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妇产科 >妇科 >月经不调

​月经量少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女性是非常怕受寒的,低温是很多女性患上妇科病的一个罪魁祸首。月经不正常也通常预示着某些妇科疾病的发病。有很多女性发现自己的月经量非常少,担心会影响到身体健康。那么,怎样才能缓解月经量少的问题呢?月经量少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专家关于这一问题做出的详细介绍。

目录 ​月经量少能治好吗 ​月经量少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月经量少的原因 月经量少调理食疗 中医认为月经量少的原因

1​月经量少能治好吗

  其实治疗女性朋友出现的月经量少的方法还是很多的,但是我们要根据女性朋友出现月经量的原因而做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我们可以采用中药以及中医等方法治疗月经量少。

  中药

  冬槐草4-5克,泡水代茶饮。

  中医治疗

  中医学认为治疗月经量少应先明确病症原因,即可对症施治。中医认为经水出于肾,故调理月经的根本在于补肾。补肾法以填补精血为主。脾的功能是化生血液,补脾胃可以充足身体的血源。扶脾法以健脾升阳为主。而疏肝理气的目的则在于调畅气机,疏通气血,如果气血调和,则月经通调。疏肝法须掌握郁结之主症。

  分型治疗

  1.血虚治法:养血和营调经。

  方药:

  党参12克 黄芪12克 茯苓12克炒白术10克 大白芍12克当归9克 川芎6克 熟地12克 仙灵脾9克 山茱萸9克 鸡血藤12克加减:脾虚食少者,加砂仁3克(后下)、陈皮6克;经期者,宜加红花6克、川牛膝9克、路路通10克;四肢不暖者,加桂枝6克;下腹隐冷者,加文叶9克、乌药9克。

  2.肾虚治法:补肾养血调经。

  方药:

  菟丝子12克 杜仲10克 枸杞子12克 山茱萸9克 当归9克 熟地10克 淮山药12克白茯苓10克 巴戟天10克 仙灵脾10克 补骨脂9克加减:经期加莪术12克、香附9克;畏寒肢冷者加桂枝6克、熟附片9克、乌药9克。

  3.血瘀治法:活血化瘀调经。

  方药:

  桃仁9克 红花6克 当归10克川芎6克赤芍9克 生地9克 香附9克失笑散9克(包煎)乌药9克 泽兰叶12克 京三棱9克加减:瘀久化热者加丹皮9克、炒山桅10克;腹胀者加枳壳9克、木香9克;经少不畅腹痛者加桂枝6克、莪术12克、王不留行籽9克;气滞血瘀者加木香9克、小茴香6克。

  4.痰湿治法臊湿豁痰通络。

  方药;

  白茯苓12克 法半夏10克 陈皮6克 炙甘草3克苍术9克 香附9克 胆南星10克 枳壳9克 六神曲9克 丹参12克加减:经期者,加没药9克、路路通10克、益母草15克,去甘草;苔白腻,院问者,去甘草,加木香9克、砂仁3克(后下);肾虚者,加锁阳10克、熟附片9克,或紫石英15克。

  5.宫寒型

  这种体质常发生于爱吃冰冷食物的女性。月经较易延后,经量较少或颜色较暗,有些在月经来前或来潮时小腹冷痛,剧烈时甚至脸色发青,四肢冰冷,热敷则疼痛可稍微减轻。诊察时,常可发现舌质颜色较淡,舌苔白,脉沈紧。治宜温经散寒,并应忌吃生冷的食品。

  用生姜15克,艾叶10克。水1碗煎至半碗去渣,鸡蛋1个去壳搅拌,放入汤内煮熟服食,每日1--2次(艾叶用量不宜太多,每次60克即可,若食用太多会有恶心,呕吐的副作用)。

2​月经量少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市民陆女士由于工作单位离家远,中午一般不回家,午休就在办公桌上趴着睡。最近天凉了,有时一觉醒来,觉得后腰冻得发麻。在经期,陆女士不仅感觉腰痛,肚子也疼痛异常。

  专家建议,腰背是阳气聚集的地方,女性预防妇科疾病,护住腰背就是稳固御寒的第一道防线。趴着睡觉腰部容易裸露,可在办公室备一件外套,睡觉时披上,以免腰部受寒。

  热水泡脚促循环

  病从寒起,寒从脚生,女性不注意脚部保暖,极易引发痛经及月经不调。近期,市民林女士不堪痛经折磨,来到民生妇科医院向专家寻求帮助。据林女士介绍,她之前也有轻微的痛经症状,但从来没有像近两个月这么明显。经过检查,专家发现患者痛经主要是因为受寒,气血循环不畅所致。在询问中,专家了解到,林女士因为怕下雨天打湿了鞋,为图方便就经常穿凉鞋。林女士说,很多时候双脚冻得发疼。结果到了经期,痛经十分严重。

  针对林女士的这一情况,专家表示:“入秋以后,车城昼夜温差明显变大,阴雨天气增多,女性穿凉鞋很容易受寒着凉。如果因受凉而导致子宫和腹部血液循环不畅,就会造成月经不调,严重的还会因为子宫肌痉挛而引发痛经。

  因此,专家建议:秋季要注意脚部保暖,女性在经期不要穿凉鞋,在睡前或感到脚凉时可用热水泡泡脚,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穿衣护腹切莫忘

