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康复医学科 >老年痴呆

​看轻生老病死 老人就应乐享晚年生活

很多老年朋友们,在退休之后,常常产生一种空虚的失落感,离开工作岗位后觉得非常无聊,无所事事,那么怎样才能安排好晚年生活呢,退休后,又怎样做到养生保健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退休后,该如何安排晚年生活?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老人怎么才能欢度晚年生活 退休后该如何安排晚年生活 看轻生老病死 老人就应乐享晚年生活 哪些心理问题影响老人晚年生活 让晚年生活更充实有趣的方法

1老人怎么才能欢度晚年生活

  ⑴首先就要保证正常的起居生活:一定要养成规律的作息生活时间和安排,这样对于老人的生理或者或者心里习惯都有好处,能够固定的一个生活节奏,这样对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保养是有好处的。

  ⑵要注意饮食的生理卫生与心理卫生:饭前要洗手,吃饭每餐要力求定量,切忌暴饮暴食,并注意饮食的心理卫生,努力做到吃饭前后心情平静,精神愉快,切忌心情抑郁或暴喜暴怒。

  ⑶要做力所能及的适当的工作:老年人退休后没事做,生活失去节奏感,而产生孤寂之感,这种消沉的心理状态对身心健康是很不利的,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是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

  ⑷要有艺术爱好与娱乐活动:老年人对绘画、书法、音乐、诗词等艺术的爱好,可以消除孤单与寂寞,陶冶情操。老年人也需要适当的娱乐活动,但参加的时间不要过长,内容不宜太惊险或太沉闷,场面不宜太闹太杂。

  ⑸要注意心理修养:祖国医学中养生学很强调心理修养在养生中的重要性。因此老年人要讲究心理卫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愉快地度过晚年。看了本文之后,相信大家都知道老人怎么才能欢度晚年生活了吧,所以希望能够更加重视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能够能劳累一辈子的老人在晚年的时候能够过的舒心安逸。

2退休后该如何安排晚年生活

  一、思想认识

  在思想上,退休的老人应该避免,”退休就是人生完结的终点”这种意识,其实退休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它是我们人生重新开始的一个转折,更不能有这下”我就没用了”的思想,这些想法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思想是乐观向上,积极投入新的生活,让晚年生活更加充实有意思。

  二、生活安排

  在晚年生活上要注重身体的修养,生活质量的提高,心态要放平稳,不在为琐事烦恼忧郁,要活的大气充实,在日常生活中,以前因为工作学习,没有时间去发展去完成的事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逐一完成,让人生无遗憾。

  三、兴趣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晚年生活,可以着重发展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唱歌、跳舞、旅游、文艺、书画等等,让这些兴趣生活来充实自己,从每天的爱好中不断认可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自信,这样整个人都会精神多了。

3看轻生老病死 老人就应乐享晚年生活

  看轻生老病死 乐享晚年生活

  研究发现,老年人与同龄人在一起,比起自己一个人住,可以减少孤独寂寞感和不安全感,因为可以有人交流谈心,互相扶持。不过,和同龄人在一起的时候,“生老病死”成了老年人之间不可避免的话题,很多老年人因为看到身边的老年人去世、患病,而倍感焦虑,有的甚至危及生命。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老年人通常会比较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本身就容易出现不安全感、空虚感和孤独寂寞感,心理适应性有所下降,当面对熟悉的人生老病死时,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造成消极的影响。那么,应该如何克服这种心理?

  话题要积极

  首先,老年人之间的话题应以积极的取向为主,多交流、分享老年生活中安逸、美好的一面,这样会更有利于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

  对老年期的身心变化作好心理准备

  老年期生理机能有所衰退,还有心理上的变化,离退休等社会角色与活动的变化等,老年人对这些都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不要固执地坚持做不适合老年人做的工作与事情,才不会因为不适应而产生价值丧失感与失落感。

  社会角色与活动的积极转换

  老年人通常会失去原有的社会角色和活动能力,较好的适应方式就是进行角色与活动方式的转换,寻找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并且积极参与,获得新的满足感。

  要积极安排好退休后的生活。可以继续发挥余热,参加一些适合自己体力和经验的社会活动;也可以培养与多进行兴趣爱好活动,比如养鱼、养花、摄影、学习书法和画画,欣赏音乐、唱歌、旅游等。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心理也会感到充实。

