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童年走向成年的过渡,主要标志是性发育和性成熟,要经历躯体和心理上的急剧变化,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时期。青春期是性心理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表现出对异性的浓厚兴趣,特别注意周围异性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及其有关活动。为了增强吸引力并给异性以好感,注重自己的修饰和着装。男孩会有主动接近女孩的向往,并极力表现自己,以讨好心目中的异性对象。那么青春期少年性心理有啥特点?下面大家就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目录
1青少年心理治疗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青少年大多正处于叛逆期,对于青春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容易带有抵触心理,因此对心理咨询活多或少的有些排斥。那么进行青少年心理治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对青少年施予心理治疗时,你或许已考虑青少年的年龄,心理的发展,所困扰的问题,客观环境等因素并于治疗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诸如就一些具体问题与青少年及家长进行协商(介入的人员、治疗的方式等)……尽管如此,你仍会经常面对如下的问题:
1、回避
青少年否认所存在的问题是最直接的回避反应、借此转移问题重心。青少年也可以承认他们的问题,但对之轻描淡写、漫不经心,倾向于宣称其问题无太大意义。青少年宣称已经康复,瞒骗治疗者。
在治疗中,这类反应可使治疗者看不到他希望了解的信息。所以,通过治疗者的经验和从学校、父母处得到的资料加以真实性判断,在不破坏信任关系的基础上与青少年讨论问题的性质并协商解决。
2、戒备心理
年轻人可能什么都不愿意告诉你,尤其是第一次会谈。他们根本不相信成年人,由于许多有意或无意的原因,他们感到恐惧、焦虑和抑郁。他们可能会觉得当他们告诉你做了什么错事时,他们将会被嘲笑、拒绝、不喜欢或不相信。
年轻人还会觉得,当他们将情感和问题讲出来时似乎很愚蠢,这可能使他们简单地取悦和迎合治疗者,宣称一切都好了。多疑而又易受伤害的年轻人还会对治疗者最诚实、最善意的帮助表示怀疑,将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冲突完全掩盖起来。
这些强烈的内心矛盾可使交谈变得困难。治疗者要想解除病人的戒备心理首先要做到同情、关注与理解,清除青少年的顾虑。
3、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年轻人承认问题的存在,但拒绝承认自己应负有的责任。有的年轻人显得很成熟、很懂事的样子,对他们的问题能说出一大堆合情合理的理由。
处理此类情况,治疗者应不急于评判青少年的行为、要求其承担责任。这只会引起更强烈的抵触情绪。而应该引导其从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启发其对问题的认识。
4、沉默这是会谈中最难处理的问题,与青少年交往时经常遇到。治疗者要对沉默的原因作一个全面的判断,不要急于用交谈来填充沉默。
5、语言表达困难由于青少年认知功能尚不完善,情感体验也不丰富,有时难以准确地表达他们想说的和所感受到的东西。善于倾听、善于发现谈话真正的含义,有针对性的提问无疑可以帮助治疗者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收集有用的资料。也可采用心理测验工具协助探讨。
6、保密的问题保密原则是心理治疗关系中的主要原则之一,但对于青少年而言要有一定的变通。因青少年心理尚未成熟,自我的意识也不稳定,在其未到法定的成人年龄时,是需要监护人的。治疗者如想避免陷入两难的状态,就不要允诺做不到的事情,或可用非正面的回答去启发青少年对问题性质的认识和理解,提出对问题的解决方法。
7、敌意 “不用耽误时间了”、“治疗对我没有用”、“别烦我了”,甚至使用威胁性语言,这在治疗中常使治疗关系的建立困难起来。但我们知道,青少年实际上可能比所表现的更文明礼貌,只要我们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找到共同的话题,信任关系的建立往往比想象的容易得多。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青少年心理治疗也需要认真对待。面对广大青少年,家长和老师应多注意他们的异常行为,即使帮助他们进行排解并接受治疗,以防止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2青春期少年的性心理解析
