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增厚又称子宫内膜增生症,是指子宫内膜在炎症、内分泌紊乱,或某些药物的刺激下引起子宫内膜过度生长的一种疾病。其发生与卵巢雌激素分泌过多而孕酮缺乏有关。子宫内膜增厚多见于月经不规则的青春期或更年期妇女,是一种可逆性内分泌系统疾病。子宫内膜增生紊乱的症状有什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目录
1子宫内膜增生应怎么检查
1.病理形态的鉴别
自从ISGP(国际妇科病理协会)对内膜增生的分类标准被广泛采纳后,原来内膜增生与癌的诊断中存在的混乱现象有了不少改进。但是,内膜增生及其癌变被过分诊断的情况仍时有报道。虽然都是经过病理专家诊断,原来诊断癌者,经复核诊断,其中有一些病例并非癌,而是各种类型的增生性病变。不符合率少者 8.8%,多者50%,多属于过分诊断。不同专家阅片,其诊断结果互不相同,重复性差。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阅片,其结果也可能有出入,不符合率 10%~50%。
2.临床特点的鉴别
当组织学鉴别诊断遇到困难时,可结合临床特点综合考虑。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资料与病理材料相结合的分析,对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与内膜腺癌的鉴别,以下两点有参考价值。
(1)年龄:年龄有重要的鉴别意义。内膜腺癌患者中年龄小于40 岁者非常少见。挪威癌瘤登记中心收集的1566 例子宫内膜样癌中,平均年龄62 岁(36~91岁),其中0.6%<40 岁,8.4%<50 岁。所以,对于年轻的妇女,特别是切盼生育的妇女,如果刮宫材料不能肯定见到间质浸润的特点,虽有腺体明显增生及细胞异型性,仍应倾向于不典型增生的诊断。但是,这种年龄的规律是对子宫内膜样癌而言。那些较少见的其他组织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即非雌激素依赖性的Ⅱ型内膜癌,包括浆液性乳头状癌及透明细胞癌等,并不具备年龄轻的特点。有学者曾报道5 例较年轻的非雌激素依赖性内膜癌的患者,其年龄分别为28、34、37、41、43 岁。
(2)药物治疗的反应: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也有助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内膜腺癌的鉴别诊断。前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较敏感,在用药后短时间内其内膜即有明显逆转,而且用药剂量也可偏小。北京协和医院的病例中,轻度不典型增生者,如果用小剂量孕激素周期性治疗(每个周期用药8~10 天),一般在3 个月内显出疗效。中度或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所用孕激素剂量须要增加并且须不间断的连续应用3~6 个月。停药后,虽然可能复发,但多数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缓解后才会复发。而内膜腺癌患者一般对药物治疗反应慢,并需要更大剂量才能使内膜有转化反应。一旦停药亦有很快复发的特点。所以药物治疗的反应可作鉴别诊断的参考。
2子宫内膜增生紊乱的症状
如果卵巢激素紊乱,易导致异常子宫内膜增厚,即子宫内膜增值症,它是由于大量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所致。临床表现为不规则的多量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可以在长时间闭经后出现持续的出血,临床上可能疑为流产,也可表现为周期缩短、经期延长,出血时间可达1个月。
异常子宫内膜增生的症状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厚度3~12毫米不等,有的病例甚至达20毫米。子宫内膜呈灰白色或淡黄色,表面平坦或呈息肉状突起,可伴有水肿,切面有时可见扩张的腺体形成的囊隙。
围绝经期是子宫内膜痛的高分年龄,因此对围绝经期功血的患者首选刮宫,目的有两个:一是止血;二是排除子宫内膜病变。如果病理证实没有子宫内膜病变.应定期补充孕激素,目的是保护子宫内膜。如病理证实有子宫内膜增生,则应给予相应的治疗。
3子宫内膜增生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一、有生育要求的妇女
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妇女,促进卵巢有效排卵就是最好的预防措施。建议到生殖内分泌科就诊,接受辅助生育治疗,例如促排卵治疗等。因为这些妇女卵巢功能异常,不能有效自发排卵,才会导致内膜病变,所以,即使内膜病变治疗好,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卵巢排卵,卵巢通常还是不会自行排卵,靠自己自然受孕的几率非常小。
二、无生育要求的妇女
