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这个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会对学习产生影响呢?施承孙指出,其实,很多时候,“早恋”的孩子学习分心,除了注意力分散外,很大程度来自内心的挣扎:觉得“恋爱”不好,不应该,但又放不下。这种担心和自我矛盾的心情所带来的压力,有时候比“早恋”本身的影响更大。那么早恋可以当作是“早练”吗?下面大家就来一起看一看吧。
目录
1“早恋”,老师如何对待
一、及早做好早恋预防
1、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走在学生感情发展的前面。每学期,我都会适时开设青春期讲座,对学生进行期青春期教育,不回避必要的性教育,解除学生对性的神秘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健康的人格和高度的责任感。并通过不同形式的主题班会,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2大力提倡男女同学公开交往、群体交往,努力创设群体交往的场景,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满足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让同学们公开在交往中保持兄弟姐妹般的情谊。
3、精心安排学生的座位。男女同学交叉安排,大男孩和小女孩坐在一起,小女孩和大男孩坐在一起,避开他们心理成长的共同期。这样做,既利于发挥他们自己的思维优势和性格优势,又能满足异性交往的渴望,使他们在学习和交往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正确对待早恋现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孩子长到十四五岁,由习惯于接受父母亲人的照顾,发展到主动关心照顾另一个没有血缘的异性,这是一种心理的成长,是一种认识的进步。从生理角度看,年龄刚好十四五岁,正处在身体和心里的发育时期,渴望与异性交往,欣赏这种交往带来的快乐。从社会角度看,网络上各种色情的误导,影视传媒及报刊杂志上裸露的美女靓男的图片,无不给这些成长中的孩子以刺激,使他们懵懂的心有些躁动,也促使他们产生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望,再往前者,有可能就是早恋。即使早恋,也很正常,也说明孩子在成长。班主任老师不必紧张,不必大惊小怪。既不要瞒着捂着,生怕带来负面影响;也不要大肆声张,只要用心处理好,一切都会过去。
三、恰当处理早恋问题
1、不要随意给学生下早恋断语。平时如果发现男女同学单独交往过密,班主任就要引起注意,可私下里装作不经意似的打听打听,也可以分别找当事人聊一聊,详细了解交往的原因,以便于下一步有的放矢的工作。千万不可随意给学生贴早恋的标签。一旦下了断语,相当于把学生推到没有退路境地,假如不是你想象中的早恋,那会多伤孩子的心,也失去学生对你的信任,给今后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对确实有早恋倾向的同学,班主任也不要大肆声张,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可以先注意观察,侧面了解,旁敲侧击。如果状况没有改变,再私下里介入,了解事情的真相。然后悄悄地告诉孩子,你长大了,有了对感情的新需求,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感情。然后再帮助孩子分析现在恋爱的危害:现在你们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要努力做好人生积淀,今后人生之路才会更美。如果现在把时间耗在感情的旋涡中,将会错过人生旅途中的许多美景。与其将来后悔一生,不如现在痛苦一时,快刀斩断感情的乱麻。指导孩子树立奋斗目标,并在以后的学习和活动中多关照这样的孩子,尽快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走出早恋的困扰。指导他们做感情的主人,学会驾驭自己的感情之舟。
总之,面对现在的学生,班主任老师只要用心、尽心,相信一定会让同学间这种朦胧的感情变为纯洁的友谊,让青春之花绽放异彩。
2早恋可以当作是“早练”吗?
一个家长苦恼地说起了她对待女儿的“早恋”,棒打不成反而弄巧成拙的故事。这个家长说,她发现读初二的女儿与同班的男生相互写信、发手机短信“谈情说爱”之后,如临大敌,先是没收了女儿的手机,然后把女儿寄托在班主任家里。周末把女儿接回家后,为了防止女儿找机会与那个男生接触,这个家长生意也不做了,就在家守着。最后,见女儿还不死心,竟将女儿转学到了另一所学校。可是,家长这样做,女儿的成绩反而下降了,一方面,她心里放不下那个男生,上课下课都不由自主地想到他;另一方面,她因为担心被说成是坏孩子,又拼命想压抑自己的情感,自责控制力差而产生负疚感。看到女儿心情不好,学习也受到了影响,这个家长觉得自己很失败。
一名心理健康教师也谈起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一个13岁的小学六年级男生,喜欢在课间去摸摸女生的脸,有时还要当众抱女生一下,甚至把自己的 qq签名也改成了“我爱某某”。女生向老师报告了这个男生的“早恋”行为,后来,女生家长还闹到了校长那里,男生的家长也被请到了学校,双方家长都感到很尴尬。
另一位心理健康教师则说出了自己的困惑,从学校的角度,对孩子的“早恋”都不得不“棒打”,但是效果却不理想。特别是初、高中的“早恋”学生,好不容易苦口婆心地把他们劝分开了,可是一段时间后,又黏在一起了。
“早恋”是心理现象
不是道德问题
“家长和学校对‘早恋’为什么要棒打?”