家长会谈
A:我家孩子到了叛逆期该怎么办,她已经十二岁了,开始对异性有好感。她们同学建了个微信群,无意之间看到她们聊天,一个小姑娘竟然说啪啪啪这样的敏感露骨的词,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件事。
B:我弟弟是内向型的,正处于青春期,那天晚上我爸爸让他洗澡,他就是不去,我爸爸拿棍子打他,他不跑也不躲就是很气愤,甚至还捶墙。后来我去看他,他已经准备带零钱离家出走了。就连我问问他,他也难受地叫我滚。这两天也一直没和我爸说话,让他吃饭有时候也不理睬。以前他是很听话的,可能是青春期,我爸从小到大都没怎么打过他,这几天也气不过打了两次。和他沟通也什么都不说,不愿意表达出来,只知道发火,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他。
分析应策
一、青春期觉醒的概念
以上这两个案例的关键点不是在于言辞或者行为过激,而是小孩青春期的心理发育。通常来讲,我们以为凡是跟青春期性意识有关的问题,都是两性问题。
但其实并非如此。
两性问题仅仅是性意识当中非常本能的一个部分,而性意识在人类社会当中还有更加重要的社会化意义,那就是社会角色的意义。
说到社会角色,孩子第一次开始融入社会,是在3岁左右,叫做生理自我的觉醒。青春期早起,性意识的觉醒一般叫做心理断乳期,是第二次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就是社会人格的觉醒。
小孩子在3岁的时候,是通过模仿大人的行动,来承担家庭工作和学习社会的责任;到了青春期以后,就有第二次自我觉醒,特点是孩子要脱离父母进入社会化的状态来寻找自己的定位,这其中连带着性意识觉醒以后,对自己性别的理解问题。
一般这个阶段的孩子都特别的自我,还都喜欢吹牛,只要你跟他说,成熟的男人是咋回事,成熟的女人是咋回事,就特别得聚精会神。这是都是孩子性心理发育的自然表现。
二、A案例的应对方法
A案例当中,女生微信群里八卦,这就是属于女性在学习性角色时候的方法,互相八卦,比比看谁懂得词汇与知识多。一般也有人是为了在圈子里有话题装老司机,故意学习大尺度的词汇与知识,用来吹牛,就是为了获取群体内的威望。
这个年级的小女生、小男生一般都还是普遍崇拜知识懂得多的老司机的。有需求就有供给。假如真要出事的话,你们要关注群里有没有男生,还有就是有没有一对一私聊。
假如就一群女生聚在一起八卦,那情况比较安全和谐,平时都在一起玩的通常就没问题。对于家长的建议,就是应该给孩子上点正确价值观的课程,比如什么是淑女,什么是审美。
三、B案例的应对方法
案例B里男生,是比较典型的青春自我觉醒,想要挑战父权。男人什么时候会感觉自己是个男人呢?在被需要和崇拜的时候。当一个青春期的小屁孩,在外人面前被训斥的时候,他首先想的不是恐惧,而是尊严。因为对于男人而言尊严是很要命的,所以,孩子就会表现出不畏强权,独立自主离家出走之类的。
在这个年纪的小孩,光靠打是不行的了。建议家长采取赞美式教育措施,多夸孩子,夸他能干,以及行为像个男人,
而且这个年纪的男孩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自我为中心,以为自己天下无敌。这个特点有些时候是好事,但也是坏事。关键是家长要懂得孩子的这个心理,切勿针尖对麦芒。
3青少年异常变化或是心理求助
1、 青少年异常变化或是心理求助
核心提示: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后,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都会有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做青少年心理求助信号。
“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后,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都会有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做青少年心理求助信号。”李知表示,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甚至逐年上升。
据介绍,家长和老师都要多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疾病知识,对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有更全面了解,不盲目攀比、模仿,根据孩子气质类型及特长兴趣,因材施教。
