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心脏病都可以引起房颤,比如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以及心衰等,病人主要表现为心慌、头晕、气短等,中老年人容易发病。房颤不仅可以加重原有的心脏病,更大的危害是容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运行可引起脑梗死。所以,房颤患者患脑梗死的风险大约是心律正常人的4—7倍,心脏病患者如果出现房颤,病死率会比未出现房颤的患者高出2—3倍,所以无论什么心脏病人出现房颤,除了要服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之外,都要积极治疗房颤。
目录
1导致房颤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患病率的增长还会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导致房颤发生的原因有多种,如心肌细胞代谢紊乱、心房电重构造成离子通道的紊乱、自主神经功能失常以及心房的纤维化等等。目前的治疗药物只是针对房颤发生的某种原因,如心律平、胺碘酮等只能影响某种离子通道,不能改善心肌纤维化和自主神经功能,所以目前房颤的根治率小于1%。具有整合调节优势的参松养心胶囊可以调整心肌细胞的多离子通道,并能调节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心肌血液供应,改善心肌纤维化。
心律平、胺碘酮服用后可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对肺、肝、甲状腺、神经系统等也有各种毒副反应,研究中没有发现参松养心胶囊的心脏毒副作用,这表明中药治疗阵发性房颤更具有优势。
知道了导致房颤发生的原因有哪些,所以老年心脏病患者发生房颤服用中药参松养心胶囊,应该说更有效,也更安全。
2心房颤动对人体都造成哪些威胁
心房颤动对人体都造成哪些威胁?就现状而言,人们对对高血压心绞痛的危害已经越来越重视,对心房颤动却很陌生。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死亡危险较无心房颤动高1.5-1.9倍。
心房颤动对人体都造成哪些威胁?
心房颤动三大危害
一.生活质量的下降。
心房颤动时心律不齐,心室率过快易于造成心悸、乏力等症状或诱发加重心绞痛,使病人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下降。
二.影响血流。
心房颤动可使心排血量下降25-30%,易于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如果是一个二尖瓣狭窄的病人发生了快速心房颤动,可能引起肺水肿。心房颤动长期存在,心室率未能得到控制还会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三.并发血栓栓塞。
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最严重,危害最大的并发症,心房颤动病人的中风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5.6倍。心房颤动成为影响脑卒中发病率的惟一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见房颤是许多患者尤其是75岁以上老年人中风的致病根源。
心房颤动常规治疗方法
复律治疗:房颤发作时,如果由于心室率过快而产生严重的心肌缺血、低血压神志不清、心力衰竭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情况时,应给予急诊直流电复律。
然而,目前仍有大部分病人及非专业医生没有意识到心房颤动的危害性,对于抗凝治疗无认识或对其副作用过分夸大,使得我国在心源性血栓引起的中风防治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病人也身受其害。
专家提示:心房颤动的种种危害是人们可以避免的,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确保生命质量的提高。
3心房颤动的症状
房颤分类的定义没有统一,按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通常认为阵发性房颤指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复发者。按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分为病理性房颤(房颤同时伴有其他基础心脏疾病)和特发性房颤(临床检查无基础心脏疾病)。特发性房颤往往发生在年龄较轻者,多数小于50岁,特发性房颤有时也称孤立性房颤。
临床表现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2.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3.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此外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脑卒中)、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以前有栓塞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衰、左心房扩大。
4房颤的治疗
1.治疗原则(1)恢复窦性心律 只有恢复窦性心律(正常心律),才能达到完全治疗房颤的目的,所以对于任何房颤病人均应该尝试恢复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2)控制快速心室率 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病人,可以应用药物减慢较快的心室率。(3)防止血栓形成和脑卒中 房颤时如果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可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脑卒中的发生。对于某些疾病如甲亢、急性酒精中毒、药物所致的房颤,在祛除病因之后,房颤可能自行消失,也可能持续存在。
