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不断的进步,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比较喜欢结交朋友,年轻人之间的莫逆之交与老年人的忘年交有什么不同呢?人处一世,重要的就是朋友和家人,很多的老人都需要子女的陪伴,但是很多的年轻人忙于自己的工作,忘年交刚好弥补了这个缺憾,大家知道忘年交是什么意思吗,看看下文详细的介绍吧!
目录
1为什么人老人心理抑郁容易被忽略
1、被药物引发
许多老年人需要规律地服用多种药物以治疗自己的躯体疾病。有些药物能加重或引起类似抑郁症的症状,如心血管药物(心得安、利血平)、激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甲基多巴、左旋多巴等。但是每种药物副作用的个体差异性很大,所以因药物引发抑郁的程度也会有较大的区别。
2、被它病干扰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患慢性疾病的增多,如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关节炎、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往往是迁延时间长,治疗效果一般,这些都会使人感到无能为力,力不从心,心情沮丧,无奈抑郁。另外,有些疾病本身存在抑郁的症状,如痴呆、帕金森病等。这些疾病能引起与抑郁症类似的症状,如乏力、睡眠障碍、注意力困难、悲观思虑、食欲不振等。所以有时很难区分是疾病的抑郁表现还是疾病并发的抑郁症,因此老人容易在关注躯体疾病时忽视心理问题的存在。提示抑郁症有价值的迹象有:社会功能的退缩、失败无望或应受惩罚的感觉增强、对生活缺乏意义、经常想到自杀等。帕金森病和阿尔兹海默病与抑郁症关系密切,有一项研究发现,前者的50%,后者的35%会患上抑郁症。
3、被丧偶忽略
在有压力的社会生活事件中丧偶对人的心理创伤最大。丧偶后,家庭结构、亲情关系、经济情况、起居环境都会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适应新的环境和处境是一个心身的考验,度过这个适应性生活阶段又需要1~2年的时间。因此必须懂得在这期间存在着患抑郁症的危险性。不要以为丧偶心境不好是理所当然,应清醒地认识到,继而进入的抑郁状态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2老人如何过好晚年生活
1、经济来源有保障
中国有句俗语,养儿防老,儿子曾经是中国老一辈养老的唯一依靠。如今社会发展,老年人的生活有了另外的保障,那就是养老保险。养老保险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使老年人老有所养。养老保险可以为老人的老年生活提供经济来源,经济独立可以让老年人生活得更自由、更快乐。养老保险可以帮助减轻子女的负担,让老年人不再是子女的拖累,老年人可以挺直腰板靠自己的养老金生活。如果自己有闲钱,就看美景、享美食,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充分享受社会回馈给老年人的美好生活,弥补年轻时的缺失,找回失去的自我。
2、教养子孙
退休后在家带孙子孙女是绝大多数老人的生活状态,回归家庭也因此成为大多数中国老人退休后的首选。这样既可以解决子女上班孙辈没有人带的问题,还可以充实老年人的生活。退休后则可以更好地关爱家人。都说抱孙不抱子,老年人可以享受含饴弄孙的乐趣,担负起教养孙辈的重任,为子女分忧解难。这样子有利于家庭的和谐欢乐,维持幸福的家庭环境。
3、发展才能和培养兴趣
老年人要学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可以帮组老年人充实自己的空余时间,享受生活的乐趣。比如钓鱼、书法、种花、跳舞、唱歌等等,只要是老年人感兴趣的,都可以尝试一下。根据个人的特点,老年人可以利用多年积累的经验,创造条件,开辟工作的新天地。有烦恼的人对事情往往没有兴趣,但是,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做喜欢做的事情,提高技能,使自己胜任社会工作,从而体验快乐。
3忘年交让老人青春重返
毋庸置疑,青年人交上老年人这个朋友,能够从老年人的身上学到很多极为宝贵的经验,以此来弥补自己的某些缺陷与不足,丰富知识、吸收阅历,逐步使自己走向成熟,健康地成长起来;而老年人交上青年人这个朋友,也会从青年人的身上学到、看到希望的阳光沐浴,仿佛浑身充满了青春般的活力,找到了自己从前的影子。
他们通过交往、畅谈、叙说或互帮互学,做些事情,往往会消除了“代沟”的阻隔;舒畅的心情,更会让老年人的心理年轻,有效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益寿延年不无裨益。所谓的“忘年交”情结,是应该有共同性趣为要,突破他们年龄的鸿沟界线,可将“天堑变通途”,“忘年之交”要建立在“共性”的基点上,选择交往笔友、文友、书友、画友、钓友、麻友……
各种各样称谓的朋友,五花八门;凡是能够给青年、老年或是中年、少年之交朋友带来快乐,促进身心健康之有意义交往的事情,应当受到社会、家庭的关注与理解并支持。诚然,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卓越生活,这对于我们增强现代意识并非无益,忘年交情结,以老带新、以青带老,潜移默化,互敬互勉,使社会更和谐,家庭更幸福!
老年人与年轻人交朋友能增长记性,心情愉快,促进健康,比吃什么保健药都见效快。在社会实践中,老同志都知道年轻人具有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勇于开拓等特点,不少老同志缺少的正是这些。与年轻人交友,好像在沉闷阴暗的屋里开了一扇窗,让阳光和新鲜空气进入室内,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会重新活跃起来,以朝气代替暮气,心态变得年轻,心情变得愉快,做到人老心不老,大大恢复青春活力。
4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是怎样的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人到老年,机体各部分、各脏器包括大脑在内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功能减退,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皮肤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这是老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可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
1、情绪改变:
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2、智力改变:
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吸收。
3、性格改变:
有的老人显得噜苏,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小便宜。
当然,正常老人的这些改变有一定范围,但若过分突出,尤其与一般同龄老人相比,若已明显不同,则要考虑有无老年期精神疾病的可能。
5老年人如何与家人相处
1、子女
子女与父母关系最密切,彼此间可以较直接地指出对方的不是之处,加上所谓父子/母女没有隔夜仇,彼此间较容易原谅对方,因此通常问题不至太严重。一些老年人总是会有“我的孩子就要听我的”这种心理,其实子女虽说是父母生养的,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他们的权利。子女成年后,老年人也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尊重。
2、媳妇及女婿
由于媳妇或女婿本来与长者认识不深,但在与长者的子女结婚后,却忽然间要经常与长者见面,甚至一同居住,因此较易产生相处的问题。生活中出现一些矛盾的时候,老年人要学会说出来,而不是闷在心里,或者背后告状,这种行为长此以往不利于老年人和媳妇及女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