其次,对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有一个正确认识。正视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请教专业人员,尽快解决问题。
4青少年心理健康自我调节是关键
“以前我们往往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产生挫折感是由于客观事物本身所致,事件A导致后果C。因此当有青少年遇到挫折出现心理失常行为时,人们往往会认为,挫折事件本身是直接原因。比如某某自杀了,为什么自杀?因为考试不及格。但实际上考试不及格的人多着呢,为什么就是他自杀呢?”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卢家楣教授的问题一抛出,不少学生立刻困惑起来。
“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能人跟人不一样吧?”一个女生小声对同伴说。
“这个传统观念要改变。其实真正引起挫折感或者相应行为后果的,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青少年对挫折的看法。也就是说,对挫折事件错误的认知评价,才是导致消极后果的真正原因。事件A导致观念B,最后才是后果C。”卢教授揭开了谜底。
卢教授给大家讲了一个因高考失利而导致人生失败的例子――
某地农村一个高中生曾有过远大的理想,渴望走进大学殿堂,几经努力,他却屡战屡败。心中的梦想被无情的现实击碎后,他的思维方式进入误区,以致精神崩溃,成了一名间歇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了防止他出手伤人,无奈的父母只好用铁链将他锁在院子里的石柱上,一锁就是整整3年,直到被邻居发现,大家出钱才把他送到医院治疗。
“青少年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尚未完整,所以对挫折的看法往往容易走入误区。”卢教授介绍说。
第一个误区是绝对化。不是从客观事物出发,而是从主观愿望出发,缺乏对变故的思想准备,遇到挫折容易导致心理失调。
第二个误区是概括化。以一时一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甚至否定自己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以点概面,以偏概全,遇到挫折就容易导致因全面否定自己或他人而心理失调。
第三个误区是夸大化。对事情的后果想得过分严重、可怕。有这种思维方式的青少年遇到挫折容易因自畏、自悲而导致心理失调,甚至自寻绝路。
5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死亡诅咒
从漫画《死亡笔记》到现实的“死亡笔记”,从虚幻世界中的“正义”到现实社会中的“诅咒”,青少年为什么对此心态开放,甚至乐此不疲?
他们希望从这样的日记本里得到什么?
在笔记本中得到“让某人死”的虚幻的效果,这样的方式,到底是诅咒还是宣泄?是自我欺骗还是自我调节?
从人的本性来看,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博士研究生祝卓宏。
内心树立虚幻的正义感,从而得到心理满足
漫画《死亡笔记》中标榜的“除暴安良”,使得漫画的主人公成为正义的化身,由此演化出“死亡笔记本”。祝博士认为,它会潜移默化地暗示使用者———虽然让别人去死,但自己是正义的,是通过“正义的力量”整治“邪恶的力量”。
据报道,那些使用死亡日记的青少年,大多是填上自己不喜欢的同学的名字,目的是为了“报复”。祝博士分析说,当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甚至发生暴力的时候,受欺负的孩子会有两种表现,一是以牙还牙,报之以谩骂、殴打。二是,有一种阿q精神,通过暗地诅咒,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已经改变了别人的命运,而对方已经受到报应,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自欺欺人的“成功报复”,无法带来真正的宣泄
当一个人希望但又自己没有能力做一件的事情的时候,往往愿意通过靠对虚拟世界的想象来实现,并从中获得自尊和自信。填写“死亡笔记”就是在自己无法让对方受到损失的情况下,希望神的力量来帮助。其实这只是一种假想的力量,现实中并不存在。有学生表示,这样可以获得宣泄,达到心理平衡。
“但是,这完全不同于正常的宣泄方式。真正的宣泄,是要最终把身体里的能量释放出来,达到放松的效果。但是,死亡笔记上写名字,就如同古代给小人扎针,仇恨不但没有减少,而是放在内心更深处,不断地沉淀和积累,即使得到了安慰,也只是一时的快感。”
追求“死亡”,体现了人的“避害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