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女生来说,月经其实是一个比较痛苦的事情,因为来月经的时候浑身难受,尤其是第一天的时候肚子真的是痛得不行,而有些人在经期的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流血过多,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来看下小编的介绍吧。
目录
1中医怎么调理月经流血过多
一: 地黄益母酒
1:材料:益母草10克,黄酒200毫升,生地黄6克制作方法:取一个渗出瓷瓶(或杯),将黄酒倒入瓷瓶中,然后加入益母草和生地黄,蒸20分钟,主要要隔水蒸。服用方法:每日两次,每次服用50毫升。
二: 黑木耳红枣茶
材料:黑木耳30g,红枣20枚,茶叶10g。做法:煎汤代茶频饮。每日1剂,连服7日。功效:可以补中益气、养血调经,适用于气不摄血之月经过多。还可以清热凉血,止血固冲。
三: 母鸡艾叶汤
1:材料:艾叶15克,老母鸡一只制作方法:老母鸡、艾叶都清洗干净,将老母鸡切成块,两者一起放入锅中煮汤就可以了。服用方法:一剂药汤分2-3次服用,在月经期连续服用2-3剂。适应症:该食疗方适用于体虚不能摄血而导致的月经过多者,或伴有失眠多梦、心悸症状者。
四: 莲子花茶
材料:花茶3g,莲子30g,冰糖20g。做法:先将莲子用温水浸泡数小时后,加冰糖炖烂备用,接着,将花茶用沸水冲泡5~10分钟后取汁,与莲子汁冲匀,就可以饮用。功效:莲子具有补脾,养心益肾,涩可固脱的功效。加上冰糖、花茶,可以理气解郁。三药合用,补而不滞,而达气行则血行,补气以摄血之目的。
五: 归芪鸡
材料:黄芪30克,鸡肉250克,当归20克,味精、盐适量制作方法:鸡肉洗净切成块,和当归、黄芪一起放入砂锅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水,用文火炖熟,加入适量的味精和盐就可以了。服用方法:每周服用3次。适应症:鸡肉能温中健脾,黄芪、当归能益气养血,又能鸡肉的膻气,该食疗方可补气血,治疗月经过多。
六: 浓茶红糖汤
1:材料:红糖、茶叶适量制作方法:茶叶加水煮成浓茶,差不多一碗的量,煮好后去渣,然后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适量的红糖,搅拌均匀。服用方法:每日一次适应症:该食疗方具有清热的功效,适合月经前期量过多者。
2怎么会出现月经流血过多
若是经中医诊断女性月经周期正常,但是经量过多或较以往明显增多的现象,称为月经过多。中医学认为,造成女性经量较多的主要原因是血热、气虚、血瘀三方面的原因:
血热:
这一型的女性属于阳性体质,平时爱吃辛辣煎炸的食物。有的平时心情郁闷,以致肝郁化火;有的思虑过度,以致心阴不足、心火偏亢;有的是因为感受到外界的热邪,热邪迫血妄行,所以引起了月经过多。
气虚:
这一型的女性平时身体虚弱,或者久病后脾气受损。有的平时太劳累,又吃过多寒凉的食物,终致脾气受损,中气虚弱,气不摄血,以致月经经量过多。
血瘀:
女性有小产、人工流产的病史,其体内比较容易积聚瘀血。有的是因为长期心情郁闷,导致体内瘀血停聚。若瘀血不去,则新血就不能在经络中正常运行,以致于月经会过多。
不管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你失血过多,这都是需要你值得注意的,身体上面的一些毛病是一定要得到及时的解决的,不然很多时候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所以当你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应该知道大致是因为什么原因然后进行治疗。
3月经期哪些表现是属于病态
1.经前紧张症
有的人在来月经前7-14天,就有预感,如头痛、头晕、失眠;乳房胀痛,甚至不敢碰;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烦燥或忧虑抑郁;眼皮、手、腿等处出现浮肿,当月经来潮后,这些现象很快消失。医学上把每次月经前都有这种现象出现,称为“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一般它不会引起严重后果,对身体健康影响不大,只要注意调理,症状会有所减轻或好转。
产生“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原因目前还不太清楚,多数人认为和自主神经(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雌性激素代谢紊乱、水盐代谢紊乱有关系。
2.月经期鼻出血
青春期少女,只要发育正常,到时候就会有月经来潮的。如果年龄到了而不来月经,有时却出现鼻孔流血,或来月经的同时鼻孔流血、吐血,医学上称此为“代偿性月经”或“倒经”。许多人发生代偿性月经就不再有正常月经期子宫出血;或代偿月经量多,子宫出血量就少;或反之。
这种病人常感到盆腔坠胀、全身不适,而代偿性月经一出现即感全身轻松。其原因在于体内“生物钟”发生紊乱,或是高血压、肝脏病或肺结核等慢性病而出现的一种症状。
3.月经期偏头痛
多发于女子青春期。这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发作性疾病,大多表现为一侧性剧烈头痛,且常伴有恶心、呕吐、视力模糊、出现幻觉等症状。据认为这与垂体促性腺激素敏感性有关。
4.月经期乳腺囊性增生
