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儿科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 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内的整个消化道,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料、水果等经口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增殖。

目录 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手足口病预防的治疗 手足口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手足口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如何区分手足口病与水痘

1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手足口病是传播很快的一种儿童传染疾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很容易交叉感染,现在还没研制出防疫这种病毒的疫苗,所以一定要注意预防,特别是幼儿园里的孩子们要注意预防手足口。

  手足口症状:

  发热,体温达到38度以上,口腔粘膜、手部、足部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同时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幼儿园在本病的流行或高发季节应做好以下工作:

  1、卫生消毒。幼儿园要保持每天放学消毒一次,有必要条件的应该中午一次晚上一次。孩子玩耍的教学玩具要用专门的消毒液浸泡消毒,通常使用的84消毒液,一般把教学玩具浸泡一小时左右就可以。地板和桌椅也要用84消毒液擦一遍。孩子们一般都是在幼儿园里面吃饭,孩子们用的餐具也要专门的餐具消毒液进行刷洗,保证环境的卫生清洁。

  2、预防宣传。幼儿园老师要对孩子家长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宣传工作。孩子们回到家里以后,要让家长们多留意孩子的身体状况,在家里面如果孩子出现了发热,皮疹等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尽早的带孩子到医院做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孩子没有痊愈的情况下一定不要让孩子接触其他的小朋友或者是上幼儿园上学。

  3、卫生教育。幼儿园一定要加强在园孩子们的卫生教育工作,平时要教育孩子在吃饭之前、上厕所后都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教育孩子勤剪指甲的好习惯,还要教导孩子不随便乱弄东西,特别是在人口集中的地方更不要乱摸东西。教育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4、做好检查。幼儿园在教学期间也要注意孩子们的身体情况。如果发现孩子们在上学的时候有发热,出皮疹的状况的时候要立即通知孩子的家长,并把孩子及时隔离送医院检查治疗。在注意观察一下周围孩子是否有疑似症状的发生,如果是在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必要时做好停课准备。

  5、成立预防小组。幼儿园除了要做好卫生检查以外,应该专门成立一个预

  防小组,把每天入园孩子们的情况做好详细的记录。从入园到出园都要做好详细记录,孩子每天的身体状况,饮食情况都注意。每天进出幼儿园的教室或者其他人员都要做好消毒动作,保证在园孩子们的健康。如果发现感染的孩子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并及时上报。

2手足口病预防的治疗

  1.一般治疗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主要为对症治疗。(1)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2)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口腔内疱疹及溃疡严重者,用康复新液含漱或涂患处,也可将思密达调成糊状于饭后用棉签敷在溃疡面上。(3)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4)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5)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6)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7)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补充维生素B、C等。

  2.合并治疗(1)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及胸片。(2)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3)有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甘露醇等脱水治疗,重症病例可酌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4)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5)维持血压稳定,必要时适当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其他重症处理:如出现DIC、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应给予相应处理。

  3.抗病毒药物因为抗病毒药一般在发病24小时到48小时前使用才是最佳的。而往往我们确诊手足口病的时候,都已经过了最有效的治疗阶段,现在也不提倡用抗病毒的药物。

3手足口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手足口病发生时,病儿常以发热起病,其热度不等,也有不发热者,但以低热者居多约点半数。且常伴有流涎、流涕、口痛、咽痛及厌食等症状。临床以口腔、手足疱疹为主要特征。口腔疱疹见于舌、颊粘膜、硬腭、口唇、咽及扁桃体,约3mm大小,并迅速破溃形成溃疡。皮疹多见于手足远端、手指指间,足跟边缘和甲周,手掌和足跖亦多见,下肢及臀部可呈密集分布的丘疹样皮疹,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约3~7mm如米粒大小,较水痘皮疹为小,质地较硬,周围有红晕。疱疹数目少的仅几个,多的几十个。一般病程较轻而短,多于1周左右痊愈,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如有继发感染常使皮肤损害加重。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多。发病初期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后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现椭圆形或梭形的水泡,疱的周围有红晕,水疱的液体清亮,水疱的长轴与皮纹是一致的。然后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脱屑)。另外指、趾端有散在的比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者疱疹。同时,在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齿龈上也有散在的水疱,但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一层膜,其周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源为疱疹液、咽喉分泌物、粪便污染的手、玩具、食具等。它的潜伏期是3—8日。

4手足口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手足口病应与口蹄疫相鉴别。

  一、病原体不同。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病原体。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二、传染源不同。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三、传播途径不同。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四、发病人群不同。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人一旦患病症状较重。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不清,很少超过5岁以上者。1983年天津市流行手足口病,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32.85‰,3~6岁为14.23‰,7~14岁为1.27‰,15岁以上0.05‰。常在托幼机构出现流行。

  五、症状体片不同。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1~2天后在口腔粘膜、舌边、手指间、足趾端发生水疱,再1~2天水泡破溃,形成烂斑,继发感染成脓疱,然后结痂、脱落,一般不留瘢痕。病程1~`2周,大多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可并发心肌炎。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但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先在口腔粘腊出现疱疹,分布和颊粘膜、齿龈、舌边,并破溃成溃疡。随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现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疱疹,如绿豆、赤小豆大,单个性不融合,内含透明液体,终不破溃,3~5天自行吸收收缩。全身症状轻,病程约一周,预后良好。

  六、诊断依据不同。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潜伏期2~18一友3~8天常见;发病具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疱疹、溃疡损害两大特征。

5如何区分手足口病与水痘

  近日手足口病在某些地方流行,我觉得手足口病和水痘有些相似,请问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专家回答:手足口病和水痘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随后手心、脚趾背面、臀部皮肤,以及指、趾间的皱褶处出现疱疹,大约1-3mm大小,是散在分布的,疱破后即变成浅浅的糜烂、溃疡,灼痛感很明显;手心、脚趾背面等易摩擦部位,出现的一般是红色斑丘疹或水疱,从几个至几十个不等。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水痘在发病期一般都遍及全身,最密集的部位则是前后胸、腹背部,此外,头面部、头皮上、脚底下,手指和手掌上也可出现。在发热的同时或是第二天,即可出现米粒大小的红色痘疹,在几小时后,痘疹就变成明亮如水珠的疱疹。水痘可以看见薄膜下有液体,丘疹顶端呈尖状。发病期间在刚开始长水痘的几天,我们在病儿身上可以看到各式的疹子,丘疹、疱疹、痂皮同时存在。这是水痘独有的特点,也就是特有的“老少三辈”出疹现象。

  无论是手足口病还是水痘,都属于传染性较强的疾病,所以,不管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上述的哪种症状,都应马上带孩子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