4哪些心理问题影响老人晚年生活

  担心之1:退休造成心理落差

  不少老年人刚退下来时,会有一定的失落感甚至无价值感。

  退休造成心理落差,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老人认为经济收入减少,不再像工作时那么受人尊敬和重视;有的老人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自我评价过低;有的则表现为发牢骚、埋怨,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甚至脾气突然变得暴躁,经常和子女吵架或指责过去的同事、下属。

  老人如果不能够调整好心态,就有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对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悲观等。

  建议:如果能在退休前做好心理准备,让心理与行为提前到位,就会更容易接受社会角色的变化,避免反常行为发生。如多和老同学、老邻居走动走动,充分发挥自己的垂钓、种花、养鸟等爱好,家人也可多陪老人旅游,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担心之2:疾病缠身压力大

  人进入老年期后,器官功能逐步出现障碍,各种疾病尤其是高血压、心脏病、肿瘤、糖尿病、脑卒中等在人们50岁后会明显增高,北京市2011年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表明,50岁以上常住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超过50%,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70岁以下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7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资料表明,7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1%。2型糖尿病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老年人的慢性代谢性疾病,87%在40岁后发病。中国慢病监测及糖尿病专题调查报告显示,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7%,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19.6%,全国约有成年糖尿病患者9700万人。

  老年人都希望长寿,但这种美好愿望与实际生活中的意外打击、重大刺激、易患各类疾病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和深刻的矛盾。很多老人关注健康、注意保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老人过分关注养生保健节目并对号入座,对保健仪器、营养品几乎没有抵抗力,有的反复到医院进行检查化验结果却正常,甚至出现疑病症现象等。

  建议:老人群体大多存在疾病问题,这是无法摆脱的现实。疾病给老人带来痛苦与负担,一些老人甚至因为恐于疾病走向绝路。老年人治疗疾病同时,要接纳自身存在的疾病,抱着与疾病一同生活的心态。对老年人自诉病症,家人要理解,不要表现出不耐烦。否则,会给老人增添新的心理负担。沉重的心理负担,反而不利于身心健康。

5让晚年生活更充实有趣的方法

  1、别怕改变

  85%的受访年轻人表示,希望自己的工作可以改变世界。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这种积极情绪更能决定寿命。美国心理学家阿道里·杜拉亚帕指出,如果在50岁后仍然具备激情和勇气,那么老人不仅能掌控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还能在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创造价值。

  2、勇于创新

  调查发现,70%的年轻一代拥有“永不停息的创新态度”,并希望创办自己的企业,认为创业是实现自我的最佳方式。丹麦一项调查显示,创造力强的人往往寿命更长。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弗雷德曼指出,创新对老人来说,更多的应表现在对新事物的包容态度上,愿意接受新知识、新设备,哪怕是尝试一种新食物或者运动。

  3、关注自我

  新调查发现,77%的18岁至29岁的年轻人认为,应该了解自我并满足自我需求。去不同地方旅游,尝试不同职业及生活方式,以了解自己在各方面的好恶,才能真正保持自我。对此,美国社会心理学教授伊莱·芬克尔博士指出,如果老人在退休后更加注重自我的内心需求,愿意走出家门,旅行、重新工作、结交好友,将收获更多的乐趣和活力。

  4、忘掉年龄

  青春期和成年期之间的界限在80、90后这一代身上非常模糊。年轻人并不将“成年”定义为传统意义的娶妻、购房、成就事业,这对老人来说有极大的启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苏珊·克劳斯指出,只有坦然面对死亡,忘记年龄的束缚,才能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力求老有所为。

  5、喜爱社交

  现代年轻人注重与不同的人交往,积极主动建设自己的社交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一项新研究发现,无论内心是否感到孤独,没有社交都会增加老年人的死亡风险。相反,社交生活能增寿,与亲友保持联系、帮助他人等都可以。朋友不多的人当志愿者或者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也有相同效果。

  6、谨慎选择

  年轻一代面临的竞争很激烈。但调查显示,57%的年轻人在选择前,都会用谨慎的态度完成风险分析,精选一或两个目标,脚踏实地努力成功。弗雷德曼表示,谨慎的人会多做有益健康的事。有韧性、值得信赖应该成为老人的两大特点。

  7、保持成就感

  年轻一代更注重大胆尝试,善于担当,而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决定。丹麦研究发现,与早早退休无所事事的老人相比,退休后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的老人寿命更长。舒适的工作环境、事业成就感能让人保持快乐。美国心理学教授莱斯利·马丁表示,有追求目标、内心丰盈的人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