  对于不少女性来说,丝袜、露脐装是她们的最爱,但长时间穿露脐装易引发寒邪入侵。专家提醒广大女性朋友:除了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器质病变或药物影响、节食等因素会引起月经不调之外,寒冷刺激也是导致痛经及月经不调的重要原因。“脐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藏之根。”专家表示,肚脐是人体非常重要的穴位,是抵御外邪入侵的门户,对健脾强肾、和胃理肠、散结消滞、活血调经起着重要作用,但同时肚脐也是最怕受凉的部位。

  据了解,不少有痛经症状的年轻女性在秋冬季节会更加严重,除了疼痛以外,还伴随有恶心、头晕、月经量少等症状。专家说,女性在经期血管处于充血状态,受凉会使盆腔血管收缩,从而导致经血瘀滞,气血不畅时就易引发头晕、呕吐。此外,腹部受凉还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腹泻、腹痛、呕吐等疾病。因此,在秋季,即使气温不是很低,穿衣时也要护住腹部,如果寒气入侵,就很容易引发痛经、月经不调等疾病。

  专家提醒,女性朋友在月经来临时,除了要注意身体的保暖外,饮食也应注意合理搭配,经前及经期都应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痛经比较严重时,也不要擅自滥用药物,应到医院进行检查,遵照医嘱进行用药,以免因用药不当而造成其他疾病的发病。

3月经量少的原因

  月经量少的原因是什么?相信不少女性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关于月经量少的原因。

  月经量少是指女性来月经时血量过少,或者月经来潮时间过短。月经量为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正常月经量为20-80ml,少于此标准则为月经量过少。有些女性是从初潮开始月经量就很少,这可能是子宫发育不全所导致的,而若一向正常的月经量突然减少,则可能是荷尔蒙分泌异常或无排卵性月经等原因所造成的。

  月经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原因:

  1、子宫发育不良。月经指的是卵巢伴随周期的变化,出现子宫内膜脱落出血的现象,如果子宫发育不良,就会出现经血量少的现象。

  2、激素分泌异常。雌激素能够刺激女性子宫内膜的增生,如果体内的激素分泌出现异常,就会导致子宫内膜的增生达不到所需厚度,导致月经量少。过度节食、作息无度、情绪不良、生殖系统疾病等都会影响女性内分泌环境,导致激素分泌异常而出现月经量少的情况。

  3、无排卵性月经。无排卵性月经,一般表现为女性的月经周期少于21天,没有成熟的卵泡、黄体生成,无孕激素分泌,雌激素水平随着卵泡的生长及萎缩而发生增减,而当雌激素水平突然下降时,就会发生撤退性出血而出现月经来潮,但这种情况下月经量会很少。

4月经量少调理食疗

  虽然说最好是通过中医辨证治疗,通过吃中药的方式治疗,但很多时候,通过饮食的方式进行调理却也是个既有效又滋补的方式,同时,又免去了痛苦的吃中药过程。这时候,我们应该多吃含有铁和滋补性的食物,补充足够的铁质,以免发生缺铁性贫血;多吃乌骨鸡、羊肉、鱼子、青虾、对虾、猪羊肾脏、淡菜、黑豆、海参、胡桃仁等滋补性的食物。

  同时,月经量少的女性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中食物疗法来进行调理,当然,这样的饮食疗法其实也是跟上面介绍的辨证有关的,不同的症状应采取不同的饮食方式:

  1、三棱30克、获术15克、红枣30克冰煎,分2天服,每天服2次,每次50ml。用于血瘀者。

  2、益母草60克、红枣30克、鸡蛋10只,共煮,喝汤,吃红枣与鸡蛋(服量以舒服为度)。用于精血不足夹瘀者。

  3、黄芪30克、黄精15克、山茱萸12克、巴戟天12克、当归9克,上药研末,炼蜜为丸,每日2~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精血亏虚者。

  4、鸡蛋2个、益母草30克,将鸡蛋洗净,同益母草加水共炖,蛋熟后去壳再煮20分钟,吃蛋饮汤。

  5、当归、生姜各10克,羊肉片100克,加水同煮,熟后加盐,饮汤食肉。

5中医认为月经量少的原因

  血虚。

  女性血虚导致月经量少的可能性很大,女人天生敏感和思虑过多,因此容易伤肝,而肝为“血库”,负责血液的储藏、调节和分配。肝脏受损,人体气血势必也会受到影响。而且女人怀孕、生产都需要气血,当了妈妈后还要哺乳,而乳汁也是由气血化成的。再加上女人比较情绪化,爱哭,眼泪也是由气血化成的,所以女人气血亏虚比较常见。

  血瘀。

  女人爱美,冬天也经常穿裙装,这样极易使寒气侵入人体。身体受寒,血被寒凝,也会导致月经量减少。再者女子情绪波动较大,易生闷气,这样也极易导致气滞血瘀,从而使经血运行不畅。

  痰湿。

  这种情况多见于属痰湿性体质的肥胖女性,因为痰湿阻塞经脉,使经血运行不畅,从而发生月经量少。对于月经量少的状况,一定要引起警惕,否则很有可能会导致不孕,或是发展成为闭经。

  肾虚。

  先天禀赋不足,身体发育障碍,以致胞宫发育迟缓,也会导致月经量少。另外,女子如果意外怀孕,经常会选择流产手术,这样极易损伤冲任,以致月经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