此病多发于青年女子。常在月经前或月经期出现一侧或双侧乳房胀痛,将的用手还可模到大小不一的硬块。其病因多与卵巢功能失调、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加有关。
5.月经周期性腹痛,也叫痛经
它是指月经来潮前后或月经期发生下腹疼痛。
痛经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妇女生殖器查不到什么毛病的痛经,称为原发性痛经。常见于青春期未婚妇女,症状多开始于来月经后1—2年。其特征是从行经前1-2天或来潮的第一天开始痛经,以后逐渐好转。疼痛部位多限于下腹部,有时窜到上腹部、腰部成会阴、肛门,严重的可伴发恶心、呕吐。
有时也有膜性痛经,这是指来月经时,子宫内膜成片脱落,不易从子宫颈口流出而引起的疼痛。原发性痛经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精神紧张及神经过敏、子宫痉挛或经血不畅(包括颈管狭窄等)、内分泌失调、前列腺素增多等有关。它常在婚后或一次足月分娩后显着好转,甚至消失。
临床上指的痛经,一般就是指原发性的痛经。另一种继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和子宫粘膜下肌瘤等引起的下腹部疼痛。只要病根去除,痛经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4月经量突然增多要小心生病
1、生殖器官的炎症
阴道出血量多伴随下腹部或腰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颜色或气味异常,发热,小便频繁并疼痛,就要考虑发生了生殖器官的感染。
2、宫颈肥大
宫颈肥大是慢性宫颈炎一种,主要症状有月经过多,白带多呈脓性,痛经,下腹及腰骶部坠痛,或有尿频、尿急、尿痛及性生活出血等。严重的可引起子宫内膜炎、输卵管卵巢炎、输卵管粘连,导致不孕,增加诱发宫颈癌几率。
3、血液病
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贫血等。由于月经也和其他人体出血现象一样要受到自身凝血系统的调控。如果凝血系统发生异常的情形,比如:先天缺乏某种凝血因子的血友病患者,由于血液不容易凝固导致每次月经量大和出血时间长。如果长期面对月经过多的问题,而经过妇产科医生检查又找不出任何病因,应该考虑接受详细血液检验,看是否患有血液病。
5经期按什么穴位加快排出经血
1、涌泉穴
当你用力弯曲脚趾时,足底前部出现的凹陷处就是涌泉穴。轻轻点按涌泉穴能通过经络传递作用,调节你的植物神经系统,帮你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从而降低血液粘稠度、加快经血排出。
2、足三里
用右手掌心按准右腿膝盖顶部,五指朝下,中指顶端向外一指的位置就是右腿足三里。换左手用同样方法可以找到左腿足三里,轻轻点按这个穴位,能促进消化系统功能、加快毒素排出,提高身体免疫力。
3、中府穴
立正、叉腰站直,用手可以摸到在锁骨外侧下端的叁角窝,那里的中心就是云门穴,在这个窝的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的地方就是中府穴。
中府穴是肺经上的大穴,经常按摩可以顺畅肺静脉,强化淋巴循环,治脾肺两脏之病、气血不足,腹胀等,是调理内息经脉的一个重要穴位。
4、天柱穴
天柱穴就在我们的后颈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后发际正中线上半寸处约2厘米左右,往两旁各1.3寸各有1个穴位。
感到疲乏困倦的时候按摩这个位置,可以起到提神醒脑、去疲劳的功效。而且可以舒缓压力,通气补益,调理经络,帮助身体血液顺利流通,有利于经期时出现的腰痛腰酸等不适现象的改善。
5、命门穴
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肚脐在同一水平处。用手指按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按摩该穴位有利于改善压抑情绪,舒缓肌肉酸痛,还能有效地延缓衰老,养阴护宫,改善月经不调,推迟更年期,恢复青春活力。
6、承扶穴
在臀部横纹线的中央下方,位于左右臀下臀沟中心点,这里是神经最为密集的地方,指压时可以用力些。
这个穴位主导生殖器官的神经从此处经过,经常按压有效直接地刺激到子宫颈壁的神经,帮助腹肌、骨盆肌收缩及放松,有利于经血排出更顺畅,也能起到一定的缓解痛经作用。
7、肾俞穴
与命门穴的位置持平,就是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个。
这里是肾经的主要穴位,经常按压可以强壮肾气,增强肾的功能,尤其对月经不调、手脚冰冻、腹胀酸痛有帮助。
8、商阳穴
这个穴位在手上,抬起手,在食指靠拇指的那一侧,在指甲角正后方2毫米的地方。
这也是一个调理内息与肠胃的穴道。这个穴位位于大肠经脉上,经常掐一掐这里,能旺盛大肠经的气血,调节消化道功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调理经期不适的作用。
9、膈俞穴
背过手,可以摸到在肩胛骨和嵴椎骨之间凹陷,这个地方就是了。而且左右各有一个。
用指压的话,可以起到促进血液流通的效果,同时,可以刺激淋巴系统,有效地缓解肩周炎和颈椎疾病,此外,帮助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改善人体的机能,对月经周期的顺利度过是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