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心理健康科

​切莫忽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追求健康。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少人注重的是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则相对忽视,或者不知道该怎样保持心理健康。事实上,在快节奏、高风险、大压力的现代社会,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注重心理健康、保持良好心态,有利于人们舒缓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从而有效开展学习、生活和工作。切莫忽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那么怎么教育呢?下面大家就来一起看一看吧。

目录 青少年异常变化或是心理求助 切莫忽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自我调节是关键 青少年存在什么心理问题 ​谨慎青少年性逆反心理

1青少年异常变化或是心理求助

  1、 青少年异常变化或是心理求助

  核心提示: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后,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都会有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做青少年心理求助信号。

  “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后,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都会有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做青少年心理求助信号。”李知表示,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甚至逐年上升。

  据介绍,家长和老师都要多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疾病知识,对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有更全面了解,不盲目攀比、模仿,根据孩子气质类型及特长兴趣,因材施教。

  其次,对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有一个正确认识。正视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请教专业人员,尽快解决问题。

2切莫忽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个成绩优秀的中学生因迷恋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而最终自杀,一个花季女孩因沉溺网络而走向堕落……一篇篇报道令人触目惊心,一个个事件发人深思,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拯救沉迷网络的孩子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带给大家极大的方便,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娱乐的必备工具,尤其是近几年来网络游戏的产生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成了人们消遣的新宠。然而网络世界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网上暴力游戏等。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尚处在形成阶段,思想意志薄弱,自控能力较差,再加上学习压力大、不愿与人沟通等弱点,很容易被网络吸引,整天沉迷在虚拟世界里。这就要求广大师生和家长极力配合,对那些沉迷网络的青少年给予关心和帮助,使其转变思想,正确认识网络,真正戒除网隐。而打骂、嘲讽他们以及人为禁止上网等方法都有悖常理。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与他们进行沟通,使其从思想上真正转变过来。

  纵观我们的教育体制,虽然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然而我们现阶段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那种添鸭式的教学依然存在。看看我们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确实很重,他们已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玩儿的时间越来越少,兴趣越来越单一,若是遇到庞大丰富的网络世界,很容易沉迷其中。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切实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技能,广泛培养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丰富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学生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使其认识到除了上网还有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老师不仅要向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让他了解社会知识,关注公益事业,使其明辨事非,分清善恶,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作为家长也不能过分溺爱孩子。

  古人说:“习劳而知感恩”。要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让他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艰辛,让他从劳动中体会到快乐,感受到收获的喜悦,他的自控能力也会很强,长大后也会更加孝顺父母,知道父母挣钱的不易,也就不会为上网而随便花钱。


3青少年心理健康自我调节是关键

  “以前我们往往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产生挫折感是由于客观事物本身所致,事件A导致后果C。因此当有青少年遇到挫折出现心理失常行为时,人们往往会认为,挫折事件本身是直接原因。比如某某自杀了,为什么自杀?因为考试不及格。但实际上考试不及格的人多着呢,为什么就是他自杀呢?”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卢家楣教授的问题一抛出,不少学生立刻困惑起来。

  “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能人跟人不一样吧?”一个女生小声对同伴说。

  “这个传统观念要改变。其实真正引起挫折感或者相应行为后果的,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青少年对挫折的看法。也就是说,对挫折事件错误的认知评价,才是导致消极后果的真正原因。事件A导致观念B,最后才是后果C。”卢教授揭开了谜底。

  卢教授给大家讲了一个因高考失利而导致人生失败的例子――

  某地农村一个高中生曾有过远大的理想,渴望走进大学殿堂,几经努力,他却屡战屡败。心中的梦想被无情的现实击碎后,他的思维方式进入误区,以致精神崩溃,成了一名间歇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了防止他出手伤人,无奈的父母只好用铁链将他锁在院子里的石柱上,一锁就是整整3年,直到被邻居发现,大家出钱才把他送到医院治疗。

  “青少年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尚未完整,所以对挫折的看法往往容易走入误区。”卢教授介绍说。

  第一个误区是绝对化。不是从客观事物出发,而是从主观愿望出发,缺乏对变故的思想准备,遇到挫折容易导致心理失调。

  第二个误区是概括化。以一时一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甚至否定自己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以点概面,以偏概全,遇到挫折就容易导致因全面否定自己或他人而心理失调。

  第三个误区是夸大化。对事情的后果想得过分严重、可怕。有这种思维方式的青少年遇到挫折容易因自畏、自悲而导致心理失调,甚至自寻绝路。

4青少年存在什么心理问题

  1、学习问题

  学习困难、考试焦虑、厌学、逃学,甚至造成自杀或暴力事件问题。其中,厌学是目前青少年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学习压力大、目标不明确、物质生活优裕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行为的懒散甚至厌学。

  2、情绪问题

  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体发育较快,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在其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提高,渐渐感受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所寄予的期望,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感受到了以上种种所带来的压力。这些压力若不能得到很好的释放,就会由此而产生各类的情绪问题。青少年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有情绪不稳定、恐惧、抑郁、焦虑、愤怒、羞怯等。

  3、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并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在自我方面,善于正确地评价自己,并能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能够愉悦地接纳自己,并能及时地控制自己的一些消极的想法与行为。


5​谨慎青少年性逆反心理

  人的一生中,随时都会有“逆反心理”的产生,其中以青春期发生的频率最高。在“性”的问题上也不例外。如家长禁止孩子看与性有关的书刊,偏有人要偷着看;不让关注异性,偏有人要格外留意;不让谈恋爱,偏有人要早恋。

  青少年“性逆反心理”不可能根除。这是因为这一时期少男少女的性意识已开始萌动,他们希望通过自我的努力去探索性的奥秘,所以不肯轻易接受成人的观念。但这一时期,他们对性的自我探索处于模糊状态,种种性的困惑无法解除,而他们体内性能量的激增,又会导致性情绪的极大波动。因此,在他们身上,难免要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看不清这一点,总认为他们“不听话”,必然导致性教育的失败。

  从另一方面看,青少年“性逆反心理”又是可以减少的。因为这一心理的产生,除了上述青少年自身的因素外,主要归因于社会承袭的落后观念和行为,如对青少年采取性禁锢主义,一些学校不开设性教育课程;家长限制孩子与异性交往,偷看孩子日记,私拆孩子的信件,嘲笑挖苦孩子对异性的向往心理;发生了早恋,不是耐心地说服和引导,而是打骂或赶出家门。这些把青少年的“性”当“贼”防的不信任行为,使他们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在没有正确理论引导的情况下,极易走上性犯罪的道路。有些成人在性问题上言行不一,都使孩子们觉得成年人虚伪,从而抗拒任何有关性的管束。

  减少“性逆反心理”的最好方法是,对于有些问题,诸如怎样和异性交往等,要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切莫无原则地横加干涉。当他们遇到困惑时,要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讨论,提供积极的建议,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