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内分泌科 >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病人是否补碘越多越好

状腺功能减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但是,它又是一种较难治愈的疾病。对于这种疾病来说,我们除了配合医院的治疗外,还应该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只有做好了相关的护理工作,才能够为疾病的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护理工作怎么做?碘与甲减有什么关系?下面为大家带来介绍。

目录 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病人是否补碘越多越好 不是所有的甲减患者都必须终身服药 甲减常用药物是哪些 碘与甲减有什么关系 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护理工作

1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病人是否补碘越多越好

  在临床上不只是大部分病人还有一些非内分泌专业的医生认为得了甲减就是缺碘了,开始大量的吃海带、裙带菜等含碘丰富的食物,更有甚者到医院买碘油喝,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可能加重了病情。

  我们都知道低碘可以导致碘缺乏病,尤其在机体发育期(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青春期),造成不同程度的脑发育障碍导致智力低下甚至伴聋哑,生活不能自理。这时确实需要补碘。但是碘摄入过多也会对机体有害,造成高碘性甲状腺肿、碘甲亢或甲减、碘中毒。

  观察发现,当饮水碘大于300ug/L或尿碘大于800ug/L肌酐时,并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生高碘性甲状腺肿。大剂量碘本身就抑制碘的摄取和有机化,造成一时性甲状腺激素下降,但是这种阻断效应是暂时的,当机体适应后,阻断效应消失。长期摄入高碘,尽管机体的适应可使激素代谢维持正常,但由于胶质合成过多而储留,高碘又抑制蛋白脱碘,最终导致滤泡腔扩大而形成甲状腺肿。

2不是所有的甲减患者都必须终身服药

  西医用碘131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又称甲亢)和手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伤甚至切除正常甲状腺组织,对甲状腺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其多易引发需终身服用甲状腺素片或优甲乐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又称甲减、甲低)。

  需要区分的是,在诸多因素导致甲减的患者中,不是由于甲状腺细胞大部分损失而引起甲减的患者,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系统、正规的中药治疗后,康复(无需用药)的希望较大。但疗效和治疗周期因人因病情而异。

  【据报道:服用碘131治疗后出现“早发甲低”(多在治疗后2~6个月),80%发生在8~12周,一般2~9个月症状逐步消失。此类甲低可通过服用甲状腺素片、优甲乐治疗恢复,故又称“暂时性甲低”;“晚发甲低”(甲亢碘131治愈一年后出现的甲低,此类甲低需终身服用甲状腺片或优甲乐),国外报道称一年内的发生率为6%,治疗后24年,发生率为72%,平均以每年3%速率增长,国内甲低报道较国外同期低,国内报道最高可达52.1%。国外部分学者认为碘131治疗,大剂量治疗人群甲低发生率较小剂量治疗人群高。但也有人认为无关。】

3甲减常用药物是哪些

  优甲乐(L-T4)(主要药物,副作用小)

  甲状腺片 (次要)

  一般从25-50μg/天开始,每1-2周增加25μg,直到达到治疗目标

  缺血性心脏病者起始剂量宜小,调整剂量宜慢,防止诱发和加重心脏病

  影响L-T4的吸收的因素:

  肠道吸收不良、氢氧化铝、碳酸钙、消胆胺、硫糖铝、硫酸亚铁、食物纤维添加剂等

  故优甲乐需要空腹服用,半小时后进食,不能与牛奶、钙片、补铁药物一起服用。

4碘与甲减有什么关系

  碘摄入量与甲减的发生和发展显著相关

  碘超足量(MUI 201-300μg/L)和碘过量(MUI >300μg/L)

  Ø 可以导致自身免疫甲状腺炎和甲减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显著增加;

  Ø 促进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人群发生甲减;

  Ø 碘缺乏地区补碘至碘超足量可以促进亚临床甲减发展为临床甲减。

  维持碘摄入量在尿碘100-200μg/L安全范围是防治甲减的基础措施。特别是对于具有遗传背景、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和亚临床甲减的易感人群尤其重要。

5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护理工作

  1、饮食护理

  甲减病人多为虚寒性体质故不宜食生凉冰食物。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脂肪,适量的节制饮食。注意食物与药物之间的关系,如服中药忌饮茶。

  2、情志护理

  了解病人常有的思想顾虑,帮助病人消除思想顾虑,树立自信。

  3、病情观察

  一般亚临床型甲减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表现。临床型甲减,特别是发展到成人黏液性水肿时,症状才逐渐表现出来。早期观察有无精神委靡、智力减退、疲乏、嗜睡、大便秘结等。其次,观察有无低基础代谢率综合征、黏液性水肿面容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有无异常。嗜睡状态下则应注意防止昏迷的发生。

  4、服药护理

  甲减病人属虚寒性体质,寒凉药物应禁用或慎用使用安眠药物时应注意剂量、时间,防止诱发昏迷。使用利尿剂易间歇使用,注意观察尿量,是否有电解质紊乱,防止发生低钾血症等。

  5、黏液性水肿昏迷病人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测呼吸、脉搏、血压,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准确记录出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