2.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药物能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转复窦性心律(正常节律)药物:对于新发房颤因其在48小时内的自行复窦的比例很高(24小时内约60%),可先观察,也可采用普罗帕酮或氟卡胺顿服的方法。房颤已经持续大于48小时而小于7天者,能用静脉药物转律的有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等,成功率可达50%。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超过一周(持续性房颤)药物转律的效果大大降低,常用和证实有效的药物有胺碘酮、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等。控制心室率(频率控制)的药物:控制心室率可以保证心脏基本功能,尽可能降低房颤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常用药物包括:(1)β受体阻滞剂 最有效、最常用和常常单独应用的药物;(2)钙通道拮抗剂 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也可有效用于房颤时的心室率控制,尤其对于运动状态下的心室率的控制优于地高辛,和地高辛合用的效果也优于单独使用。尤其多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以及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3)洋地黄 在紧急情况下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线用药,目前临床上多用于伴有左心衰时的心室率控制;(4)胺碘酮 可降低房颤时的心室率,不建议用于慢性房颤时的长期心室率控制,只是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需紧急控制心室率时可首选胺碘酮与洋地黄合用。
3.非药物治疗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电转复(转复窦性心律)、射频消融治疗和外科迷宫手术治疗(彻底根治房颤)。(1)电复律 是指用两个电极片放置在病人胸部的适当部位,通过除颤仪发放电流,重新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电复律适用于:紧急情况的房颤(如心肌梗死、心率极快、低血压、心绞痛、心衰等),房颤症状严重,病人难以耐受,上次电复律成功,未用药物维持而又复发的房颤。电复律不是根治房颤的方法,病人的房颤往往会复发,而且部分病人还需要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2)导管消融治疗 适用于绝大多数房颤患者,创伤小,病人易于接受。(3)外科迷宫手术 目前主要用于因其他心脏疾病需要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房颤病人,手术效果好,但是创伤大。(4)抗凝治疗 是预防房颤病人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必要手段,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使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降低68%;但是抗凝治疗并不能消除房颤,不能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如心悸、乏力、心衰等。房颤病人如果有下列情况,应当进行抗凝治疗:年龄≥65岁;以前有过脑卒中病史或者短暂脑缺血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左心房扩大;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房血栓。抗凝治疗一定要有专科医生指导,抗凝过度可能导致出血,抗凝强度不够则没有预防作用,长期应用华法林需检测国家标准比值(INR),特别是用药初期,需要反复抽血化验,许多病人不能长期坚持。华法林的作用很容易受到其他药物或饮食的影响,剂量的调整不好掌握。对于一些不能耐受华法林的病人可以用阿司匹林或/和氯吡格雷治疗。一些无需监测INR的新型抗凝药物如达比加醇、利伐沙班等陆续在临床应用。
5心房颤动有哪些并发疾病
可出现脑动脉栓塞、周围动脉栓塞、肺栓塞、心功能不全、心脏性猝死等并发症。
1.脑动脉栓塞 是房颤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流行病学统计,心房纤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2%~6%。房颤患者并发全身栓塞中75%为脑动脉栓塞。脑栓塞的栓子主要来自左心房和心耳部,75%的栓子来自左心房内附壁血栓,25%来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
2.周围动脉栓塞 周围动脉栓塞的患者80%有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后,随动脉血流向体循环远端造成急性动脉栓塞。
3.肺栓塞 房颤患者右心的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及其分支的栓塞发生肺栓塞。肺栓塞的病死率高达20%~40%。美国统计每年有5万~10万的肺栓塞患者,占美国死亡原因的第3位。
4.心功能不全 心房颤动的心室率与患者心功能的状态密切相关。当房颤并快速心室率时,尤其心脏功能基础较差时,引起心排血量显著地急剧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可并发急性心力衰竭。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较为常见。
5.心脏性猝死 快速房颤时,心室率加快,有效心输出量减少,冠状动脉灌注量减少,可导致心脏骤停。房颤导致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有:房颤伴有预激综合征;肺动脉栓塞;急性心功能不全;神经、精神因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