最担心的自然是怕学生“早恋”会影响学习;学生“早恋”不符合社会规范;学生自控能力差,万一行为出格会造成不良后果。大家的看法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
那么,“早恋”这个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会对学习产生影响呢?施承孙指出,其实,很多时候,“早恋”的孩子学习分心,除了注意力分散外,很大程度来自内心的挣扎:觉得“恋爱”不好,不应该,但又放不下。这种担心和自我矛盾的心情所带来的压力,有时候比“早恋”本身的影响更大。
施承孙不建议将学生的异性交往轻易定位为“早恋”,他认为,更恰当的做法是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行为。十一二岁的女生和十三四岁的男生逐渐步入青春期,他们对异性产生好感,说明他们的情感发展正常。学生的情感发展大致会经历异性向往期、异性接触期和异性恋爱期这样几个阶段。小学高段和初中学生,很多情况下的异性交往不是早恋,而是对异性的好奇,即使是“早恋”,也只是心理现象,而不是道德品质问题。
3青少年八成“早恋”问题源自家长责任
目前80%有“早恋”行为的青少年都与家长教育不当或父母 关系出现问题有关,因此,防止孩子出现真正的“早恋”应先从家长做起。
据北京晨报报道,在去年青苹果热线接到的9000余个因“早恋”、“性冷淡”等问题进行咨询的电话中,反映家 长不能与自己沟通而产生逆反心理或报复心理出现“早恋”,
或因家庭出现问题而寻求异性温暖的电话达7000余个。其中 ,因家庭破裂、父母关系不和、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等情况出现“早恋”的情况占大多数。
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信息中心主任陈一筠说,对异性产生好感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 ,“很多家长认为一旦孩子与某个异性频繁接触就是‘早恋’,必须打散,这样反而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发生真正的‘ 早恋’。如果不出现过分的行为,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经常与异性进行开放式的接触,如一起去春游、做功课等,以使孩子尽早 学会如何与异性交往。”
4孩子早恋家长应该做的
沟通
和自己的孩子沟通,告诉他你知道他早恋了,但是这个时候不要提出反对。其实早恋交男女朋友不可怕,可怕的是交到坏朋友。然后通过一些关系比如:同班同学之类的了解一些对方。如果不是坏人不需要担心。
多陪
其实大多数人早恋都是家长造成的,自己对孩子不够关心,没有时间陪孩子,所以他们在外面需求关注。多陪他们时间长了就自然而然的结束了。毕竟早恋根本不懂什么是爱。
陪同
记得前一段时间热播的一个电视剧《大男当婚》里曹小强的表弟早恋他的处理方法就可以借鉴。在孩子见面的时候自己在身边,不过这个要和对方家长商量的。
5早恋的表现
早恋,也有叫做青春期恋爱,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在中国,“早恋”一词带有长辈一方的否定性感情色彩,一般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为多。经过二十年在中国的调查表明,在中学阶段没有发生过感情的人很少。而大多数都是暗恋、单恋(单相思)。只有相互有好感,才能发展成为早恋。早恋行为是青少年在性生理发育的基础上,也是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实践。
(1)孩子变得特别爱打扮,注意修饰自己,常对着镜子左顾右盼。
(2)成绩突然下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3)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不愿和父母多说话。
(4)在家坐不住,经常找借口外出,瞒着父母在公园、歌厅等场所,有时还说谎。
(5)放学回家喜欢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或呆在一边想心事,时常走神发呆。
(6)情绪起伏大,有时兴奋,有时忧郁,有时烦躁不安,做事无耐心。
(7)突然对描写爱情的文艺作品、电影、电视感兴趣。
(8)突然喜欢谈论男女之间的事。
(9)背着家长偷偷写信,写日记,看到别人赶忙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