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把更年期当一回事的,觉得这样的状况是不需要任何的调理的,但其实更年期还是一种比较严重的事情,如果不仔细的进行调理的话,很可能就会引发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是会导致精神病的出现,很多的女性朋友们在这个时候都会引发精神病,这是由于这个时期情绪太过于不稳定,如果是受到太过于刺激的事情很可能就会引发精神失常的情况。更年期精神病的表现有哪些?请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目录
1精神病的病因
精神刺激:
人的心理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个人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就产生了精神刺激,精神刺激导致大脑功能紊乱,出现精神障碍。不管是令人愉快的良性刺激,还是使人痛苦的恶性刺激,超过一定的限度都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
遗传因素:
精神病中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家族中精神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普通人群,而且血缘关系愈近,发病机会愈高。此外,精神发育迟滞、癫痫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性在发病因素中也占相当的比重。
躯体因素:
感染、中毒、颅脑外伤、肿瘤、内分泌、代谢及营养障碍等均可导致精神病的病因。但应注意,精神障碍伴有的躯体因素,并不完全与精神症状直接相关,有些是由躯体因素直接引起的,有些则是以躯体因素只作为一种诱因而存在。
自身:
在同样的环境中,承受同样的精神刺激,那些心理素质差、对精神刺激耐受力低的人易发病。通常情况下,性格内向、心胸狭窄、过分自尊的人,不与人交往、孤僻懒散的人受挫折后容易出现精神病的病因。
2更年期精神病的表现
⑴更年期综合征:以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与情绪障碍为主要特征,表现有阵发性潮热、多汗、焦躁、忧虑、恐惧、易激惹或神经衰弱综合征,性功能障碍。伴有肢体麻木、浮肿、乳房胀、腰酸、腹痛等躯体不适。
⑵更年期忧郁症:早期多有更年期综合征表现。临床表现以情感低落、思维迟钝为主,重者可有自卑、自责、自罪及自杀企图或行为。常伴有明显的焦虑不安或急性焦虑发作。
⑶更年期偏执状态:以嫉妒、疑病、被窃或被害等妄想为常见,可伴有幻觉。幻觉与妄想内容较固定,并影响患者的情绪与行为,而致紧张、焦虑、恐惧、愤怒、冲动、拒食或自伤等。但从不影响患者与环境接触及操持家务,常主动倾述内心体验。
3精神病的防护措施
1 、要坚持巩固疗效
建议精神病患者症状消退后应坚持巩固用药,一般巩固治疗2—3个月为佳。研究表明,患者在临床痊愈时,其脏腑功能还未恢复正常。因此治愈标准不能单纯从临床判定,如果损害一消退就马上停止治疗,很容易复发。所以患者达到临床治愈后,还应视情巩固治疗至少2个月以上。
2、消除紧张因素,学会自我放松
研究表明,有半数以上的患者在复发前一段时间有明显的精神创伤史,导致患者精神紧张、情绪抑郁、心情不畅,这些刺激都可使病情复发并加重。患了精神病不必恐慌,应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及时消除精神创伤,解除思想顾虑,坚持治疗,医患配合好,绝大多数患者是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
3、注意调节饮食
饮食结构要合理,营养全面,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暴饮暴食等,不吸烟,不酗酒,忌辛辣食物和牛、羊肉。但也不要过分忌口,这样对病情的恢复弊大于利。另外,补充维生素、矿物质、水果、蔬菜。
4、精神病患者复发后的护理措施
(1)复发后的处理原则:积极适度治疗,不可滥治。
(2)一旦复发尽快到正规医院做适度治疗,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正确用药。
(3)不强求治愈速度,不迷信权威,不偏听偏信偏方,不能全信某位患者的经验之谈,因为人与人之间常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4)不滥用药品,家人不能自行购药,以免病情加重。
(5)千万不要乱吃药,以防病情加重及遭受药物的毒副作用。
4精神病的危害
1、被害妄想:这是所有精神病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数病人采取忍耐、逃避的态度,少数病人也会“先下手为强”,对他的“假想敌”主动攻击。对此,最重要的是弄清病人的妄想对象,即:病人认为是谁要害他。如果病人的妄想对象是某个家里人,则应尽量让这位家属远离病人,至少不要让他与病人单独在一起。
2、抑郁情绪:精神病病人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可能出现情绪低落,甚至悲观厌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相当一部分自杀成功的病人,是在疾病的恢复期实施自杀行为的。病人在精神病症状消除以后,因自己的病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不能正确对待升学、就业、婚姻等现实问题,感到走投无路,因此选择了轻生。对此,家属一定要防患于未然,要尽早发现病人的心理困扰,及时疏导。
3、极度兴奋:病人的精神症状表现为严重的思维紊乱、言语杂乱无章、行为缺乏目的性,这类病人也可能出现自伤或伤人毁物。由于病人的兴奋躁动是持续性的,家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一般比较容易防范。家属要保管好家里的刀、剪、火、煤气等危险物品,但最根本的办法,是使用大剂量的、具有强烈镇静作用的药物来控制病人的兴奋。
4、药源性焦虑: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之一是可能引起病人莫名的焦躁不安、手足无措,并伴有心慌、出汗、恐惧等。这些表现多是发作性的,多数发生在下午到傍晚时分,也有的病人在打长效针以后的2到3天内出现上述表现。这种时间上的规律性,有助于家属判断病人的焦虑情绪是否由于药物所致。
5精神病如何护理
一、对症护理
1.对严重兴奋躁动的患者应加以隔离,以免病人间互相干扰,加重其兴奋性。对被害妄想严重,或有明显攻击行为者,必要时按保护性护理常规护理。
2.兴奋激动控制后,移往安静病房。此时,应多作精神治疗,并鼓励其参加各项活动,但要控制其活动范围。
3.弄清引起病人兴奋躁动的诱因,多加劝慰,不要简单粗暴,以免触怒病人。同时应加强观察,防止毁物、伤人或自伤行为的发生。
4.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引导病人进行人工娱疗活动,以转移注意力。
5.对注射给药控制兴奋躁动的病人,要严密观察药物反应,预防发生合并症。兴奋躁动病人突然安静入睡时必须查明原因。
二、一般护理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②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③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