对于没有生育要求的妇女,预防措施是保证有效的孕激素对内膜的保护。可以有以下一些措施供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周期性口服避孕药,周期性口服避孕药的好处在于可以保证规则的月经来潮,让子宫内膜规则剥脱,起到有效保护的作用。同时,口服避孕药可抑制卵巢排卵,一来可以有效地避孕,二来让卵巢得到充分的休息,期望使用3-6周期后停药,卵巢功能能够恢复,重新排卵。缺点在于每个月经周期都要连续21天服用,比较麻烦。部分病人服药后胃口大开,体重增加。另外,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吸烟、乳腺疾病、血栓形成倾向等问题的患者不适合服用。有子宫肌瘤的患者,一般口服避孕药对肌瘤没有太大影响,但应当严密随访。
目前对于子宫内膜增生究竟要采取多长时间的预防措施没有明确的共识。除了曼月乐环可以放置五年外,一般建议口服避孕药或者孕激素后半周期治疗至少持续3-6月。由于口服避孕药的安全性被广泛认可,可以持续服用更长时间。停止预防措施后,患者也需要严密观察自己的月经情况,就像上面所讲到的,如果超过正常月经周期仍无月经来潮,或者月经量时多时少,月经周期时长时短都提示有异常,都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患者在围绝经期发病,治疗结束后,单用孕激素治疗后月经仍不来潮,说明已基本进入绝经状态,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严密随访,不需再服用药物预防。
4导致女性出现子宫内膜增生的原因是什么
肥胖:在肥胖妇女,肾上腺分泌的雄烯二酮,经脂肪组织内芳香化酶作用而转化为雌酮。脂肪组织越多,转化能力越强,血浆中雌酮水平越高,因而造成持续性雌激素的影响,也会患有子宫内膜增生。
内分泌功能性肿瘤:内分泌功能性肿瘤是罕见的肿瘤,垂体腺的促性腺功能不正常,卵巢颗粒细胞瘤也是持续性分泌雌激素的肿瘤。
外源性雌激素:
他莫昔芬的应用:他莫昔芬有抗雌激素的作用,故被用于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在雌激素低的条件下,他莫昔芬又有微弱的类似雌激素的作用,故长期服用他莫昔芬,也可使子宫内膜增生,Cohen(1996)报道164例绝经后服用他莫昔芬者,有20.7%发生内膜病变,内膜病变发生率与服用他莫昔芬的期限有关,服用时间>48个月者,30.8%有内膜病变,其中包括内膜单纯性增生及复杂增生,并有个别内膜癌,因而,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在服用他莫昔芬期间,应对此倍加注意,Cohen(1996)组12例乳腺癌在服用TAM期间,同时用孕激素,全部病例内膜间质有蜕膜变。
雌激素替代疗法:围绝经期或绝经后,由于雌激素缺乏而有更年期综合征,同时尚可能有骨质疏松,血脂代谢异常,心血管变化,甚至脑细胞活动的改变等,因而雌激素替代疗法逐渐被广泛应用,并已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ERT单有雌激素,会刺激子宫内膜增生,单用雌激素一年,即可有20%妇女子宫内膜增生(Woodruff1994),而ERT的应用,常常是经年不断,甚至直到终生,长期如此,如若不同时联合应用孕激素,将有严重子宫内膜增生,甚或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5治疗子宫内膜增生效果好的方法是什么
1、药物治疗原则:子宫内膜增生患者要规范用药、长期检查、定期检测、及时助孕。用药种类:
①促排卵药物氯米芬:子宫内膜增生患者每天一次,周期第5-9天服用,必要时用药期可延长2-3天。
②孕激素类药物:根据内膜不典型程度不同而有区别,轻度不典型增生可以黄体酮肌注,周期第18天或第20天开始,共用药5-7天。中度及重度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连续性应用甲羟孕酮,以3个月为一个疗程,每完成一个疗程即刮宫或取子宫内膜组织作组织学检查,根据对药物的反应,子宫内膜增生患者选择停止治疗或对药物的剂量酌情增减。亦可宫腔内放环。
2、手术治疗:刮宫吸宫术不仅是重要的诊断子宫内膜增生方法,也是治疗手段之一。因为局部病灶通过刮宫亦有被清除的可能。年龄在40岁以上,无生育要求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一经诊断即可行子宫切除。但对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或高龄而对于手术耐受力差者,也可考虑在严密随诊检测下先试用药物治疗。年轻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经药物治疗无效,内膜持续增生或加重或怀疑已发展为癌,或阴道出血不能为刮宫及药物治疗所控制及产后复发者,均可考虑手术切除子宫。
对于子宫内膜增生的治疗,首先要明确诊断,查清原因,若伴有多囊卵巢、卵巢功能性肿瘤、其他内分泌功能紊乱,应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对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者即刻开始对症治疗,采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对生育的要求,以及身体健康情况等确定。年龄小于40岁者,其癌变倾向低,可首先考虑药物治疗。年轻而盼望生育者,更应先试用药物治疗,因药物治疗后约30%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仍有可能受孕并足月分娩。对于绝经前后的妇女,癌变的潜在趋势高于年轻者,故多直接采取子宫切除。