果差,或无效。本型心绞痛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之间,易发展为心肌梗塞,但无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改变,其心电图特点如下:

  (1)r波:r波振幅可突然降低。

  (2)stt改变:st-t易变和多变,多出现暂时性缺血性st段下移,t波低平、双向、倒置或呈冠状t波,变异性心绞痛时有关导联st段抬高。

  (3)一过性心律失常,如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房颤、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等。

  (4)可伴有u波倒置和qt间期延长。

  上述图形易变,如果处理不当,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可出现梗塞图形,但多数在心绞痛发作后能恢复到发作前的形态。

2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引起心绞痛的病因包括: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管腔固定性狭窄(常在75%以上);②冠状动脉痉挛,如变异型心绞痛;③冠状动脉其他病变:如炎症、栓塞或先天畸形;④非冠状动脉病变:如主动脉瓣狭窄或主动脉关闭不全、梅毒性主动脉炎、严重贫血、甲亢、阵发性心动过速;⑤低血压、血液黏滞度增高或血流缓慢;⑥肥厚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或)冠状动脉痉挛。

  (二)发病机制

  大多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严重的梗阻性冠心病,如心肌需氧量增加和(或)心肌供氧量减少即可诱发心肌缺血。血管收缩药的短暂影响和(或)血小板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直径进一步狭窄,导致心肌氧供量减少,从而发生自发性(静息性)心绞痛。动脉压力增高和(或)心动过速也可增加心肌需氧量,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

  研究表明,在许多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氧供量的减少,而不是需氧量的增加,诱发心肌缺血,后者是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最常见的促发因素。在一些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中,心肌需氧量的增加和氧供量的减少可能同时发生。在临界冠状动脉狭窄的病人中,心肌需氧量的轻微增加和供氧量的轻度减少就可产生关键性的心肌缺血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此结果可以解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缺血事件分布在24h内的变化。在早晨因冠状动脉出现储备低而出现严重缺血的发生率较高。

  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严重性显著加重之前可先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出现。减少氧供量,可加速有严重基础冠心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缺血的其他重要途径,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收缩。

3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必须做到三“快”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许多症状,如胸痛及心慌、出汗、恐惧等,与稳定型心绞痛相似,但处理方法截然不同。为了预防急性心梗,如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必须做到三“快”。

  1、尽快半卧位

  因为血管堵塞严重,疼痛时必须立即停止活动,避免平卧,尽快采取半卧位,保持平静呼吸。既可避免心肌耗氧量增加,又能避免平卧时导致的回心血量增加,减轻左心室负担。

  2、尽快服药

  如果身边带有急救药(硝酸甘油、丹参滴丸等),可在疼痛超过1分钟后服用。3分钟可缓解,有可能是稳定型心绞痛;如不见效,应隔5~10分钟再服一次,如此重复2~3次。但如疼痛持续半小时以上,可能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嚼服阿斯匹林(150毫克)的同时,拨打急救电话。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扩张血管后可导致血压下降。因此,最好采用半卧位服药,以防低血压摔倒。

  3、尽快吸氧

  保持低流量(2升/分钟)持续吸氧,可有效缓解心肌缺血,缓解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保护心肌,预防心梗发生。

  温馨提示:冠心病患者当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药可以缓解。含药时,最好采取坐位,这样可使回心血量减少,减轻心脏负担,使心肌供氧量充足,既可缓解疼痛,还能缩短药物起效的时间。含药时将药片直接或嚼碎置于舌下的舌系带两侧凹窝内。同时,还要张嘴深呼吸,深呼吸可使吞咽动作停止,同时加速血液循环,有效避免吞咽,并加速药物吸收。

4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防措施

  由于冠心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最重要的疾病之一,而临床上尚缺乏根治性措施,因此对冠心病的积极预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冠心病的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两个方面。一级预防是指对尚未患上冠心病的人群采取措施控制或减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防患病,减少发病率。二级预防是指已患上冠心病的患者采取药物或非药物措施,以防止病情复发或防止病情加重。

  一、一级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对整个人群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公民的自我保健意识,避免或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从而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2、控制高危因素:针对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以及有家族史等情况,给予积极处理。当然,在这些危险因素中有些是可以控制的,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少活动的生活方式等;而有些是无法改变的,如冠心病家族史、年龄、性别等。处理方法包括选用适当药物持续控制血压、纠正血脂代谢异常、戒烟限酒、适当体力活动、控制体重、控制糖尿病等。

  二、二级预防

  采用已经验证过有效的药物,预防冠心病的复发和病情加重。目前已肯定有预防作用的药物有:

  1、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已被证实可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再梗死率,急性心肌梗死后应用阿司匹林可使再梗死率下降大约25%;如有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可选用氯吡格雷。

  2、β受体阻滞药:只要无禁忌证,冠心病患者均应使用β受体阻滞药,尤其在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后;有资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药,可使病死率和再梗死率降低20%~25%。可采用的药物有美托洛尔、普奈洛尔、噻吗洛尔等。

  3、他汀类降脂药:研究结果显示出冠心病患者的长期调脂治疗,不但使总病死率降低,生存率提高,而且需要行冠脉介入治疗或CABC的患者数量减少。这得益于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以外的改善内皮功能、抗炎作用、影响平滑肌细胞增殖以及干扰血小板聚集、凝血、纤溶过程等功能。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氯伐他汀以及阿托伐他汀等均有此作用。

  4、ACEI:多应用于伴有左心室功能严重受损或心力衰竭者。已有许多临床试验结果证实ACEI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的病死率;因此急性心肌梗死后,射血分数<40%或室壁运动指数≤1.2,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均应使用ACEI。常用的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和福辛普利等。

  另外,针对冠状动脉造影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轻度狭窄性病变而临床上尚未出现缺血症状者,尽管还不能明确诊断冠心病,但应视为冠心病的高危人群,给予积极预防,也可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长期服用,并祛除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危险因素。

5如何护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不稳定型心绞痛在日常护理时,需要更加精心,才可有效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

  1. 运动与休息:运动可以调整脂肪代谢,防止肥胖,有利于冠心病的康复。运动以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如步行、打太极拳等。以自身感觉不疲劳、不气短及不引起心绞痛发作为原则。通过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力,从而改善心功能。运动时要注意周围环境因素,注意劳逸结合,还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等不良因素.

  2.调饮食:此病患者饮食以清淡、低脂为主,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禁用刺激心脏及血管的食物,如浓茶、咖啡及辛辣调味品,慎食用胀气食物(如豆类、洋葱、青椒、土豆、红薯、芋头等)。应少量多餐,防止过饱饮食引起心脏负担加重。要常食用新鲜蔬菜及水果,以供给维生素及无机盐,防止大便干燥。

  3.随身携带急救药物:患者要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以备急用,患者及家属要熟知药物的放置地方,使用时看准有效期,且放在密封闭光的瓶内保存。对于服用硝酸甘油无效者,有可能是心肌梗死的先兆,应做好家庭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